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我國西南部的雲南省,是我國擁有地級州數量最多的省,有8個州,大理就是其中之一。雲南省省會昆明以西有個楚雄州,楚雄州以西就是大理州。說到大理,有幾個地理名詞需要理順一下。武俠迷想到大理,第一反應可能是《天龍八部》中段王爺的那個大理國,旅遊愛好者想到大理,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大理古城。現在的大理有兩層所指,一是指雲南省大理州,這是地級行政區。大理州的治所在大理市,但大理市是縣級行政區。
雲南省有兩個都市非常有特點。一個是省會昆明,昆明的南郊有一個呈南北狹長狀的大湖,就是面積約330平方公里的滇池。另一個就是大理市,大理市的北郊也有一個呈南北狹長狀的大湖,同樣大名鼎鼎,就是面積約256平方公里的洱海。
大理州全境的海拔都比較高,西北有清水朗山,東北有白嶺,現有無量山。大理市的西北、洱海的西岸還有著名的蒼山。大理州的東北臨金沙江(長江上游),西南則有瀾滄江(進入中南半島後稱湄公河)過境,有山有水,地勢非常險要。
大理州在東漢時是益州永昌郡的轄區,蜀漢設雲南郡。大理州位於蜀漢南中地區的西北部,與越嶲郡(“嶲”讀“西”)隔金沙江相望。蜀漢在三國中實力最弱,除了四川盆地(含漢中)外,最重要的地盤就是南中了。南中可以給蜀漢提供大量的戰畧資源,比如耕牛、金、銀、鐵、漆等物,此外還有能征善戰的勇士。所以蜀漢丞相諸葛亮在穩住東吳後親征南中,七擒孟獲,南人不復反矣。諸葛亮非常重視包括大理州轄區在內的雲南郡,“收雲南之資以充軍秣,精選其兵資以北伐。”
大理市處洱海以南,又是西川入南中的咽喉要道,自古就受到兵家的重視。到了唐朝中前期,大理市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受到了一個人的重視,此人名叫皮邏閣。皮邏閣本是雲南六詔之一的南詔王,南詔實力在六詔中較弱,但皮邏閣於唐開元十六年(728年)繼王位後,南詔實力迅速壯大。皮邏閣通過各種手段最終佔有了另外五詔,被唐玄宗李隆基封為雲南王。南詔强大之後,需要一個固定的國都。皮邏閣選擇了洱海邊上的大理市作為南詔國都,稱為太和(或大和)。之所以稱“太和”,在當地語言中,有坡謂之“和”。太和城在地勢複雜的蒼山下,前有洱海,利於防守。
唐朝中後期,南詔成了唐朝在西南的心腹大患,南詔軍曾全殲唐軍七萬人,甚至還在西元870年差點殺進唐朝的西南頭號重鎮成都。南詔大臣鄭買嗣於西元902年廢掉南詔王,建立大長和國。不過這個大長和國存在時間並不長,西元937年就被權臣段思平給廢掉了。段思平將國號從“大長和”改為“大理”,大理這個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大理國的國都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只是國都名稱變成了羊苴咩城(“苴”斜)。
大理國幾乎和宋朝同始終,但比宋朝早建立二十多年(宋建於960年),又比宋朝早滅亡二十多年(宋亡於1276年,殘餘勢力亡於1279年)。大理國亡於元憲宗蒙哥三年(1253年),滅掉大理國的是誰呢?正是蒙哥之弟、後來統一天下的元世祖忽必烈。定都於大理市的大理國,國力强盛,宋朝始終沒有拿下的勇氣。建立北宋的趙匡胤出兵消滅後蜀時,他在地圖指著大渡河對大將王全斌說:“此外非我有也!”趙匡胤是出了名的欺軟怕硬,他當然沒有勇氣攻打地理環境複雜,人心又比較團結的大理國。
大理市在元朝時為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大理府,清朝時沒什麼變化。大理市的前身是大理縣,而在清朝之前,大理縣則稱太和縣。
大理市的旅遊景點非常多,山險水美,歷史又非常厚重,有機會來大理看看,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