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食2天可重啓整個人體免疫系統!”
“餓著就是自然養生之道!”
類似的說法讓無數“養生愛好者”趨之若鶩,禁食真有這麼多健康好處嗎?
禁食重啓免疫系統的說法,源自2014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論文發表在頂級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上[1]。
這個研究想要探討,持續時間長的禁食,對化療和衰老引發的免疫抑制有何影響。
研究用的是小鼠。
科學家把小鼠分成A、B兩組,A組自由進食,B組接受多個“禁食-再餵食”的飲食迴圈干預,一次禁食時長為24~72小時不等。
接著,研究者在固定時間點給小鼠使用化療藥,觀察它們血液免疫相關名額,包括白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等。
結果顯示,化療藥物損壞了小鼠的造血功能。而自由進食的A組小鼠的免疫力相關名額始終處於“崩壞”狀態;B組小鼠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禁食後,免疫相關名額表現出明顯的改善。
通過後續的細胞實驗,研究者發現,這樣的結果可能是歸功於“禁食-再餵養”的飲食迴圈模式,調節了小鼠體內某些特殊的激素,比如胰島素樣生長因數1(IGF-1),進而抑制了化療藥物對造血系統的損害作用,促進了造血功能重建。
研究者在衰老的小鼠身上,也獲得了相似的結果。
研究最終得出結論:長時間禁食具有很大的治療潜力,能改善或逆轉衰老引起的免疫老化,以及化療引起的免疫抑制。
免疫系統就像清道夫和保鏢,替我們清掃內在和外在的各種致病因數,幫人類抵禦疾病。
但隨著自然老化,或是一些特殊治療比如化療,可能會讓免疫系統不得不“低頭妥協”——它們的力量被抑制或削弱後,就無力再打擊致病因數,這就是為什麼有的特殊人群更容易生病,病後難以康復。
這個研究確實提供了一種潜在有效的飲食治療方案,但任何飲食干預和治療手段,都不能只憑一篇文獻作為根據。原因有幾點:
1.研究是基於動物實驗和細胞實驗,動物和人類存在本質的差异。
細胞是在體外環境培養的,和人體內部環境比起來差异很大。
動物和細胞實驗的結果,只能說這樣的思路有一定價值,還需要進一步在指定人群身上進行驗證,來證實真實有效性和安全性。
絕不是像自媒體那樣,武斷地將結果直接套用在人的身上。
2.所謂“長時間禁食”的字眼,在這項研究中,是讓小鼠禁食24~72小時,而且後續會進行再餵養,並按照一定的週期去迴圈、干預。
而普通人看到“長時間禁食”這樣的字眼,反應完全不同,可能造成誤解。有的人也許會讓自己長期餓著,處於熱量和營養素攝入嚴重不足的狀態,久而久之演變為營養不良,讓身心飽受煎熬。這樣做,等於慢性自殘!
3.針對老年人群和接受化療的患者,營養干預應該參照相應的學科指南。
這些指南彙集了許多最新的、證據等級高的研究結果來作為指導。光憑單個研究,不足以作為有力的證據。
4.盲目禁食可能產生很多不良反應,即便要嘗試,也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絕不能聽信某些自媒體的“科普”,在家拿自己做試驗。
某些自媒體最愛玩文字遊戲。“免疫重啓”給人一種“死灰復燃”的錯覺,事實上呢,有可能僅僅是某些名額的改善,是否具有臨床意義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很高[2]。這是因為,化療可直接影響新陳代謝,或引起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吞咽障礙、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等問題,干擾營養素的攝入和利用[2]。
營養不良本身會損壞免疫功能,相當於在化療毒副作用的基礎上火上澆油。
營養不良還會降低血漿白蛋白水准,降低機體耐受化療的能力[2]。
囙此,化療患者如果盲目相信長時間禁食的“超級功效”,可能會導致營養狀況進一步惡化,陷入更加危險的惡性循環中。
至於老年人,他們的身體各方面機能下降,包括咀嚼和消化能力、酶活性和激素水准等[3]。相比普通成年人,本身就面臨更大的營養不良性風險,比如肌肉衰减、骨質疏鬆等。
如果日常膳食攝入不足,只會新增營養缺乏、感染性疾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生的風險[3]。
囙此,老年人的體重標準可以適當地提高一些,保持在體質指數(BMI=體重(㎏)/身高的平方(㎡))20~26.9之間最為理想[3]。
對普通人來說,通過間歇性禁食來控制能量攝入,也許是有一定好處的。
間歇性禁食是說,在一天或一周內,按照一定規律嚴格控制進食。
保持一段時間少吃或不吃東西,能有效控制熱量攝入水准不超標、改良代謝狀況、增强抵抗力,保持健康和抵禦疾病[4]。
有3種模式用得最多:
1.隔日禁食法:每隔1天,禁食1次。但禁食當天並不是啥也不吃,而是確保當天的總能量攝入不超過500~600千卡,相當於只吃一頓正餐的熱量。其他時間正常進食。
2. 5+2禁食法:要求在7天內,選擇不連續的2天,控制能量攝入在日常的1/4(約女性500千卡、男性600千卡),其餘5天正常進食。
3.限時進食法:要求在1天之內選擇連續的6~8個小時,作為允許進食的時間段,其餘16~18個小時不進食。
但理論和現實畢竟有差距。
間歇性禁食不符合“一日三餐”的主流飲食文化,遇到應酬或朋友聚會,就很難堅持下去。
禁食期間可能出現情緒問題(比如急躁)、失眠、工作和學習效率低下等。
普通人也不能隨隨便便就禁食,而需要營養師定期評估、監測,以免營養失衡。
這些都讓禁食的執行門檻變得很高,甚至成了生活和精神上的負擔。
其實,我們也可以在保持正常飲食習慣的同時,通過改良膳食模式和對食物的選擇,實現和“間歇性禁食”一樣的目的。
可以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議:
保持均衡膳食模式;
讓新鮮蔬果、粗雜糧、魚、蛋、奶等粗加工、新鮮、營養豐富的食物永遠佔據你食譜的“C比特”;
嚴格限制高糖、高鹽、高脂肪、高熱量、低膳食纖維和微量營養素的食物(比如可樂等含糖飲料、甜食、膨化食品等)。
劃重點!
1.營養和飲食干預,並不是“不吃飯”那麼簡單,而要基於科學證據,採用被證實能安全、有效改善你的情况的方法。
2.脫離管束和科學觀念的極端斷食法,比如連續幾天只吃蘋果或黃瓜,甚至只喝水等方法,都是引人入坑的“歪門邪道”。
3.一定要理智看待網絡中瘋轉的爆文,要想控制飲食和能量攝入,必須在醫生、營養師等的指導下進行。
審稿專家:石正莉|北京友誼醫院營養科營養師
參考文獻
[1]Cheng C,Adams G,Perin L et al. Prolonged Fasting Reduces IGF-1/PKA to Promote Hematopoietic-Stem-Cell-Based Regeneration and Reverse Immunosuppression.Cell Stem Cell.2014;14(6):810-823.doi:10.1016/j.stem.2014.04.014
[2]中國抗癌協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與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等.化療患者營養治療指南.腫瘤代謝與營養電子雜誌.2016;3(3):158-161.
[3]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4]de Cabo R,Mattson M.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on Health,Aging,and Diseas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9;381(26):2541-2551.doi:10.1056/nejmra1905136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蒐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