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之內:太原府城地名話舊

山西 83℃ 0
摘要:遙想600多年前的明朝,晋王就藩太原,給了太原重新煥發活力的契機,太原城一度被稱為九邊重鎮之首,明代大儒王世貞贊曰:“太原城壯麗,其二十五睥睨作一樓,神京所不如也。”從中可窺知當時太原城規模之大堪比京都。下麵主要介紹明代所建8個城門之內,晋王府原址周邊的街道、地名由來。府城縉紳學土,無不為之恐懼,以為天降凶示於文人,水退之後,遂集聚府衙請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

清光緒庚子年的山西巡撫衙門大門

歷史總是波瀾壯闊,大潮流下的每一朵小浪花都能給一座城市留下痕迹,在必然或偶然間,賦予一座城市不同凡響的故事。

遙想600多年前的明朝,晋王就藩太原,給了太原重新煥發活力的契機,太原城一度被稱為九邊重鎮之首,明代大儒王世貞贊曰:“太原城壯麗,其二十五睥睨作一樓,神京所不如也。”從中可窺知當時太原城規模之大堪比京都。下麵主要介紹明代所建8個城門之內,晋王府原址周邊的街道、地名由來。

晋王府

晋王府,是明初第一代晋王朱棡的府邸,供晋王處理政務、生活起居、文化祭祀等活動所需。明代親王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其服飾、儀仗、官邸等待遇僅比皇帝低一等,囙此晋王府的規模宏大,約占明太原府城九分之一的面積,儼然就是一座小一號的皇宮。

肖牆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蕭牆是魯君所用的屏風,人臣至此屏風便會肅然起敬,古時“肅”通“蕭”,所以叫做“蕭牆”,後指宮牆。

崇善寺

崇善寺既是佛教寺廟,又是皇家祖廟,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東南隅的狄梁公街,初建於唐,名白馬寺,後改稱延壽寺、宗善寺,後來又叫新寺,明代時,才更名崇善寺。相傳,這座寺廟原是隋煬帝楊廣的行宮。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朱棡為紀念其母后馬皇后,在原寺基礎上進行了擴建。明代的崇善寺是完全按照標準的宮殿式建築的格式修建的。中軸線上的金剛殿、天王殿、大雄殿、毗盧殿、大悲殿、金靈殿,由南往北一字排開。在各大殿的左、右,又整齊地排列著一系列的小院落。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

寧化府

朱棡與妃謝氏、樊氏、劉氏等共生七子,除長子朱濟熺襲封晋定王外,朱濟燁、朱濟熿、朱濟炫、朱濟煥、朱濟烺、朱濟熇等六子分別封高平王、昭德王(後改封平陽王,再晋封晋王,最後被廢為庶人)、慶成王、寧化王、永和王、廣昌王等郡王。晋恭王朱棡的子孫們也都先後興建了郡王府,其中有許多成為流傳至今的地名,例如寧化府、方山府、臨泉府、大濮府、小濮府等等,這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寧化府。

太原皇廟、上馬街

太原皇廟,在城區五一路南段東側,占地面積約11000平方米。太原皇廟是明、清兩代帝王,皇族和文武官員祭祀先祖和慶典的場所。太原皇廟為國內現存皇廟建制的孤例。它的建築特點是採用黃琉璃瓦頂及龍形裝潢,代表封建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明代晋藩就在這裡奉祀皇帝和皇后的神位,每逢國家大典,如萬壽(帝后生日)、國喪、元旦、新帝登極,朱氏皇族諸王和駐並文臣武將,都必來此祭祖。

東、西緝虎營

明朝洪武年間,緝虎營名叫“廣昌府前街”。囙此街位於廣昌王朱濟熵府宅之前,故名。廣昌王朱濟熵是第一代晋藩朱棡的七兒子,所以廣昌王府也別稱“七府”,廣昌府前街也稱“七府前街”。據說晋王有七個兒子,七子朱濟熵聰明尚武,頗受青睞,當年晋王府兵丁便由廣昌王管轄,駐於廣昌王府一帶,所以廣昌府前街俗稱“七府營”(太原有個七府墳,就是他們家的墳地)。

杏花嶺

杏花嶺是今天太原七個城區之一,杏花嶺、松柏坡當年都是晋王府的花園。因園內多植杏樹,且地形呈斜坡狀,時稱杏花坡,後易名為杏花嶺。清末,始建宅居民,形成道路,稱杏花嶺街。“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隨著朱明王朝的逝去,太原春雨依舊,杏花嶺卻已是只聞其名而不聞其香了。

文廟

文廟原在城西縣前街一帶,規模雖壯觀,但遠不及後來的文廟。1881年(清光緒七年),汾河决堤,文廟毀於大水。府城縉紳學土,無不為之恐懼,以為天降凶示於文人,水退之後,遂集聚府衙請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太原知府把府城眾文士的聯名書上呈山西巡撫張之洞,請巡撫大人定奪。當時張之洞就任撫台不久,為穩定太原文人之心,便决心重建一座規模更大的文廟。他親自選址於同治年間焚毀的崇善寺廢墟之地,並宣導省城集資。在他的積極提倡下,沒有動用公款,很快便建起一座規模宏偉的新文廟。山西巡撫張之洞,遂在原崇善寺的廢墟(今文廟址)之上,大興土木,新建文廟,文廟巷之名稱亦得於此時。新建的文廟,占地13000多平方米,由亭、殿、門、廡、祠,組成三進院落,利用前崇善寺未毀的零星建築,較之原廟更為恢宏、莊重、婉雅、俊逸。

(資料參攷自太原道)整理:董田詩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