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冠心病還沒治好,怎麼又得了糖尿病了?醫生告訴你真相

養生健康 66℃ 0
摘要:心內科醫生也是經常遇到糖尿病患者的。因為心血管病人要篩查糖尿病,因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所以,遇到高血壓、冠心病患者,都要篩一篩糖尿病,這是必須的。高血壓、冠心病還沒治好,怎麼又得上了糖尿病了?因為這些病,“三高”、冠心病、糖尿病常是相伴發生的,有共病的基礎。高血壓、高血脂發病增多了,高血糖、糖尿病也明顯增多了。

心內科醫生也是經常遇到糖尿病患者的。因為心血管病人要篩查糖尿病,因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所以,遇到高血壓、冠心病患者,都要篩一篩糖尿病,這是必須的。

結果,就經常篩出糖尿病或者是糖代謝异常的。有空腹血糖高但不够糖尿病水准的,醫學上叫做“空腹血糖受損”;有餐後血糖高不够糖尿病水准的,醫學上叫做“糖耐量减低”;還有空腹、餐後都高、都沒達到糖尿病水准的。

這麼一來,患者會覺得,怎麼一查都是病啊?高血壓、冠心病還沒治好,怎麼又得上了糖尿病了?

因為這些病,“三高”、冠心病、糖尿病常是相伴發生的,有共病的基礎。比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運動,體重超重、肥胖,飲食油膩、多甜食或者過鹹,還有吸烟飲酒,再加上生活不規律,身體裏的代謝就紊亂了。高血壓、高血脂發病增多了,高血糖、糖尿病也明顯增多了。

除了生活方式,糖尿病的發病還和基因有關,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得。

研究就發現,亞裔人群得糖尿病的風險比高加索人新增60%。在中國人的研究中,發現了很多和2型糖尿病相關的易感基因,檢測這些基因,還可以用來預測糖尿病。

早先說起來為什麼現在得糖尿病的人多了,用基因來說就是咱們的基因裏有“節儉基因”

在貧困的時候,這些“節儉基因”可以想方設法地把能利用的食物儘量變成營養物質。可是,這些年生活快速改善了,“節儉基因”卻沒來得及改變。結果,食物豐富了、體力消耗少了,營養物質就超標了,肥胖和糖尿病就增多了。據說,這種基因的改變需要經歷幾代人。

這麼一來,物質豐富、生活條件的改善,體力活動减少,肥胖人群新增,再加上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不規律、以及人口老齡化等等因素,代謝性疾病就增多了。

而我們身體裏的“節儉基因”沒來得及跟上生活方式的改變,防病又沒跟上趟,糖尿病的發病就大大新增了

根據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1980年全國14省市30萬人的調查,糖尿病的患病率為0.67%。到了2013年,我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就顯示,18歲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就到了10.4%。再從2015到2017年,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在全國31個省再次調查,18歲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為11.2%,又新增了。這樣算起來,我國的糖尿病人就有1個多億。

咱們成年人的糖尿病,90%是2型糖尿病,就是胰島素的相對不足和胰島素抵抗造成的。胰島素相對不足是因為胰腺裏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有缺陷,分泌胰島素跟不上趟,該分泌的時候沒有及時分泌;胰島素抵抗是說身體裏的組織細胞不聽胰島素的指令調控,不好好利用代謝葡萄糖,所以血糖就升高了。

在糖尿病之前有糖尿病前期,就是血糖有所升高、但還沒到糖尿病的程度,可以是“空腹血糖受損”;也可以是“糖耐量减低”,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如果在這個時段發現、加以干預,就可以延緩糖尿病的發生。

所以,糖尿病要早篩查。

對於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及早開始進行糖尿病篩查;如果首次篩查結果正常,每3年至少重複篩查一次。

篩查主要是查血糖。但是光查空腹血糖容易漏診。因為相當一部分人是“糖耐量减低”的餐後血糖升高。所以,篩查時不光要查空腹血糖,還要查餐後血糖。不一定非是餐後2小時,可以查不管吃飯後多久的“隨機血糖”。

如果空腹血糖≥6.1 mmol/L、或者隨機血糖≥7.8 mmol/L,就建議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了。

在糖尿病前期,早防早治可以延緩和減輕2型糖尿病的發病。

我國大慶地區就進行過干預研究。對於糖耐量减低的患者,推薦新增蔬菜攝入量、减少酒精和單糖的攝入量,鼓勵超重或肥胖患者減輕體重,新增日常活動量,每天進行至少20分鐘的中等强度活動等。這樣干預6年,就可以使2型糖尿病發病的中位數時間推遲近4年,使30年隨訪時累計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下降39%。

在糖尿病前期進行藥物干預也可以减少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其中二甲雙胍和阿卡波糖長期應用的安全性證據比較充分。

(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