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前面的文章當中,就兩漢三國時期漢中地區的地形地貌、歷史成因、軍事地位、轄區古道及險關要隘等方面,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但是,在涉及到古漢中地區的諸多名勝之中,有三處地方是不得不說的,那就是被後世譽為“三國第一山”的“定軍山”,及與之相輔相成的天然關隘“天蕩山”和依託地形人為修築的“陽平關”。限於篇幅的限制,筆者在本文中僅對兩處天然關隘“定軍山”和“天蕩山”做一個簡單介紹。
三國第一山——定軍山;
“定軍山”本是古漢中地區一處籍籍無名的山峰,但因其特殊的地理形態、位置,並經過曹魏名將夏侯淵和蜀漢名臣諸葛亮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此山揚名後世,影響深遠。定軍山這三個字,不僅出現在諸多史料、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之中,甚至在上世紀初的清朝末年,我國電影行業中的開山之作,影視作品的先河,就是國劇曲目類的《定軍山》。
定軍山
在提及定軍山時,還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定軍山之名究竟由何而來,又是什麼時間被定名的呢?關於這一問題,迄今為止在史學界中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據現存史籍資料中的考證,自西晋之前的歷代史籍當中,未見有“定軍山”三個字的出現。
定軍山的首次出現,是在西晋初期成書的《三國志》中。所以,近代學者依據史料中的考證做出了一種推論:漢末三國時期的魏蜀之戰中,蜀漢名將黃忠在此山斬殺了曹魏名將夏侯淵,大有“一刀定乾坤”之勢,促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定軍山”之名便由此而來。當然,這也只是一種推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况,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定軍山的地理位置,位於漢中市下轄的勉縣,其具體位置也非常便於記憶,即在定軍山鎮的諸葛村。定軍山隸屬於巴山山系的一條支脈,其獨特的形態在眾山之中非常引人注目。該支脈自西向東綿延二十餘裏,共有十二個山峰組成,而定軍山就是該支脈中的第三座山峰。
定軍山主峰的海拔約八百八十餘米,在其南面有一大片平坦的窪地,繞該地一周約有三裏。該片窪地便是後世所稱的,能够屯駐一萬多名兵卒的“仰天窪”。夏侯淵及諸葛亮當時在漢中地區的主要屯兵之地,就在這一片窪地中。
定軍山的西側有一條寬闊的峽谷,峽谷西側的山原名為“降山”。三國時期,劉備的謀士法正,曾在此地插旗引路,使黃忠在此山斬殺了夏侯淵。後世為了紀念法正的功績,將“降山”更名為“旗杆山”。
定軍山正面山下有一處寬闊的平地,據稱,是當年諸葛亮操練兵士、推演陣法的地方。所以,此處被命名為“武侯坪”。
武侯祠
定軍山是古漢中地區西部的重要天然屏障與依託,自古便有“得定軍山則定漢中”的說法。所以,此山在漢末三國時期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意義。據《三國志》載,諸葛亮八年之中的五次北上伐魏,其出兵與退守的地點都在定軍山。而且,諸葛亮病逝之後的葬身之所,以及由蜀漢朝廷下詔修建的第一座武侯祠,都在定軍山下。所以,定軍山也享有了“三國第一山”的美譽。
天然關隘——天蕩山;
“天蕩山”與“定軍山”相比不算太知名,前者在後世當中也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但是,天蕩山、定軍山、陽平關這三處關隘,都是古漢中地區的西部門戶,三者勢為互補,缺一不可。
天蕩山屬於秦嶺山系,主峰的海拔近一千兩百米,它的地理位置,也不如定軍山好記,但都在勉縣,具體位於勉陽鎮的黃家溝村。又因該山正好位於陽平關的北邊,所以,又名“北山”。諸葛亮在《後出師錶》中所說的曹操多次兵敗的“北山”,指的就是天蕩山。
天蕩山
關於“天蕩山”一名的由來跟定軍山差不多,迄今為止在史料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最早出現的記載也是在《三國志》中。不過,近代部分學者根據《沔縣新志》中的記載,對天蕩山的由來做出了一種推論。學者們認為,韓信“暗度陳倉”之時,命士兵們手舉火把於夜間通過了北山,由於隊伍非常長,遠遠望去猶如一條火龍盤旋在山上一般。所以,民間百姓起初又稱北山為“天燈山”。
漢末三國時期,曹操聽聞夏侯淵被殺的消息後,親自率軍進逼漢中,與蜀軍在定軍山發生了一場激戰。當時,曹操軍中大部分的軍糧與器械都存放在北山之中。蜀將趙雲聽取軍師之計,趁夜間率輕騎近衛一把火燒掉了北山上的糧、械大本營,斷絕了曹軍的後勤補給。
趙雲的這一次奇襲,直接影響了整個戰局的走向,曹魏士兵因缺糧導致戰鬥力全失,曹操最終不得不罷兵休戰。後世為了紀念這次戰役,將此山稱之為“天蕩山”並流傳至今。當然這仍舊只是一種推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情况,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淮陰侯廟
據《沔縣新志》載,天蕩山的半山腰上,曾有一座古代人為紀念韓信而建的“淮陰侯廟”,又稱為“天燈寺”。該寺旁邊還有一處常年噴水的活泉,水質清澈、甘甜,人畜飲用可強健體魄,而且,還經常被地方百姓引流澆灌農田。不過,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天燈寺遭到了人為的破壞,眾多古迹已經蕩然無存。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佛學院的學生與當地政府相結合,在原址上重新複建了天燈寺,才使得這一古建築再次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古漢中地區的定軍山、天蕩山及陽平關之間的關係,近代學者曾做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古漢中地區比喻成一個布袋的話,那麼陽平關就是布袋口,而定軍山與天蕩山就是系緊布袋口兩邊的繩頭,三者缺一不可。
限於篇幅限制,筆者在本文中只介紹這兩處漢中地區的天然關隘,關於歷史中出現過的三處“陽平關”究竟有什麼不同?哪一處才是漢末三國時期古漢中地區的“布袋口”呢?筆者將會在下一篇文章當中進行一個較為詳細的介紹。
參攷書籍:《沔縣新志》、《漢中府志》、《三國志》、《忠武侯祠墓志》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