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與畜的“綠色迴圈”——同德畜牧業高品質發展觀察

青海 94℃ 0
摘要:沿著573國道向同德縣城行進,道路兩旁的田野裏,悠然啃食著牧草秸稈的牛羊不時進入眼簾,一群群、一片片,給冬日的田野增添了生機。同行的同德縣農牧和水利局副局長郭隆生介紹。居於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同德縣,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地區。適宜的地形海拔、獨特的氣候條件、豐富的草地資源,為同德縣犛牛藏羊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畜牧業呈現高品質發展態勢。

牧場上的犛牛群。張丁元攝

現代化的畜棚。李文剛攝

合作社的羊群。本報記者王玉娟攝

拉運飼草。本報記者王玉娟攝

本報記者王玉娟

沿著573國道向同德縣城行進,道路兩旁的田野裏,悠然啃食著牧草秸稈的牛羊不時進入眼簾,一群群、一片片,給冬日的田野增添了生機。

“牧草收割後,地裏留下的茬子,還够牛羊吃一陣子。自家的茬子地牛羊吃不完,還可以租給飼草不够的人。這幾年飼草長勢不錯,價格也越來越高,激發了牧民種草養畜的積極性。”同行的同德縣農牧和水利局副局長郭隆生介紹。

居於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同德縣,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地區。適宜的地形海拔、獨特的氣候條件、豐富的草地資源,為同德縣犛牛藏羊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畜牧業呈現高品質發展態勢。而高品質發展的畜牧業,得益於“生態優先、以草帶畜、草畜一體、迴圈發展”的理念。

快速出欄,

種草養畜帶來了好日子

去往尕巴松多鎮德什端村的路上,不時見到堆成小山的成捆飼草。有幾家種草大戶將飼草集中堆放在一起,龐大的“草山”令人驚歎。

“因為草料充足,羊吃得飽,成活率高,長得快,經濟效益好。我們的羊是歐拉羊,體型大一些,今年一隻羔羊賣到了1300元,外地的老闆專門到家裡來收購。”

德什端村三社牧民多傑三智家裡養了110只羊,除留足後備母羊外,剩下的全部出欄,收入不菲。他們家還種了100多畝(每畝≈0.067公頃)飼草,收了900多個草捆,除200捆自己使用外,剩下的全部出售。

“現在草庫侖的草還够牛羊吃,過完年以後草庫侖的草少了就開始補飼,大概補著5個月的時間。”多傑三智說。

多傑三智所在的德什端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有220戶牧戶850人。合作社有集體耕地3100畝、草場5000多畝。牧民入股的500只母羊,所產的羔羊全部是一年出欄,出欄後收益全部分紅。

“合作社的燕麥草地,今年一畝打了35捆,一捆20公斤左右。每畝地裏合作社留下6捆,其餘的29捆按成本價給全村的社員分紅了。”多傑三智介紹。

今年,尕巴松多鎮副鎮長才項太家裏的100只母羊,產下了90只羊羔,從八九個月開始陸續出欄,加上出欄的淘汰羊,出欄率達到了85%。

“縮短養殖週期,帶來的就是效益。這幾年我們全鎮每個牧民家裡產下的羔羊,都是當年出欄。如果不是草多草好,是沒有辦法做到冬春季全部補飼的。”才項太坦言。

尕巴松多鎮是畜牧業大鎮,有3000多牧戶,牛羊20萬頭(只),其中羊有17萬只。人口多,草場少,按照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牧民生活水準難以提升。

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尕巴松多鎮大力發展飼草產業,並積極組織農牧民將撂荒地利用起來,今年全鎮種植飼草13萬畝,收穫牧草約91000噸。

“我們十幾個村每個村都有一兩個種草大戶,有些種草大戶還把周圍其他縣的土地流轉下來種草。我們的草一半留給自己的牛羊,一半出售到玉樹、果洛、海東、西寧,還有西藏的一些地方。”才項太說。

黃昏時分,唐古鎮托斯村東傑加家裡的羊歡快地跑入畜棚中。

今年,東傑加家裡僅羊的出欄收入就達到16萬元,讓他心裡很踏實。

“我們家裡的200只能繁母羊,下了170只羊羔,當年出欄了150只。還有40多頭牛,下了10頭犢牛。草場不够,我們就種了50畝燕麥,還租了些燕麥的茬子地。一年下來,光牛羊上的收入就讓我們一家人過得很富裕。”東傑加很開心。

