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社區3年改出俏模樣,200多戶居民回遷鬧市“新家”

河北 101℃ 0
摘要:2019年起,江漢區新華街循禮社區循禮西馬社區歷經路面整修、管線預埋、立麵粉刷、休閒設施更新、綠色景觀改造等20多項“微整形”,煥然一新。200多戶居民欣然應和,重新裝修了自家老屋,陸續從异地回遷,用脚步為“新家”鼓掌。這幾天,社區改造工程進入最後收官階段,而居民們的返家潮依然火熱。

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12月24日訊(記者喬馳楊菁通訊員許怡晨)一片污水橫流、“飛線”密佈的老院子,變身為鬧中取靜、整潔溫馨的社區,只因經歷了這樣一件事——老舊社區改造。

立面改造後,社區房屋看上去整潔簡約。社區供圖

2019年起,江漢區新華街循禮社區循禮西馬社區歷經路面整修、管線預埋、立麵粉刷、休閒設施更新、綠色景觀改造等20多項“微整形”,煥然一新。

200多戶居民欣然應和,重新裝修了自家老屋,陸續從异地回遷,用脚步為“新家”鼓掌。

這幾天,社區改造工程進入最後收官階段,而居民們的返家潮依然火熱。

曾經的“重災區”,逢雨必淹氣走居民

從江漢路北端出發,橫穿解放大道,記者來到循禮社區實地探訪。一圈新建高層樓宇的“叢林”中,循禮西馬社區的七八層磚混結構樓群很是顯眼。

儘管“個頭”不高,但是在灰色新牆漆、葱葱綠植的映襯下,社區看起來也別有風味。這裡的內部道路整潔,樓邊管線齊整,不看建築風格,很難想像這個社區“年近四旬”。

改造前社區房屋的外立面陳舊雜亂。社區供圖

循禮社區黨委書記向娉婷手上的資料顯示,循禮西馬社區由1982年修建的循禮村、西馬社區合併而成,共有樓房13棟25個單元,居民逾700戶,常住人口1900餘人。

孫華明,今年77歲,就是循禮西馬社區的第一批“高山族”。對於過去的家園,她最深切的印象是:“重災區”。

這個灾說的是內澇。循禮西馬社區地勢較低,比緊鄰的解放大道低0.5米,比周邊新建社區低接近1米。老的鑄鐵筦道銹蝕後,排水不暢,漬水成為家常便飯。

孫華明家住4樓,每逢夏天豪雨來臨,幾乎無法出門,漬水最深可齊腰。她經常趴在窗臺上,看著雨中的社區工作人員,拎著各種救災物資,艱難穿梭。部分一樓居民只能靠社區送吃食,維持基本生活。

67歲的陳紅就住在一樓,儘管住的單元樓地勢較高,但雨勢大的時候,灌入家裡的雨水依然能沒過腳背,“光用木板和布條堵門縫還不够,必須整夜不停舀水往外倒。”

不下雨,天太熱也不行。空調一開,社區電容量不足,1個小時跳幾次閘,“供電公司的師傅恨不得住在這裡。”

到了冬天,各樓棟的水箱、水管時有崩裂,夜裡一上凍,“水簾洞”變成“冰雪世界”,大家無法用水。

近20年裏,孫華明和陳紅看著老街坊一家家搬走。

2015年,孫華明終於熬不住,百般不舍地搬走了,到遠城區兒子家居住。2016年,武漢遭遇多輪强降雨,孫華明不放心,站在解放大道的天橋上,望向社區入口的一片汪洋,默然無語。

當時的孫華明不曾想到,今後還能搬回來。

要改造,先拆社區辦公用房

2019年,老舊社區新一輪改造的“元年”,住建部三部委聯合發文,將老舊社區改造納入保障性安居工程。

都市更新由此“轉向”:從大拆大建逐步轉為老舊社區改造,更多留駐都市記憶與情感。

正是這一年,循禮西馬社區開始啟動老舊社區改造。解决漬水,成為改造的“頭號”任務。

“管網改造力度特別大,不僅維修改造了社區的地下排水管網,還新增兩條排水管。”向娉婷介紹,這兩條管徑為1.8米的排水管,沿著精武路分別接入解放大道和新華路的排水管網,大大加强了社區的“海綿體”能力。

