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排赫哲族鄉位於烏蘇里江西岸,距饒河縣城城北20千米。北起大斑河,南至杜家河口,西為西林子鄉,東靠烏蘇里江;區域位於烏蘇里江沖積平原地區,地勢低平,平均海拔48米。
1985年饒河縣成立了四排赫哲族鄉。全鄉共有人口1190人,其中赫哲族192人。赫哲族人口雖少,在饒河卻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創造燦爛文化的民族。
1,赫哲族在饒河落地生根
就掌握的資料來看,四排赫哲族居民居住的時間應為明朝以前。明朝永樂12年即1416年,明朝為了加强對東北地區各民族的統治,在東北地區設定的奴兒幹都司,共管轄184個衛,20個所。
其中失兒兀赤衛就建立在饒河縣馬架子小安河口北15千米處,赫哲族部族首領萬達為指揮。據《滿洲發達史》記載,設一衛人口要達到5600人,足見當時居住在四排赫哲族人口之多。
四排鄉的由來
到了清朝時期,清朝政府為加强自己的統治,在康熙五十三年將葛依克勒、祜什哈裡、盧日勒、舒穆魯等四大氏族,編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四旗,在三姓地方設定協領衙門,具體管轄赫哲族。光緒八年在嘎爾當設定協領衙門。
烏蘇里江沿岸赫哲族分別屬於鑲蘭、鑲黃和正紅旗。赫哲族人每年要向協領衙門進貢貂皮、鰉魚骨和貴重獸皮及山貨。民國年間,赫哲人不再當兵披甲。烏蘇裏江岸的赫哲居民也建立了鄉村行政機構,被編入當時的“會”、“排”中。從“會”址起按順序依次排列,四排。即屬於某一個“會”的第四排,四排便由此而得名。
2,勤勞的赫哲族民
1986年,赫哲族在村政權的基礎上成立了全國第三個赫哲族鄉級政權——四排赫哲族鄉。全鄉總人口1786人,其中赫哲族87戶,188人。
1995年,饒河組織赫哲族進行了第一次轉產,由單元結構捕魚業向種植業、養殖業、商業、服務業等多業並存的多元結構轉型。從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努力提高種植效益入手,擴大水稻、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大豆、白瓜等作物生產,推廣良種工程,新增科技含量,提高農業效益。
赫哲族羣衆走下漁船,把目光投向黑土地,在農業生產中湧現出來一批赫哲族種田大戶和致富帶頭人。
【赫哲族薩滿舞】
巴哈恩都力民都,
愛機哈特布衣尼
民紮嫩紮嫩西特
愛機班特布衣尼
刻拉都恩都力畢勒
恩都力刻拉都畢勒衣
哎!……
這些拗口的字句是薩滿舞的唱詞。赫哲語的大意是:“神哪!給我們幸福吧!給我們子孫幸福吧!有神在我們身邊,我們子孫萬代生活越來越美好!”
赫哲族的薩滿舞,服飾華彩、繪畫詭奇、史詩雄渾、圖騰獰麗、音樂激昂、舞蹈飄揚,堪稱“東北絕唱”。黑龍江省將薩滿舞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項目進行挖掘、傳承以及保護。赫哲族薩滿舞開始以多種形式參與到現代赫哲族舞、乃至於我國民族民間舞蹈體系的建設中,成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一個富有特色的成分。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