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為什麼失敗?是因為採取了錯誤的戰略決策-襄陽決策

河北 63℃ 0
摘要: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歷史人物如同李自成一樣,在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裏,從天堂墜入了地獄。可是,一場不期而遇的山海關大戰打破了這一切憧憬。山海關大戰的失敗,使得李自成從此走向了滅亡。李自成在他造反生涯的前期,是採取流動的戰畧。李自成占洛陽,攻開封,在中原五敗明軍,佔領襄陽。為了確定下一步的戰畧方針,李自成和部下進行了商討,形成了著名的“襄陽決策。”

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歷史人物如同李自成一樣,在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裏,從天堂墜入了地獄。在拿下北京之後,環顧海內,沒有一個集團是自己的對手,整個天下指日可定。可是,一場不期而遇的山海關大戰打破了這一切憧憬。山海關大戰的失敗,使得李自成從此走向了滅亡。

那麼,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是真的僅僅是因為山海關戰役的失敗嗎?

一、李自成政權的建立和襄陽決策。

李自成在他造反生涯的前期,是採取流動的戰畧。因為這一戰畧,他被明朝稱之為“流寇”。採取這一戰畧李自成也是被形勢所迫。面對明朝的大兵圍剿,敵強我弱,如果死守一個地區,只有死路一條。只有流動作戰才能生存下來。

當時的實際情況也說明了這一點。留在陝西劃地而守的起義軍,比如王嘉胤、神一元等都遭到了失敗,或降或死。而採取流動作戰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大部分生存了下來。

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李自成的實力逐漸增長,開始了建立政權的階段。這個時候,手下的謀士為李自成提出了“行仁義、收人心”的策略。於是。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並四處散發歌謠,說“迎闖王,不納糧”。這使得李自成迅速贏得了走投無路的百姓的擁護,實力迅速擴大。

李自成占洛陽,攻開封,在中原五敗明軍,佔領襄陽。然後席捲荊襄,在襄陽建立了大順政權,自稱新順王。建章立制,設百官,宣佈“三年不征,一民不殺。”為了確定下一步的戰畧方針,李自成和部下進行了商討,形成了著名的“襄陽決策。”

在商討戰畧方針的時候,李自成的部下一共提出了三個方案供李自成選擇:

一個是牛金星提出的“先取河北,直走京師”的方案。

一個是楊永裕提出的“先取金陵,斷明朝漕運,再事北伐”的方案。

一個是顧君恩提出的“先據留京,勢居下流,難濟大事,其策失之緩。直搗京師,萬一不勝,退無所歸,其策失之急。不如先取關中,為元帥桑梓之邦,建國立業,然後旁略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後向京師,進退有餘。方為全策。”

最後,李自成採取了顧君恩的建議,先取關中,再攻山西,佔領北京的策略。不久,李自成殲滅從陝西來攻的孫傳庭部,順勢攻佔關中。然後改西安為西京,定國號西京。接下來出兵山西,佔領北京,滅亡了明朝。

二、李自成政策的衝突和襄陽決策的錯誤。

歷史發展的這一步,看似十分順利,可是,接下來風雲突變。沒有多久,吳三桂叛變,滿清入關,李自成連連失敗,被迫撤出北京,回到陝西。他的控制區接連叛亂,江山轉瞬間失去大半。不久,李自成在滿清的進攻下,身死國滅。

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發生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就我來看,根源還是出在李自成的政策上。而他採取的襄陽決策,沒有認識到他的政策上的缺陷,造成了他最後的失敗。

李自成的政策缺陷就在於他號召百姓的口號,“三年免征”上。為了收攏人心,他四處傳說“迎闖王,不納糧。”可是有一個問題,《孫子兵法軍爭篇》中說的明白,“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不納糧,他的軍隊如何生存?他的政權如何保持?

