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上海腔調”怎麼拍?《愛情神話》找對了路

上海 64℃ 0
摘要:持續不斷的歡笑聲,而且是會心的歡笑聲,足以說明徐崢新片《愛情神話》在主場——上海,是一部起碼合格的賀歲電影。相比其他眾多以上海為背景的影視劇,《愛情神話》可謂真正地浸潤在這座城市中。至少對上海本地的觀眾而言,這部笑點足、淚點有、視野小、格局大、演員臉熟、對白親切的《愛情神話》,是辭舊迎新之際一個不錯的選擇。

持續不斷的歡笑聲,而且是會心的歡笑聲,足以說明徐崢新片《愛情神話》在主場——上海,是一部起碼合格的賀歲電影。

對於該片,我有兩個沒想到:沒想到上海話並不只是點綴的噱頭,譬如紅燒肉裏加了點啤酒,而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如同鯽魚豆腐湯裏的鯽魚;沒想到名稱土味的電影,實際上並不土氣,而是恰達好處地接地氣。

作為一部喜劇片,《愛情神話》的戲劇效果相當一部分源自滬語中內含的滑稽;但該片的接地氣之處,不僅在於啟用滬語對白,更在於拍出一股道地的“上海腔調”。

電影市場中,每年有眾多港片登入內地院線,令不少觀眾多少產生了審美疲勞;電視劇領域,“京味兒”自成一派,經典作品層出不窮。與北京、香港類似,上海也是無數影視劇的搖籃。

略有些遺憾的是,這些作品的鏡頭大多只對準了都市的天際線,而上海也只是“流光溢彩”的代名詞。但對於無數在此長大、長期生活的市民來說,他們眼中的上海,是由街道里弄、店鋪攤頭拼接而成,由人行道、電線杆、公交車、自行車串聯而成。上海,不只有流光溢彩,還有柴米油鹽。

相比其他眾多以上海為背景的影視劇,《愛情神話》可謂真正地浸潤在這座城市中。影片中穿插了諸多生活瑣事:老白在臨期貨櫃前和旁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蓓蓓逼著兒子去相親;老白和老烏拎著分好類的垃圾;母親逼著老白把房產過戶,以免落入“外人之手”。這些細節看似無關宏旨,卻緊扣日常生活,切中現實焦慮。加之老白、老烏、皮匠等人物間多年鄰里關係的情感烘托,以及國際飯店蝴蝶酥等傳統符號的點綴,一道“濃油赤醬的本幫菜”就上桌了。

另一方面,上海人的眼裡,也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老白的藝術細胞、老烏的異域風情、李小姐的感性、格洛瑞亞的奔放、蓓蓓的灑脫,這些性格側面熔鑄成上海人獨特的浪漫情懷;英文不及格、上海話滿分的亞歷山大和瑪雅則凸顯出上海作為口岸都市的海納百川,以及海派文化作為中西交融產物的春風化雨。

本片唯一欠缺“上海腔調”的,可能要屬黃明昊飾演的、不怎麼會說上海話的白鴿。但這不正反映出年輕一代310中滬語普及不够的缺憾?

《愛情神話》之所以接地氣而不顯土氣,則主要因為全片以藝術為主線,以愛情為主題,雖著眼於中年人個體之間的感情糾葛,卻拷問著中年人群體的生命觀、愛情觀。片中有關愛情的討論,細微至老白與皮匠在街邊閒聊的“實戰哲學”,宏大至老白、李小姐、格洛瑞亞在外灘十八號道出的人生哲學,有意無意地抬高著影片格調,與單純的狗血愛情保持距離。

當然,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人物。從演員的角度,徐崢、馬伊利、倪虹潔、吳越、周野芒、寧理,他們或生於斯長於斯,或早年間在上海就讀,從上海出道,具有先天或後天的都市基因,故而在演繹時駕輕就熟。但他們並不是刻板印象中的本土演員,並非常年活躍在本地銀屏,而是接演過眾多具有全國知名度和認可度的影視劇,所以當他們“歸巢”出演,多年的積澱磨練褪去了市井氣,平添了驚喜感。

至少對上海本地的觀眾而言,這部笑點足、淚點有、視野小、格局大、演員臉熟、對白親切的《愛情神話》,是辭舊迎新之際一個不錯的選擇。

作者:孫欣祺

編輯:孫欣祺

責任編輯:楊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标签: 愛情神話 徐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