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縣隸屬於河南省三門峽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瀕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隔河相望,南與洛寧、宜陽相連,東裹義馬與新安為鄰,西界崤函與陝州區接壤。東西寬43.5公里,南北長52.8公里,總面積為1421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35.89萬(2017年)。全縣轄5個鎮,7個鄉。縣政府駐城關鎮,距省會鄭州190公里,距古都西安300公里。
2015年末,據警察統計數字,澠池縣轄區總人口357679人,其中有維吾爾、回、蒙古、滿、彝、苗、土家、朝鮮、傈僳、壯、布依、侗、瑤、傣、黎、納西、佘、藏等18個少數民族,共214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54%。在這些少數民族人口中,維吾爾族人口有1209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6.9%,主要聚居在陳村鄉魚池村城關鎮一裡河村。另外超過百人的少數民族有回族,共695人,主要居住在城關鎮和英豪鎮周家山村。
河南為什麼會有維吾爾族?《河南少數民族史稿》對此給出了答案:元朝初年,一支維吾爾族群落的先祖剌真海牙在河南永寧(今洛寧)、靈寶、澠池等縣任達魯花赤(蒙語地方長官)。其二世祖脫列海牙,三世祖迷失海牙,四世祖忽都海牙,也都在元朝為官。明朝後,居住在澠池縣的維吾爾族人因怕自己是“异族”而遭不測,遂以祖母劉氏為姓,開始了數百年的隱居生活。(馬迎洲等編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河南少數民族史稿》還說,由於他們(澠池縣維吾爾族)隨漢姓,從漢習,長期與漢族雜居,如今他們的維吾爾族特點已不存在,從飲食服飾,風俗習慣,到宗教信仰,語言文字都已漢化。但幾百年來,他們時時都想以自己本來的維吾爾族屬屹立於世。民國初年,馮玉祥主豫時,正在澠池縣中讀書的維吾爾族後裔劉曰白寫信給縣誌編修館,列舉證據,要求為他們正族名。但在當時的情况下,這一切都未能實現,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澠池劉姓維吾爾族才恢復了族名,縣人大、縣政協都有他們的代表參加。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澠池維吾爾族都享受到了其他民族平等的權利。
《河南少數民族史稿》稱,這些在河南居住的維吾爾族人除和漢族融合外,也有不少融合在回族中。除澠池縣外,河南居住維吾爾族最多的地方是鄭州市,據1982年統計有23人。他們都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為建設河南而工作生活在這裡的。
歷史的來龍去脈在這裡已經非常清楚,但有一件事需要特別說明,即:1953年,澠池縣改建火車站,要遷移劉家的祖墳。墳地裏埋葬著劉家前13代100多位先祖。挖墳的人們萬萬沒有料到,墳裏居然埋著3塊1米多高的青石碑:一塊是鐫刻於大清光緒三十年的碑“劉氏祖塋記”,碑文由永樂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澠池縣儒學訓導李緯撰書;另兩塊碑是鐫刻於中華民國六年的“志銘”和“永垂——明中奉大夫劉公瑜貞墓表”,碑文是清代維吾爾族劉氏裔孫華國撰寫。這昭然於世的3塊青石碑,經省考古專家斷定:劉家人是來自西域的維吾爾族人。頓時,劉家後人奔相走告。意外的發現,揭開了劉氏家族的神秘面紗,但劉家人並不感到意外,他們是維吾爾族人只是得到了確證。(《豫西有個維吾爾族村——三門峽市澠池縣北魚池村探訪》河南日報農村版,2007年07月07日)
然而,在歷史的年表裏人們應該看到,“維吾爾”是其本民族的自稱,一般認為是“團結”、“聯合”、“協助”之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漢文文獻對這個族名有不同的譯寫。4世紀文獻中稱為“袁紇”。6世紀末、7世紀初文獻中稱為“韋紇”。788年以前文獻中稱為“回紇”。788年以後至13世紀70年代則稱為“回鶻”。13世紀70年代至17世紀40年代稱為“畏兀兒”。17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則稱為“回部”、“纏回”。1935年開始稱“維吾爾”,並一直沿用至今。
也就是說,“畏兀兒”到“維吾爾”的稱謂經歷了漫長的600多年。12世紀初,部分契丹人在耶律大石的率領下,從東北西遷至中亞,先後征服了喀拉汗王朝和高昌回鶻王國,建立了契丹人的政權,史稱西遼。其時,維吾爾族的先民應該叫回鶻,也不存在“畏兀兒”說法。因為當時西遼統治者對回鶻百姓的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非常嚴重,至西遼末期,蒙古强盛。高昌回鶻决定依靠蒙古汗國來擺脫西遼統治,設計除掉了西遼派來的少監,並宣佈脫離西遼,歸順成吉思汗,高昌回鶻王國就此成為蒙古汗國的屬國。
蒙古興起後,今新疆大部分地區屬察合臺汗國領地。在大批漢族人民調遣到天山南北屯田的同時,還有一些回鶻人進入內地,除了手工業工匠之外,還有不少知識份子,其中就有今湖南桃源縣的維吾爾族和澠池縣維吾爾族的祖先。隨著歷史的發展,這部分人中有一部分融入了當地的回族。也就是說,這些進入內地回鶻人因為地域的不同,所經歷的民族融合與在今新疆的回鶻人完全不同,這也是澠池縣維吾爾族“如今他們的維吾爾族特點已不存在,從飲食服飾,風俗習慣,到宗教信仰,語言文字都已漢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此一來,我們要說的“意思”已經非常明顯,即:澠池縣維吾爾族雖還有“容貌上的遺傳”,祖墳中的石碑以及口頭傳承的祖先來自於西域的歷史,但他們與今新疆維吾爾族在民族融合的歷程中,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因為,一個民族形成關鍵不在於人種或者說他們是哪裡人,更重要的是文化,不同的地域會有不盡不同的文化,同一個群體在不同的地域中,也會演變為不同的民族。
澠池縣維吾爾族讓人們知道了西域回鶻人徙入內地,以及定居內地歷史民族融合的史實。這可能要比將他們籠統地稱為“維吾爾族”更具歷史的意義。當下,將他們稱為“維吾爾族”自然不會有錯,但還不如將他們稱為由西域徙入內地的回鶻人更為恰當和確切。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想瞭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西部人文地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