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我國近現代的百年歷史中,抗日戰爭無疑是最為艱苦,但是也是最為可歌可泣的。在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中,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民族品格,形成了很多“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感人肺腑的故事。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中,軍民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也正是有了人民的支持,我們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發生在,現在天津市薊州區磚瓦窑村的一比特平凡而偉大的“母親”的故事——“楊媽媽”的故事,一個可歌可泣的軍民情的故事。盤山抗日根據地(現在的天津市薊州區盤山風景區)的人民群眾為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今天故事的主角——“楊媽媽”,是盤山地區抗日“堡壘戶”中的傑出代表,曾經多次冒著生命危險送情報,也曾為掩護子弟兵多次遭受敵人毒打,她救護的子弟兵數不勝數,在盤山堅持鬥爭的衕誌沒有不認識她的,大家都發自內心地稱她為“楊媽媽”。在“楊媽媽”多次解救八路軍的過程中,下麵的故事是流傳最廣、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
1、急中生智勇救八路軍
1942年秋天,一個十七八歲、提著短槍的八路軍小戰士向楊媽媽的屋子飛奔過來,後面緊追著一大群日偽軍。在這個危急的時刻,再換衣服或者鑽到道地裏明顯已經來不及了。楊媽媽面對此種情景,沉重應對,急中生智,立刻從發黴的醬碗裏挖出一坨黃醬,抹在小戰士的臉、胳膊、脖子上,做出生瘡長膿的一個狀態,讓他躺在炕上裝病。
隨後,楊媽媽迅速抄起煙袋鍋挖出烟油抹在眼上,頓時淚如雨下,放聲大哭起來,說話間,鬼子兵已經闖了進來。進來的鬼子兵看見楊媽媽顫抖著身子哭著說,自己的兒子得了傳染病,鬼子兵馬上被嚇住了,不敢往裏走。日偽軍在門口看見地上、桌上一片狼藉,聞到屋子裏臭氣熏天,躺在炕上的病人也是奄奄一息,身上生滿惡瘡,嚇得連忙捂住鼻子後退了幾步轉身就跑了。就這樣,楊媽媽用她的機智和勇敢救了這個小八路,在楊媽媽的身上體現了老區軍民的魚水情深。這個小故事現在已經成為了薊州區盤山烈士陵園紀念館裏一組蠟像景觀。
2、普通農村婦女——楊媽媽
楊媽媽是漁陽鎮小刀剪營村人,嫁到磚瓦窑村,丈夫楊寶生是個老實厚道的莊稼人,靠著精打細算,勤儉持家,夫妻倆在這裡安家落戶。楊媽媽的家相對比較偏遠,雖然只是農家婦女,但是卻知曉大義、心地善良,深受先進思想的影響。憑藉著沉著、勇敢的性格,楊媽媽多次幫助八路軍傷病員脫險,幫助八路軍傳遞情報,把自己的三個兒子都送到了前線。楊媽媽的家,也成為八路軍13團團長包森和地方黨組織負責人李子光、王少奇開會的場地,更成為傷病員養傷和傳遞資訊的情報站。
3、授予“楊媽媽”特權
1945年5月26日,冀熱遼第十四分區黨委召開抗日群英表彰大會,楊媽媽被授予“八路軍母親”的光榮稱號。為了幫助楊媽媽解决生活上的困難,當時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專門授予楊媽媽一枚圖章,授予其一份特權,那就是:無論她的家中有什麼困難,只要在來信上蓋上這枚圖章,問題就會很快解决,政府會無條件為其提供盡可能的幫助,包括給糧食、錢財等。但楊媽媽把它看作是至高無上的革命榮譽,是黨的關懷和信任,珍藏了十幾年,從未因個人的事情用過它。
根據其後人回憶,楊媽媽唯一一次動使用這枚印章,也是為了鄉親們。在1956年薊縣地區大旱,鄉親們實在沒有糧食,甚至樹皮都被啃光的情况下,楊媽媽不願看到鄉親們受苦挨餓,使用了一次政府給她的特權,用印章寫信,找薊縣政府借了點糧食,幫助大家一起渡過難關。
4、值得人民永遠銘記的“楊媽媽”
1961年,楊媽媽去世,終年82歲。人們懷念這位革命的母親,學習她的機智勇敢和捨生忘死、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高尚品德。她是平凡的農村婦女,卻用不平凡的行動譜寫了一首軍民魚水情的讚歌。她生前以無私的母愛樹起的革命母親的光輝形象將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