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中印邊境戰爭:我國取得勝利為何突然撤軍?研究者至今都在猜

新疆 87℃ 0
摘要:今天,看單之薔先生在2012寫的一篇文章:《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回首:藏南離我們越來越遠》,心裡有很多感慨。單之薔先生在這篇文章裏說了很多意思,但覈心的只有一個:為什麼在1962年的戰爭中,我們雖然取得勝利,但卻突然撤軍了?單之薔先生認為,至今這都是一個謎,“全世界的研究者至今都在猜測”。但是,這中間也有不同的聲音,也就是“全世界的研究者至今都在猜測”的內容。

今天,看單之薔先生在2012寫的一篇文章:《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回首:藏南離我們越來越遠》,心裡有很多感慨。單之薔先生在這篇文章裏說了很多意思,但覈心的只有一個:為什麼在1962年的戰爭中,我們雖然取得勝利,但卻突然撤軍了?單之薔先生認為,至今這都是一個謎,“全世界的研究者至今都在猜測”。

單之薔先生在文章裏講到了一些學者的說法,即因為勝利而被奪回的那些地方,在當時的後勤保障條件下,我們守不住。再就是,因為勝利,我們用强烈的打擊教訓了印度,戰爭的目的也是達到,“樹立了我方的大國形象”。這也是我在有限的儲備裏掌握的。但是,這中間也有不同的聲音,也就是“全世界的研究者至今都在猜測”的內容。

為此,單之薔先生援引了中外學者的一些說法:

一是英國學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他說:

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佈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松了一口氣,不如說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勝利者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况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也就讓付出巨大代價才換來的勝利果實化為烏有。

二是印度學者白蜜雅,在《中國世界與印度》一書中,他說:

很難理解印度在1962年的軍事潰敗,但是更難理解的是,這一失敗沒有伴隨不可接受的領土損失,中國沒有固守對印度具有重大戰畧價值的東段邊界的領土。

中國軍旅作家金輝,在《西藏墨脫的誘惑》一書中,他說:

1962年中國和印度發生的邊境戰爭,就當時看,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數十年之後再來看那場戰爭,完全是另一種情况——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

對於金輝的這種說法,單之薔先生忍不住發了幾句感慨:

今天也有人評估這場大獲全勝的戰爭對中國來說是“千古遺恨”,還有人說這場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仁義之舉”。

不管是軍事的、政治的,還是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對於和我一樣的平凡人來說,是想不到的,更別說把它想透了。但我們的撤軍在當時來說是個事實,乃至時至今日“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在猜測”,卻都沒有猜出個結果來。當然,我也是“猜”不出來的,但在猜的過程中,我想到了一個地方——康西瓦。

康西瓦地方位於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賽圖拉鎮東端,主體長達12公里,在皮山縣境內,東方還有很長的區域在和田縣境內,行政點在新藏公路440公里處。

康西瓦是新藏公路的必經之地,有一處非常知名的烈士陵園——康西瓦烈士陵園,只要是過路的司機都會向陵園裏的烈士們致敬。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過後,革命军西線參戰部隊阿裡方向陣亡官兵安葬於獅泉河,天空方向陣亡幹部安葬於葉城,陣亡阿兵哥安葬在康西瓦。康西瓦烈士陵園一共安葬了犧牲於天文點、河尾灘、空喀山口、西藏阿裡的83名烈士。

為什麼要把這些烈士安葬在康西瓦這個人烟稀少、海拔極高、自然環境極其惡劣的大荒灘上呢?很多的資料都不願意去講,但道理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我們在當時的運輸能力非常有限,而等到後來條件好了,再想搬遷烈士陵園,讓烈士陵園來到山下,為烈士親屬看望和祭拜烈士提供一些方便,負責搬遷的人們卻再也不願意打擾這些烈士們了。還有一個原因是,等條件好了,能够搬遷了,人們忽然發現,把烈士陵園放在康西瓦,比放在昆侖山下,更有教育後人愛國的現實意義,而這83名烈士犧牲的時候,也就只有20歲左右,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談過戀愛、結過婚,也就當然沒有後代了。在條件好了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年齡都大了,很多甚至都已經去世了,不可能再千里萬裏地來看望他們了,所以,他們也便在祖國的邊疆化作了巍巍的山脈,一任昆侖山在荒蕪與嚴寒裏風打雪吹。