高效的養殖管道,讓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也讓生態環境得到了最好的保護。

“我們的草畜平衡區、禁牧區都劃分得很清晰。因為飼草充足,沒有人在草場過度放牧,以草定畜的觀念深入人心。”同德縣農牧和水利局局長周桑加表示。

在周桑加看來,種草養畜是提高畜牧業效益和產品品質的有效途徑。“羊羔6—8月齡出欄、牛犢12月齡出欄,已經完全改變了傳統畜牧業母畜繁殖效能低下、幼畜生長發育緩慢、生產週期長的畜牧業發展瓶頸,緩解了草地生態壓力大的衝突。而這一切是以草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基礎。”

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同德縣,有著優質的牧場資源。借助純天然優質草地資源,經過有機認定的草原面積超過6000萬畝,秀麻犛牛藏羊繁育、養殖基地獲得有機產地和有機產品認證。

同時,大力發展的草產業,為犛牛藏羊產業發展提供了飼草保障。近幾年,以飼草種植為重點,同德縣積極探索“種草養畜”模式,實施了“飼草基地建設-草產品加工-規模養殖-有機肥生產還田-有機畜產品開發”為一體的產業鏈培育,已建立優質飼草料生產基地15萬畝,其中一年生飼草基地6萬畝。同時,大力發展飼草料生產、加工、貯備、銷售產業,提高草資源轉化利用率,具有草顆粒和草塊加工線,可年產優質飼草料3000萬公斤,草產品3萬噸。

“今天的同德縣農牧業發展進入了高品質綠色發展新階段,發展優質草產業符合國家‘大糧食安全’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畧需求。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在保持發揮傳統養殖優勢的基礎上,同德縣積極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擴大優質飼草種植規模,推進草畜一體化發展,走出一條立草為業、草畜並舉的綠色發展路子,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同德縣副縣長紮西當周表示。

因地制宜,

種植業圍著牧業轉

只有126個村民、30戶人家的達隆村,是同德縣唐穀鎮一個很小的村子。但15000多畝的草場和2000多畝的耕地,讓達隆村有著農牧互補、種養結合的良好基礎。

2016年,列入省級示範社的達隆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通過推行股份制改造,實現了牧戶100%入社、草場100%入股、耕地100%入股、牲畜100%入股的“四個百分百”,真正意義上做到了資源變資金,資金變股金,牧民變股民。

“今年合作社的2000只母羊,下了1900只羊羔,除了補充後備母羊,公羊羔全部出欄。我們是高效養殖,歐拉羊6個月出欄,本土藏系羊8個月出欄,基本做到了兩年三胎。今年我們種了1000畝青稞和1000畝燕麥飼草。飼草收了700噸,去年的一個青貯窖不够用了,今年又增加了兩個。”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理事長旦正加介紹。

以前的達隆村主要靠天然草場放牧,養殖週期長,也對草場造成了一定破壞。2016年,在縣畜牧獸醫站科技人員幫助下,合作社組群500只生產母羊開展高效養殖,養殖週期大大縮短,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草場壓力。

“高效養殖的第二年年初,就出欄羔羊445只,收入26萬多元。年末,合作社又組群500只生產母羊開展高效養殖,2018年初產羔羊900多只,出欄羔羊近770多只,收入大概65萬元,平均售價850元,大家都很高興。”想起當年,村委會主任多傑難掩興奮。

合作社通過資源整合,不僅改變了個體畜牧業生產經營模式,而且解放了勞動力。合作社的養殖和種植兩個小組,也實行按勞取酬。

“以前每家每戶都有羊圈,每家每戶都有放牧員,現在放牧的有專人,種植的也有專人。種植和收割全部利用機械,迅速完成,然後村民各自去幹自己的二三產業。我們達隆的這種模式現在已經成熟推廣。”旦正加很自豪。

通過加大優質牧草種植,採用藏羊高效養殖技術,達隆合作社初步實現了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目標。2018年,合作社分紅46.3萬元,戶均分紅1.54萬元;2019年分紅40萬元,戶均分紅1.34萬元;2020年分紅30.3萬元,戶均分紅一萬元。

唐穀鎮黨委書記周先加認為,以牧為主的唐穀鎮要保護好生態,還要養好牲畜,就必須走農業帶動牧業、農牧結合的發展道路。

“牧業上的短板,通過種植飼草,在農業上可以補回來。種植業要圍繞畜牧業走,簡單地說,就是牲畜需要什麼,農業上就提供什麼、種植什麼。我們探索出了一個‘七五’模式,‘七’就是七個月草場放牧,‘五’就是五個月半舍飼餵養。這樣就大大地減輕了草場壓力。草產業發展在保護生態、促進綠色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周先加表示。

