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給新省取名,兩府各取一字,一府消失,為何現在想恢復古名?

安徽 106℃ 0
摘要:古代我國各省的由來都有一段歷史,有的省域歷史悠久,含義很多。不同朝代,其全國的各省的劃分及數量不同。為了給新省取名,康熙把安徽省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府安慶府和徽州府各取一字,囙此“安徽”而得名。還有學者認為,如果徽州這個名消失了,就如徽文化無根一般。不過一個地名更改牽一發動全身,因為涉及面廣,而且有的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並不是說改就能改成,需要統籌規劃,科學調研後才能實施。

古代我國各省的由來都有一段歷史,有的省域歷史悠久,含義很多。有的省的組成則是根據歷史變化的。

01

不同朝代,其全國的各省的劃分及數量不同。當然從我國歷史來看,有的省域有合併的歷史,也有的省歷史悠久,名字含義也很古老。

比如,我國華東地區的安徽省,歷史十分悠久,此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而安徽省是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聚焦地,文化底蘊深厚,人傑地靈。

徽文化、徽商等都是安徽的代表,一提到帶有“徽”的事物,很多人會聯想到安徽。其實,安徽省簡稱是“皖”,而不是“徽”,為什麼簡稱“皖”?

安徽之所以不簡稱“徽”,就如江蘇不簡稱“吳”道理一樣。因吳文化並不只是代表江蘇,吳文化包含了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囙此用“吳”稱江蘇就不能概括一個省。而“皖”字拆開是白從完,完同音。白與完結合起來寓意“美好的日子”。但“皖”字早在春秋就有,在安慶市附近,這裡有一古皖國的諸侯國。

據《禹貢》記載,春秋時的皖國,到戰國就被楚國吞併了。秦朝時屬於九江郡,漢朝時歸廬江郡。春秋皖國是一個小國,偏居安害潛山縣北。安徽不僅有古皖國,而且潛山縣還有一座有名的“天柱山”,在古代稱“皖山”又叫“皖公山”,安徽三大山之一,漢武帝時封此山為南嶽。

從文化圈上看,皖江文化得名是因皖河得名,而皖河是安慶境內的一條河流,古代稱之為皖水。囙此,皖江文化又指安慶文化,而安慶在古代曾是安徽的省會,於安徽省的簡稱就稱為“皖”。

02

從史料記載看,安徽省域歷史悠久,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朝在安徽設廬江、譙郡、汝陰、淮南、鐘離、戈陽、同安、宣城、新安、曆陽等地區。唐朝時中國為10道,安徽分屬河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屬於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而南方,這裡包括江淮、江南地區,則先後分屬於吳國和南唐國。

北宋政和元年(西元1111年),安徽地區分屬江南東路、京西北路、京東西路、淮南西路、淮南東路5個路。宋朝皇室南渡,宋金對峙時期,金朝曾佔據淮北,而南宋則佔據淮南、江南兩地。

元朝時曾設定“行中書省”的編制,全國共分為11個行省。而安徽則分屬河南、江浙兩行省。

到了明朝,安徽省屬南京管轄,共分為安慶、徽州、甯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7府,還有滁、和、泗、廣德4州。明朝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在鳳陽建中都城。

03

但組建安徽省的時間並不久遠,距今只有350年的歷史。成省時間是清朝康熙年間,而此省之前屬於江南省。康熙六年,也就是1667年,康熙皇帝下旨,把江南省一分為二(江蘇省和安徽省),於是安徽就成新組建一個省。為了給新省取名,康熙把安徽省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府安慶府和徽州府各取一字,囙此“安徽”而得名。

由此可見,安慶府和徽州府在安徽省的重要作用。後來安慶府與徽州府又分別設市。但1987年,徽州府改名為“黃山市”。但這樣的改名就使安徽的“徽”字沒有了出處。因為徽州古稱古稱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為徽州,府治在歙縣,當時徽城鎮為府縣同城。徽州歷經宋元明清四代,轄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六縣。明朝與清朝時的徽商,就是指的徽州商人,徽商稱雄500年,囙此又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

04

隨著徽文化的深入挖掘,一些有識之士認為黃山應該改為“徽州”,這樣才更能體現徽文化。但黃山只是一座旅遊的山而已,無法代表底蘊深厚的徽文化。還有認為再改徽州,黃山就被人忘了。

還有學者認為,如果徽州這個名消失了,就如徽文化無根一般。古徽州是徽文化的代表,如何讓其“名副其實”,據說成為專家與文化界的呼聲。不過一個地名更改牽一發動全身,因為涉及面廣,而且有的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並不是說改就能改成,需要統籌規劃,科學調研後才能實施。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