2020年夏天,武漢再次遭遇持續强降雨,循禮社區在社區的易漬水點,增設了多臺抽水泵。豪雨滂沱之下,以往動輒淹水齊腰的地方積水只到腳背。

更多“急難愁盼”事一一被解决。

樓房的外立面全部修補、粉刷,更換雨陽棚,樓頂完成“平改坡”改造,極大緩解漏雨狀況;天然氣管道全部更新,老化電線全部更換,消除用氣、用電安全隱患;完成二次供水改造,社區內新增供水泵房,高峰期用水不再發愁……

循禮社區還召開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張貼《致廣大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居民的一封信》,並通過網格員、下沉黨員,入戶、上門走訪徵求意見,發動居民為老舊社區改造積極獻策。

居民提出更多的期望:如果社區能變得更美就好了。

然而,鬧市中心的社區最缺的就是公共活動空間,需要拆除一些建築。

新華街决定先拆除“自家房”。今年初,循禮社區的4層辦公用房開始打圍拆除,社區居委會搬到臨時辦公點過渡。原址上還原為綠化用地。

社區中心廣場就這樣“憑空”冒了出來。22日,記者在這裡看到,數百平方米的綠化廣場上,嶄新的休閒長椅倚靠在蜿蜒的綠化帶旁,幾比特老人正在此休息閒聊。“下月,我們還會新增健身器材和塑膠道。”

循禮西馬社區周邊是一圈新建高層樓宇和商場。長江日報記者喬馳攝

如今,循禮西馬社區的改造工作已接近尾聲。原本“岔著進”的社區有了半開放式的圍牆,安全又美觀;60餘個小花壇被設定在內部道路旁,為社區增添了幾分綠意;能容納40多輛電動車的停車棚也在加緊施工,未來居民還能在此給電動車充電。

老社區掀起裝修熱

今年,孫華明搬回來了,那些烟火氣和人情味也回來了。

重新裝修後,孫華明的老房子煥然一新。長江日報記者喬馳攝

她開啟了新生活。每天早上步行15分鐘,到武漢市青少年宮的操場上散步;中午若不想做飯,社區引進的居家養老中心配備有老年食堂,15元三葷一素,營養衛生;晚飯後,約著老街坊去社區旁的新商場溜達溜達,一天的活動滿滿當當。

孫華明患有糖尿病,需要定期上醫院檢查,“走到協和醫院也只要一刻鐘,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和菜場也在附近,生活太便利了。”

孫華明如今又回到了久違的“新家”。長江日報記者喬馳攝

“新家”+便利生活配套,吸引的不僅僅是老年人。

去年8月,在離開循禮西馬社區近10年後,37歲的胡琛婷與家人又搬了回來。“老人常回來參加社區活動,社區一點點發生變化,他們看在眼裡。”胡琛婷說,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小孩上學,這裡都更方便,“現在的居住環境大不一樣,當然願意回來住。”

記者在循禮西馬社區內轉了幾圈,發現幾乎每棟居民樓裏都有房子正在裝修,施工的咚咚聲此起彼伏。

“裝修的基本上都是回遷居民。”向娉婷告訴記者,在超200名回遷居民中,搬走時間最長的達20年,最短的也有5年。

“喂,黃師傅,我的瓷磚什麼時候能送到啊?”在社區18棟4樓,章女士正在自家老房子的裝修現場“監工”。章女士一家人曾在這裡生活了30年,2015年全家搬到金銀潭附近後,這間房子就一直在出租。“現在社區的環境面貌大不一樣,這裡地段就更不用說了,兒子想把房子重新裝修一下,當自己的‘婚房’。”章女士說。她琢磨著,未來的孫子還是回來上學更好。

200戶、逾500比特居民回家了,奔赴新的幸福。

【編輯:胡之皓】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用戶端。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