除了飼用燕麥,唐穀鎮還積極試種飼用玉米、飼用蠶豆。

“去年縣上專門配了飼用玉米種植、收穫、打包的機械,明年我們要大面積種植。現在種養結合,老百姓都接受,冬季的補飼基本上都做到了。因為有草產業做支撐,現在遇到灾情,牲畜就不會有問題了。”周先加說。

為使草產業提質增效,同德縣大力推廣牧草生產全程機械化。據瞭解,全縣投入飼草生產加工的機械總量161臺(套),其中割草機61臺,打捆機60臺,青貯打捆包膜一體機7臺,其他設備33臺(套)。隨著草產業的不斷發展,將進一步加大機械投入。

良種繁育,

助力高效畜牧業

坐落在草原山谷中的河北鄉格什格村,冬日裡顯得格外寧靜。山坡上吃草的犛牛體格健壯,毛色純正。

“今年縣上種公牛評比,我的牛拿了二等獎,獎給我3萬元錢。”望著牛群,格什格村黨支部書記才旦滿面笑容。

有92戶417人的格什格村,距離縣城一百多公里,一些區域有著優質的自然草場和地下泉水資源。雖然有良好的自然資源,但由於地理環境閉塞,畜牧業生產方式落後,牲畜品種退化,牧民自己散養的犛牛體格小,產奶量低,抗灾能力弱,牧民們也被束縛在牧業上,無法從事其他產業。

2018年,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引進良種犛牛、修建牲畜暖棚,在縣鄉的大力支持下,盤活資源優勢,建立犛牛良種繁育基地,進行生態養殖。村集體統一經營27000畝草場,1200頭犛牛,堅持四季輪牧、草畜平衡。犛牛從一家一戶養殖變成了集體發展的大產業,格什格村的犛牛還被劃入有機(良種)犛牛繁育示範園區。

“合作社能繁母牛630頭,一年下犢牛400多頭,一年產一胎的母牛達到60%。現在飼草充足,一年補飼四到五個月,犢牛12月齡就能出欄。今年出欄200多頭,出欄時一頭犢牛體重大概在80多公斤,一頭能賣4000到4500元錢。如果多養三年,養到成年,一頭牛也只能賣七八千元。怎麼看,都是一年出欄划算。”談起養牛,才旦頭頭是道。

合作社去年淨利潤120萬元,人均分紅2877元,今年預計能達到170萬元,人均分紅超過4000元。

合作社從大通、祁連等地引進種公牛,加大良種繁育,自留種公牛50頭,餘下出售。

“牧民們現在都知道良種的重要性,犛牛經營好的牧戶,都會從別的地方買進種公牛,改良品種。現在是牛好,草好,我們做到了自然狀態下的高效養殖。”才旦的話裏滿是自信。

“格什格村入股時按戶入股,分配時80%按戶分紅,15%-20%按人頭分紅,儘量做到公平合理。村民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近15萬元全部由村集體承擔,解决了村民的後顧之憂。”縣農牧業綜合執法隊隊長李文剛介紹。

合作社有5名放牧員,共同輪班放牧。從牧場上解放出來的牧民,有9戶將草山入股後,從畜牧業轉到二三產業,或經商、或打工、或出售乳製品。

村民萬瑪增太在縣城辦了一個乳品加工場,並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他把河北鄉牧民的牛奶收購上來,做成酸嬭、酥油、曲拉等乳製品,出售到縣城、西寧等地。

馬鹿養殖是格什格村另一特色產業,繁殖數量也有了一定的規模,有馬鹿230多頭,一年收入20多萬元。

老支部書記久麥告訴記者,除了村集體的收入以外,牧民們還經營自己的牲畜,也做到了一年出欄,收入不錯。再加上村集體的分紅,僅僅在畜牧業生產經營上的收入,就很可觀。另外還有政策性補貼等,大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極力打造“中國良種犛牛之鄉”的同德縣,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在河北鄉建立犛牛提純復壯工程示範區。有機(良種)犛牛繁育示範園區的建立,更使良種程度覆蓋到95%以上,加上優質牧草的大量種植,延長了舍飼半舍飼時間,犛牛從原來的兩年一胎,達到60%以上的母牛實現了一年一胎。

而今,犛牛藏羊產業已成為同德縣助農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畜牧業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農牧結合、種養一體的迴圈綠色發展機制基本形成。

《青海日報》(2021年12月22日第7版:經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