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傳遞“愛之音”

宁夏 83℃ 0
摘要:楊海燕(中)在大課間休息時間與三營中學學生在一起。一名東部沿海地區的音樂老師决定去西部高原山區支教,楊海燕的同事都覺得有些驚訝。然而,“想為山區孩子做點事”和“民歌最是窮鄉好”的想法支持著楊海燕,從福建奔赴寧夏固原的三營中學支教。回到福建後,楊海燕與固原的聯系也未斷過。

楊海燕(中)在大課間休息時間與三營中學學生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一名東部沿海地區的音樂老師决定去西部高原山區支教,楊海燕的同事都覺得有些驚訝。

然而,“想為山區孩子做點事”和“民歌最是窮鄉好”的想法支持著楊海燕,從福建奔赴寧夏固原的三營中學支教。她現在回憶起來,都覺得當時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不只一星半點。

沿海氣候濕潤、飲食口味清淡;高原氣候乾燥、飲食口味鹹辣。每天起床,楊海燕都能感受到自己鼻腔內的血腥味。三營中學所在的三營鎮是個回族聚居區,煮洋芋和牛羊肉的味道也是楊海燕支教記憶中難忘的一段。

條件如此,浪漫的民歌采風計畫算是落空了。但“為山區孩子做點事”的想法,楊海燕沒有放棄。

她注意到,這裡的學校要參加合唱比賽時,老師經常到賽前才把學生臨時組織起來,按身高排位,用“老師唱一句,學生唱一句”的舊辦法來教學。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交流,楊海燕發現,寧夏的音樂教師在專業知識方面並不差,問題還是在於觀念的桎梏。

不少音樂教師囿於“音樂是門小科目”的舊觀念,沒能把自己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久而久之,學生、家長也覺得音樂課不重要。楊海燕决定就從合唱比賽入手,讓師生和家長看到音樂教育的作用。

她首先根據學生不同的音色和音準重新編排站位。平時讓音準好的同學多帶著音準弱一點的同學訓練。在選曲上,楊海燕盡可能讓歌曲本身更貼近學生,在學生演唱前,先讓他們瞭解歌曲的曲風、背景知識,帶領學生領悟歌曲意境。

她舉例說,在一次合唱比賽中,她為學生選取了《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歌中“我們坐在高高的穀堆旁邊”的場景與學生的生活經歷接近,他們在演唱時有了更深地理解,就能把歌曲更生動地呈現出來。

不過,相比於舞臺上的動人演出,讓楊海燕更難忘的是她帶著學生參加市里合唱比賽時,學生們候場和退場時的表現。

沒有人吵鬧、沒有人亂扔垃圾,學生們抬頭挺胸、安靜整齊。楊海燕說,那一刻沒有人會去想這些孩子是來自都市還是農村,他們得體的表現、自信的臉龐,讓自己感受到這就是音樂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以前支教常見的模式是教師固定駐點,楊海燕和一起支教的老師在寧夏固原採取了“走教”的形式,哪裡需要,就去哪裡教。同時,得益於當地政府的支持,他們為支教老師提供一筆資金,希望支教老師給當地教師做教學分享,讓固原能有一批“留得下來”的優秀老師。

楊海燕結合自己的專業,為固原的音樂老師提供了一套系統的合唱指揮培訓以及在中小學建立合唱基地的計畫。

這份計畫對合唱指揮技巧、合唱教學能力、基地建設、教師安排、訓練內容以及培訓效果檢查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劃。楊海燕還邀請了中國合唱協會常務理事陶文華、中國合唱聯盟理事徐欣等專家到固原給音樂老師進行培訓。

支教期間,楊海燕是充實快樂的,但也有孤獨的時候。遇上週末和節假日,整個學校就空了下來。夜幕降臨,由於鄉村的照明設施有限,楊海燕的宿舍外常是黢黑一片,只剩風聲在空曠的操場上呼嘯。

家人和書籍是她對抗孤獨的良方。楊海燕打趣說,那段時間,自己看了好多此前一直沒能啃完的大部頭,寫了一些論文,出了一本跟音樂相關的專業書。學會跟孤獨良好相處,成為她給想參與支教老師的一個建議。

談到家人,沒能陪伴兒子小升初的兩年,是楊海燕心中的遺憾。她還記得第一年支教快結束時,兒子在電話那頭滿心期待,得到的卻是“媽媽還想再多留一年”的回復,他忍不住哭喊道:“我才是你的孩子!”

儘管延期一年,時光仍舊匆匆。到了第二年要離開時,楊海燕覺得學生有點“反常”。他們不再像第一年那樣追問自己還能不能留下來再多教一年,反而表現得像根本不知道自己馬上要離開一樣。

“當時還有點落寞。”楊海燕說。後來一名當地的老師為她揭開了真相,原來孩子們非常捨不得楊海燕,但他們知道楊海燕的兒子跟他們年紀相仿,自己不能一直“霸佔”著別人的媽媽。

回到福建後,楊海燕與固原的聯系也未斷過。今年9月,三營中學的老師孫濤給楊海燕發了一張截圖,內容是他們合唱團裏的學生高陽看完《開學第一課》後,在朋友圈發的感觸:“開學第一課,有太多太多感動,張桂梅校長唱歌的時候實在忍不住哭了……看到閩寧幫扶支教老師,讓我想起我的音樂老師,陳璞、楊海燕、馬天宇老師!想起了曾經的‘愛之音合唱團’,那段時間,真的很快樂。”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田宏煒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