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江必守淮,為什麼東吳沒有淮南,曹魏還是滅不了?

安徽 93℃ 0
摘要:既然守江必守淮是後人都知道的常識,那當事人孫權、曹操,自然也都洞若觀火了。兩位英雄,都在淮南方向做足了文章,上演了驚心動魄的大戰。無能為力的孫權後人所說的守江必守淮之論,孫權一定是沒聽說過,但是不代表孫大帝不懂淮南對其江防的重要性。囙此,到了關羽威震華夏時,呂蒙和孫權商議後,意識到難以在徐州抗衡曹軍的東吳放弃了趁機由淮南進取青、徐的計畫,改為襲取荊州,全據長江了。

既然守江必守淮是後人都知道的常識,那當事人孫權、曹操,自然也都洞若觀火了。

兩位英雄,都在淮南方向做足了文章,上演了驚心動魄的大戰。

《後出師錶》中,說曹操四越巢湖不成,曹操多麼渴望在淮南方向打開局面。孫吳得以支撐,“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無能為力的孫權後人所說的守江必守淮之論,孫權一定是沒聽說過,但是不代表孫大帝不懂淮南對其江防的重要性。赤壁之戰後,孫權急切地希望趁機改善國防環境,周瑜攻上游的江陵,孫大帝自己去打合肥。曹操征漢中時,孫大帝又急不可奈地再攻合肥。

可是,攻合肥,毫無戰果,甚至還曾被張遼打得吃土,險些掛掉。孫大帝真心無力。而江陵方向,以周郎之能,也只能走間接路線,打消耗戰。

可見,孫權並非不想改善淮南方向的國防環境,只是東吳軍的陸戰能力實在太差,難以在淮南取得進展。

能實現“守淮”方略的政權,都是要有相當的陸戰能力的。即使不能像南宋名將一樣在平原大戰重騎兵,也至少要像東晉、南梁一樣,能在依託河網的情况下與敵軍周旋。

囙此,到了關羽威震華夏時,呂蒙和孫權商議後,意識到難以在徐州抗衡曹軍的東吳放弃了趁機由淮南進取青、徐的計畫,改為襲取荊州,全據長江了。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孫權改善不了局面,曹操也就不会了。

曹操四越巢湖,兩戰濡須口,為了在這個方向打開局面,不可謂不盡力。

可是,曹操卻遇到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呂蒙。

在呂蒙的建議下,孫權在濡須口設塢,把曹操死死封鎖在由合肥入長江的路口。孫權軍依託濡須塢,充分發揮水師之利,使得曹操屢進不能,只得感歎“生子當如孫仲謀”,無能為力。

孫權在給曹操的信中,也道出了曹操難以在濡須口長期對峙的其中一個原因:“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在曹魏發起的四次濡須之戰中,有三次是在冬季發起戰役(多是正月出戰,三月收兵)。

唯一一次不在枯水期發起濡須之戰的,是曹丕。在那次進攻中,曹仁大軍被只有少量兵力的朱桓打得大敗。甚至在第二次濡須之戰中,孫權已經難以再戰,提出請降,曹操居然接受了這種僅僅是名義上的請降,就撤退了。

這些,都是因為“春水方生”。

一方面,漲水以後,孫權的水軍之利可以得到更大的優勢。

另一方面,春水方生,意味著曹軍後路有憂。南淝水、北淝水,在春水方生後可以通船。東吳水軍可以從後路威脅曹軍。

囙此,曹操的進攻,如果不能迅速取勝,就要趕緊離開了。

那麼,曹操為何鐵了心要走濡須口呢?萬里長江,在哪裡渡河不可以?

杜預道出的原因:攻無所得,野無所掠,雖有百萬,無能為也

這個問題,杜預給出了答案。

當三國的歷史走到最後一刻,西晋準備滅吳時,晋武帝尚有猶豫。

此時,杜預指出了他的擔憂:如果孫吳換了個厲害的主子,在江南各城加强防禦,那晉軍進攻時,攻城攻不下來,野外又無法獲取補給,那我們雖有百萬大軍,也無能為也!

後來的北周名將賀若敦,就品嘗過這種滋味。當時,賀若敦進入了陳朝的湘州,可是後路的水師被陳軍擊敗。幸虧賀若敦是一比特歪點子多的名將,用了各種非主流手段,才坑蒙拐騙,獲得了回到北方的機會。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因糧於敵”,不是全部自己解决,只能自己儘量多解决一些,但該找組織報帳,還得報帳!在後路被斷的情况下,兵少了會被吃掉,兵多了,當地的糧食不够吃!

囙此,曹操軍出淮南,只有迅速攻建康,或江陵這樣的大城。當然,他要是願意去江西鄱陽湖去撈魚,孫權也是願意陪他的。

囂張的建康建康很囂張,在東吳到南朝宋時期,建康連城牆都沒有!(只有宮牆和石頭城)

建康的囂張是有道理的。當年這一帶江水比今天更靠東,要直接攻建康,曹軍要臨江攀岩!太刺激了!而在大運河通航以前,建康附近因河網密集,幾乎沒有大兵團集結處!

所以,三國兩晉時期“守江必守淮“的嚴重程度,尚不如隋唐以後。

當時無法自盱胎沿運河下揚州,要自淮南圖江東,還是只有走合肥!

那麼,曹軍有無可能在淮南屯大兵,隨時襲取呢?

鄧艾道出了原因鄧艾在考察了淮南地區的形勢後,提出了讓他成名的《濟河論》。在此文中,他指出,每次用兵淮南,用於運輸就要用掉一半的兵力,國家資材耗費無數,勞民傷財。提出在淮南屯田、興修水利,充實國力,再圖平吳。

淮南用兵,成本很高喲!

破敗的淮南淮南本身是比較富裕的地區。“淮南帝稱號,刻璽於北方”,割據此地的袁術甚至敢於稱帝。可是,就是在這位淮南弟袁術割據淮南時期,淮南遭到破壞。袁術大帝在撤離淮南時,淮南已是民生凋敝、殘破不堪,甚至“人相食”了。

可是,淮南變成如此殘破,罪魁禍首還不是袁術,而是曹老闆本人!

214年,曹老闆不知是不是真的把孫權當兒子了。他內遷淮南人民,結果引發了10餘萬淮南人投孫權,淮南人民空虛!

10餘萬人,也就是一座超大球場的容量,但在當時卻是天文數位!太康元年,西晋立國後,淮南總共也就3萬多戶。(鄧艾恢復之策或經淮南三叛損耗不小)。

自此,兵出淮南,運輸困難!

烦乱的正確當然,顯而易見的是:三國時期,西北、荊州各戰場對北方的牽制作用。

比如:前文提到的,217年,東吳戰不利,曹操僅接受名義請降就離開,除了春水又生,也因劉備攻漢中。

囙此,漫長戰線,牽一發動全身,如何破局,值得講究!

曹魏在伐蜀伐吳的問題上烦乱了很久。最終,或因深思熟慮,或因陰差陽錯(蜀內鬥),魏(晋)開啟了先滅蜀後滅吳的統一戰爭。

要征江南,只有多點突破!由此留給了此後歷代北方統治者進行統一戰爭的標準程式:平吳必先定蜀!

今天,當人我們泡上一杯茶,聊起古代規律時,不可忘記:今人顯而易見的常識背後,是古人的鮮血和汗水。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