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12年軍長的國軍中將,運用人民戰爭模式,日軍戰報:苦不堪言

安徽 72℃ 0
摘要:然而1938年的六安卻並不平安,這年夏天,日軍發起了武漢會戰,日軍華中派遣軍命令日軍第2軍第10師團和第3師團沿安徽六安至河南信陽的公路向西佔領信陽,然後沿平漢路南下進攻武漢。這一地區屬於第5戰區,由於第5戰區代理司令官白崇禧判斷大別山北麓是日軍進攻武漢的次要方向,囙此在這一地區的兵力不算雄厚,在六安方向防守的是國民黨軍第51軍,軍長為於學忠中將。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帶你進入精彩的軍事歷史世界~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漢武帝時期更是漢朝最强盛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漢武帝取安徽西部大別山一帶,衡山國內六縣和安豐縣的首字連起來命名這一區域,即六安,這一名字更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的意思,漢武帝非常喜歡這個名字。

然而1938年的六安卻並不平安,這年夏天,日軍發起了武漢會戰,日軍華中派遣軍命令日軍第2軍第10師團和第3師團沿安徽六安至河南信陽的公路向西佔領信陽,然後沿平漢路南下進攻武漢。

這一地區屬於第5戰區,由於第5戰區代理司令官白崇禧判斷大別山北麓是日軍進攻武漢的次要方向,囙此在這一地區的兵力不算雄厚,在六安方向防守的是國民黨軍第51軍,軍長為於學忠中將。

於學忠於1890年出生,山東蓬萊人,自小熟讀兵書,是張學良的得力幹將,被人稱為少帥張學良之左膀右臂,是堅決的抗日將領。由於於學忠抗日堅決,被日本視為眼中釘,1935年國民政府和日本簽訂《何梅協定》,其中有一個條款:

於學忠及張廷諤一派之罷免;

蔣介石為了遵守《何梅協定》,雖沒有罷免於學忠的職務,後來卻被調去圍剿紅軍。其實於學忠很有軍事天賦,但是他在1926年就是第9軍軍長了,1933年長城抗戰時為陸軍第51軍軍長,到1938年武漢會戰時,他還是第51軍軍長,也就是說在軍長的位置上已經幹了12年,這在國民黨軍中是非常罕見的,主要原因是,他在蔣介石對日本實行妥協政策時不太聽話,另一方面在西安事變時和共產黨走得比較近。

當於學忠的51軍被調到六安地區駐防後,他仔細研究了這一帶的丘陵地形:地形險要,道路狹窄。他想起了《孫子兵法》中的一句話: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地形對用兵打仗是極有幫助的,一個高明的將領,必須能够正確判斷敵情,細緻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以便更好排兵佈陣。

因為於學忠深知自己部隊武器裝備簡陋,而且新兵居多。因為51軍在台兒莊戰役中與日軍交鋒,犧牲6000多人,後來雖然補充了一點新兵,但人數也不足2萬人,而且補充的新兵沒有經過訓練,很多連槍都不會打,於學忠知道不能和日軍硬碰硬,必須充分利用地形遲滯敵人,學八路軍人民戰爭的組織模式,他下令動員當地羣衆和部隊一道大面積、徹底破壞交通和水源,在一定程度上堅壁清野,同時將部隊佈置在險要地區,利用大別山的險要形阻擊敵人。

雖然51軍最終沒能封锁敵人西進,但是卻有效遲滯了日軍的進攻,據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著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解密,當時日本陸軍第2軍的戰報記載:

“8月29日至9月1日之間,因連續晴天,晝夜溫差達攝氏40度以上,天氣酷熱。由於各條道路被徹底破壞,後方補給部隊尾隨困難,因而加重了戰士背帶糧食的負擔,行軍艱難、苦不堪言。更因缺水發生大量掉隊現象,又發現很多阿兵哥中暑。道路情况比預料的還壞,特別是六安附近的道路完全被破壞,車輛部隊追趕第一線極為困難。囙此,第10師團特別將必需的部隊改編成馱馬,以利作戰。”

其實在抗日戰爭中,面對武器裝備優良、訓練有素的日軍,和日軍打陣地戰並非明智之舉,必須創新戰法,有些人說根本沒有什麼辦法,這是錯誤的,如果是真心抗日,你就會想出辦法,於學忠能够率領殘破的51軍有效遲滯日軍進攻就是很好的例子。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帶你進入精彩的軍事歷史世界~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