1945年,湘西80多名獵人用鳥銃擊斃數百入侵日軍,怎麼回事?

湖南 60℃ 0
摘要:1945年4月9日,雪峰山會戰打響。這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上發生的最後一次會戰。此次大戰中,中日雙方參戰的總兵力接近30萬,戰線長度更是達到了200多公里。一戰打下來,雙方的傷亡人數達到5萬,戰況可謂無比慘烈。尤其是“馬頸骨伏擊戰”,湘西80多名獵人聯手將數百名日軍永遠地留在了山谷之中。1945年4月,日軍為了爭奪芷江空軍基地出動了5個師團,共計10萬人的大軍,展開了攻擊。

1945年4月9日,雪峰山會戰(湘西會戰)打響。這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上發生的最後一次會戰。此次大戰中,中日雙方參戰的總兵力接近30萬,戰線長度更是達到了200多公里。一戰打下來,雙方的傷亡人數達到5萬,戰況可謂無比慘烈。

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雪峰山會戰的“名氣”沒有那麼大。很多人對於雪峰山會戰並不是特別瞭解。其實在本次會戰中,出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尤其是“馬頸骨伏擊戰”,湘西80多名獵人聯手將數百名日軍永遠地留在了山谷之中。

▲獵人老照片

1945年4月,日軍為了爭奪芷江空軍基地出動了5個師團,共計10萬人的大軍,展開了攻擊。在此次戰爭中,日軍被拖進了人民戰爭的海洋中。

為什麼要說人民的戰爭呢?在本次大會戰中,我軍、國軍,甚至是當地獵戶都拿起了武器,共同抵抗外敵入侵。也正是囙此,中國軍隊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從此之後,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態勢轉為反攻階段。

雪峰山會戰打響後,一股日軍從龍潭方向撤往桐山鄉方向,人數約有3000人。最先發現這支日軍部隊的人叫劉冬生(15歲,當地村民),他是當地武裝力量“嗅槍隊”的一名哨兵。

“嗅槍隊”有著80多名成員,大都是當地瑤族山村裏的獵戶,他們沒有統一的軍裝,武器也是自己製作的“鳥銃”。這種原始落後的槍械,使用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子彈,而是火藥加上小鐵球,射程很近,威力也有限。

▲鳥銃

“嗅槍隊”的隊長名叫藍春達,據說此人長得高大威猛,作戰勇敢,所以人送外號“藍猛子”。他原本只是桐山瑤寨裏的一戶農民,但是苦於土匪騷擾,無法安生,所以加入寨裡成立的一個鳥槍隊。

因為這種鳥槍在發射的時候,槍身距離鼻子非常近,看上去就像聞槍一樣,所以取名為“嗅槍隊”。儘管“嗅槍隊”的武器裝備落後,但是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打獵的好手,他們才是這片深山老林中真正的王者!

“嗅槍隊”發現這數千名日軍後,迅速向我軍彙報情况,畢竟以他們八十幾人的力量想吃掉這三千日軍,很明顯是不可能的。

得到消息後,我軍立即聯系了國民黨部隊共同圍殲這股日軍。隨後多方緊急製定作戰方針,將伏擊點設在“馬頸骨”,儘管此處距離日軍大部隊只有8公里的路程,但卻是最佳的伏擊點。

▲獵人老照片

這裡必須要提一下參與圍殲的部隊,除了我軍、國民黨部隊及“嗅槍隊”之外周邊的遊擊隊。我方軍隊隨之製定出了作戰計畫,由國民黨軍隊在週邊,將日軍全面包圍。

內部戰鬥則由我軍以及“嗅槍隊”和其他的地方武裝力量完成。軍情緊急,其它軍隊無法第一時間趕到“馬頸骨”,囙此由距離日軍最近的“嗅槍隊”擔任伏擊任務。

80人伏擊3000人?其實“嗅槍隊”的任務只是將日軍拖在馬頸骨上,至於如何拖住敵人,需要拖多久,並沒有明確的時間。時間太緊迫了,根本來不及做詳細的部署和安排,各個參戰部隊只能是見招拆招。

▲戰壕遺址

“嗅槍隊”憑藉對地形的熟悉,提前埋伏在了日軍的必經之路上。但是他們手中的鳥銃,射擊距離太短。想要有效殺傷日軍,必須埋伏在對方的“眼皮子”底下,這就很考驗“偽裝術”了。

“嗅槍隊”的隊員們,憑藉著打獵時積攢下來的經驗和身手,選擇藏身於道路兩側的低矮草叢中。如果日軍經過時,朝草叢裏吐口唾沫,都可能會吐到“嗅槍隊”隊員的身上。儘管大家都知道這樣的伏擊管道很危險,但是卻沒有別的辦法。

很快,日軍浩浩蕩蕩地接近了馬頸骨。最先經過的是日軍偵察兵,他們縱馬疾馳,根本沒有發現脚下的“嗅槍隊”。這倒不是日軍偵察兵的眼神不好,他們將偵查重點放在了道路不遠處的山坡以及樹林裏,根本沒料到低矮的草叢裏會有埋伏。

▲入侵日軍

待到日軍先頭部隊靠近之後,80多杆鳥槍幾乎在同一時間扣動了扳機。滿天的小鐵球,在火藥的催動下向日軍潑灑而去。雖然距離已經很近了,但是發射出去的小鐵球,依然很難擊殺日軍。

好在小鐵球的數量多,很多日軍瞬間“掛”了一身的鐵球,鮮血跟不要錢一樣地向外噴湧。最關鍵的是,別看鳥槍這種武器的殺傷力有限,但是打出來的子彈數量多。日軍一時間根本無法判斷出伏擊人數,只好叫著組織防禦陣型。

“藍猛子”見一擊得手,絲毫不戀戰,迅速帶領部隊退往後方山坡,借助地形優勢繼續壓制敵人。就在這時,我方軍隊以及其它武裝力量“入場”,三千日軍排成的長龍隊形,迅速被切割成了好幾塊。戰鬥瞬間白熱化,槍聲炮聲喊殺聲,不絕於耳。

“嗅槍隊”這邊的壓力輕了很多,經過幾番切割後,他們面前的日軍只剩了三四百人。沒有猶豫,“藍猛子”縱身一躍,一馬當先地沖向山下敵人,身後的兄弟們也抽出佩刀,跟隨“藍猛子”殺向日軍。

▲劇照

都說日軍的近身肉搏非常厲害,但是當他們與這80名獵人近身交戰時,卻成了待宰的羔羊。長年的打獵經驗,讓“嗅槍隊”的隊員擁有著極其敏捷的身法。

他們出刀又快又狠,躲避攻擊的招式更是無可挑剔,殺進日寇群後,猶如虎入羊群般,砍瓜切菜地結束了戰鬥。數百名日軍永遠地留在了馬頸骨,留在了雪峰山。

對於當年這場伏擊戰,記載得很少。戰鬥結束後的幾十年,“馬頸骨伏擊戰”依然鮮為人知。這場戰鬥真正地被世人所知曉,是因為一位老人,老人的名字叫做歐陽洪隆

他是國民黨100軍63師187團的一名戰士,被抓壯丁的他當年參加了雪峰山會戰。由於老人年齡大了,對這場戰爭的印象已經模糊了,再加上當時國民黨軍隊並沒有參加內部戰鬥,所以老人對內部戰鬥的瞭解並不多,但他還是向人們講述了這場戰爭的大體經過。通過老人的描述,我們也知道了這場很少有人知道的戰役。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