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百年以內都叫鄭縣,是個一馬平川的大平原,都市發展太快了,基建狂魔發力,都市一年外擴兩公里。
大平原沒有啥地勢起伏,水流得慢。
很久以前,黃河氾濫,黃河水天上來,過了山西拐個彎,决了堤,在中原大地上,能流到漯河,一百多公里。
就像一盆水,潑到了客廳地板上,竟然流到了臥室,蔣公幹掉了花園口,多大的氾濫面積?
沒有山川盆地,人多地多,存不住水,糧食絕收,我大中原,百姓之苦,常逃往晉陝,六十年代自然灾害,餓殍遍地,水多也苦,沒水也苦,流離失所,黃河還是地上河,流不進去,得流往淮河。
近些年由於小浪底水庫,三門峽水庫的治理,開閘洩洪,沖刷泥沙,黃河不曾决堤,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幾十年間,中原城市群,呼之欲出,鄭縣,也成了國際鄭,千萬人口,萬億gdp,過億人縱深市場。
奈何,萬物負陰而抱陽,地勢平坦,無坑可流,無山可擋,二三十公分的雨量,足以幹掉地下建築。
放眼北望,焦作新鄉,運城晋城。
晋城,太行山口,風吹進去,雨也不小。
山川擋住了山西人出門的路,也擋住了一部分風風雨雨。
中條,秦嶺,太行,都會擋住一部分氣流。
氣候帶分界線秦嶺淮河。
到了運城,就沒多少雨了。
全下在了我大中原。
我國經常出現洪澇災害,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的湖泊水庫挖得太少了,沒有很多有大規模蓄水能力的水庫和湖泊,尤其是需要有挖很多備胎水庫和湖泊,這些水庫湖泊平時處於乾涸狀態或只有很少的水,當出現洪澇災害時候,把水都流入這些以前處於乾涸或低水位的水庫或湖泊中。
河南,北京和華北很多地區普遍缺水,但是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會經常下大暴雨,產生很多洪澇災害,把雨水收集起來,能够解决洪澇災害,同時也能有效解決缺水問題,是一舉多得的。
建議在北方的每個都市的郊區都挖一個面積數平方公里的大型水庫,人工湖泊,讓這些水庫平時處於乾涸或低水位狀態,保持這些水庫的大規模蓄水能力,這些水庫湖泊與都市的下水道連接在一起,平時的時候水庫是處於乾涸和關閉狀態,沒有水進入,當每次出現豪雨降雨時候,就把水庫的閥門打開,讓都市的降雨都通過下水道流入到這些乾涸的水庫中,講雨水都流入到這些乾涸的水庫中,避免都市出現洪澇災害,這些水到後面用來進行農田灌溉和都市用水。
再說一下廣州。
貌似一下雨廣州就被人說下水管垃圾。是的廣州排水系統是有問題,而且偷排淤泥堵塞水管也很大問題,但豪雨和此關係不大。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廣州的新聞,豪雨汛期之時親水准臺珠江水倒灌。珠江作為一條大河,在廣州市區分前後航道。市區在前航道兩邊,而前航道窄的地方不足一公里。(我有同學去到長沙在橋上問橘子洲在哪?我伸手一指,他驚問不是對岸嗎?可見珠江前航道之窄)在豪雨之時,珠江水位往往比所有河湧口和排水口水位都要高,不倒灌算好的了。
而且,廣州龍舟水强度之大非同尋常。一天就可以超過400毫米雨量,也就是北京小半年的量和蘭州一年的量。如此强降雨,加上珠江兩岸重巒疊嶂(想不到吧!白雲山火爐山蓮花山黃山魯什麼的,珠三角一點都不平),排水自然不暢。如此,若想廣州在龍舟水來臨之時不內澇,唯有炸出幾條如珠江寬的水道排水了。
畢竟,人家可是雨下到可以泥石流的都市呢!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很多都市像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基礎設施建設未能跟上都市發展擴張的脚步,排水設施的建設尤甚,因為筦道是埋在地下的,看不到,不容易引起重視。
給排水學科發展緩慢,相關建設者和管理者缺乏前瞻性眼光,排水設施的建設標準普遍偏低。像上海這種大城市老筦道豪雨重現期大多按一年一遇計算,而現在新建筦道重現期基本按3-5年計算。
就像形成一個貴族至少要經歷三代一樣,一個成熟都市的形成也是需要一個漫長過程的,初期基本是粗獷式發展,基本規模形成之後再查漏補缺,像繡花般的去建設都市,使都市的各項功能日益完善,慢慢的精緻起來。都市的文化和底蘊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形成。
現時中國大多數都市的擴張差不多已經結束,發展方向由原來的擴張式逐漸演變為高品質式,排水設施的建設會越來越好的,豪雨就積水現象也會慢慢改變。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