這是一個永遠值得我們崇敬和銘記的英雄群體,在想到他們的時候,我總會想到阿克賽欽這個地方。阿克賽欽其實是昆侖山與喀喇昆侖山的一塊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勢平緩,多內流湖,著名的有阿克賽欽湖等,塔里木河的主要支流喀拉喀什河也發源於該區域。這個地方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新疆通往西藏的必經之地,如果把這個地方丟了,那就等於新疆與西藏被分了開來,就等於他國的軍隊到達了我們的青藏高原,所以,它就是一塊要塞。

在過去,中印兩國邊境的西段部分,習慣上是以喀喇昆侖山的山脊為界的,阿克賽欽的喀喇昆侖山山口通往拉達克地區,拉達克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歷史上是中國西藏的一部分,位於喀什米爾東南部,清晚期,拉達克被錫克帝國和其中的喀什米爾公國侵佔,後來被英屬印度侵佔。但自清朝以來,中國從來沒有承認被侵佔的拉達克屬於外國。獨立後的印度承接了英屬印度的衣缽,他們霸佔了拉達克後,還想越過喀喇昆侖山山口進犯阿克賽欽,這就是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的一個原因。

印度人當時推行所謂的“前進政策”,蠶食中國領土不僅在西段,還有東段,印軍在邊界東段和西段製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多人,十分囂張,1962年10月12日,尼赫魯公開下令:要把中國軍隊從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14日,印度國防部長宣稱:要同中國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後,中國忍無可忍,迅速部署兵力,發起了自衛反擊。

戰爭的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們取得了勝利,但卻突然撤軍,留給了研究者很多“猜測”。我並不想就此妄議什麼,但只要想到康西瓦烈士陵園的那些烈士,1962年的那場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仁義之舉”,因為仁義是要講給仁義之人,單之薔先生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回首:藏南離我們越來越遠》中說,那些曾經被殖民的國家一旦獨立,馬上學起殖民者的樣子,要繼承殖民者得到或想得到的一切。這聽起來十分荒謬,但在中國周邊,這樣的事卻一再上演。所以,仁義有時候要看給誰講,它對某些人來說是沒用的,也不需要去講。

我最終想要說的是,不管是阿克賽欽還是拉達克,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維吾爾族與藏族先民生活的地方,都是我國古代維吾爾族與藏族先民在雪域高原探索出來的連接今中國新疆與西藏,以及由今中國新疆與西藏去往南亞次大陸商道的必經之地,它們都是我們的國土,留存著我們足迹,記錄著我們的歷史。而在國家面前,是沒有民族之分的,在國家面前,我們只有一個民族那就是中華民族。所以,在我們的國家有了危難的時候,我們都是“人不分男女老幼 、地不分南北西東的保衛與反擊。

康西瓦烈士陵園的烈士名單裏,我看到有6名維吾爾族烈士,他們的名字是:居滿艾裏(7994部隊戰士,新疆阿克蘇籍,1962年10月犧牲)、托乎拉(7994部隊戰士,新疆烏什籍,1962年10月犧牲)、玉素甫(7994部隊戰士,新疆伊犁籍,1962年10月犧牲)、阿不裏米提(7974部隊班代,新疆莎車籍,1962年11月犧牲)、待外故(7979部隊戰士,新疆塔城籍,1962年10月犧牲),還有一名姓名不詳的。新疆是這些維吾爾烈士的家,中國是這些維吾爾烈士的國,他們都是在天文點、河尾灘、空喀山口、阿裡犧牲的,都是祖國的好兒女、好漢子,都被永遠地留在了康西瓦。他們和康西瓦烈士陵園的所有烈士,倒下的地方都是中國先民生活過並探出商路連起新疆、西藏,以及南亞次大陸的地方。而我們今人也可以通過烈士的名字走進祖國的英雄史詩。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