在李自成流動作戰的時候,沒有根據地,他為了生存,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隨處對經過的地區富戶進行徵發。這是無可奈何的辦法,在窮苦百姓看來,似乎也有“殺富濟貧”的風範。但是,隨著軍隊規模的擴大,光靠對普通富戶的徵發是無法滿足需要的。

這個時候,攻佔富庶地區,擴大控制區,依靠繳獲和對敵對勢力進行徵發就成了主要的手段。李自成攻下洛陽,在福王處得到了大量的補充,成為他擴軍的基礎。後來李自成連續三次攻打開封,解决經濟方面的困難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可是,我們看襄陽決策,這裡面對李自成的政策缺陷沒有提及一點兒。只是完全的按照軍事觀點來決策下一步的方針。那麼,這個方針肯定是錯誤的。即便取得一定的成果,也會因為自己的缺陷走向失敗。

正是由於沒有財政的保障,李自成在與孫傳庭的戰役中陷入很大的被動。當時孫傳庭的部下就對孫傳庭說,“賊勢大,不可敵,然襄陽野如赭,百萬眾何以供。”可見當時李自成財政上的壓力。李自成急著佔領關中,立足未穩就趕緊出山西,奪北京,也和他的財政危機有著直接的關係。

但是,讓李自成沒有想到的是,整個北方,西北連年災荒,積儲有限。而河北地區多年戰亂,尤其是滿清幾次入關,把當地破壞擄掠一空。寄以巨大希望的明廷國庫則只有區區幾十萬兩銀子。這立刻讓李自成陷入了困境。這一切,都是襄陽決策的錯誤造成的。

三、襄陽決策帶來的惡果和李自成的失敗。

為了擺脫襄陽決策的錯誤帶來的影響,為了解决財政的危機,李自成不得不採取了大規模的“追贓比餉”行動。在北京,大順政權成立了“比餉鎮撫司”,由劉宗敏和李過主持,將明朝的勳戚文武大臣集中起來,嚴刑拷打,追贓助餉。雖然在短時間裏,得到了大批的財物,緩解了大順政權的財政壓力,但是,也給大順政權帶來了災難。

首先,追贓使得大順軍的軍紀敗壞。

本來大順軍進駐北京,軍紀是很嚴明的。有敢於違反軍紀的兵士,立刻就在大庭廣眾中處死。這使得大順軍贏得了百姓的支持。但是追贓行動開始後,軍紀隨之渙散,出現了很多違反軍紀的情况。這一切都使得大順軍失去了北京百姓的支持。

第二,追贓使得大順軍將領的鬥志消沉。

由於追贓行動,大順軍的將領從劉宗敏、李過起,都受益匪淺,一心安享富貴。以至於到出兵山海關的時候,李自成本來想讓劉宗敏、李過帶兵出征,可兩人“耽樂深,無鬥志,”只得自己帶兵親征。這對以後的戰爭帶來了不良影響。

第三,追贓使得投靠大順政權的明朝舊臣離心離德。

大順進北京的時候,明朝留下的官員大部分都投效了李自成。本來這對大順政權是一件好事。但是,大順政權的追贓行動,直接觸動了這些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使得他們失去了對大順政權的信任,有的官員甚至逃跑,嚴重削弱了大順政權的行政能力。

第四,追贓使得一些本已經投靠李自成的勢力降而複叛。

由於追贓,使得一些本來已經歸順李自成的勢力又反叛和他為敵。這裡面最突出的典型代表就是吳三桂。

吳三桂率領下的關寧鐵騎是明朝末年碩果僅存的精銳。他本來已經投靠了李自成。李自成封他為侯,並發放了犒賞他部的金銀。於是他帶著軍隊向北京出發。但是,當他走到灤州的時候,知道了京城索餉的事情,聽說自己全家受辱,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一怒之下,回師山海關,背叛了李自成。

李自成得知後,親自率領大軍前去平叛,誰知道遭到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清軍的夾擊,大敗於一片石。經此一戰,李自成便一蹶不振。從此後,屢戰屢敗,直到遺失了所有江山,自己也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被地主武裝襲擊而死。

我們可以看到,追贓行動直接給大順政權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可是大順政權面對財政危機也毫無其他的辦法。劉宗敏就這樣對勸告自己停止追贓的人說,“軍興日費萬金,若不强取,安從給辦。”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切都是那個錯誤的襄陽決策帶來的惡果。

四、正確的襄陽決策。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當時的襄陽三策,來分析一下,李自成應該採取哪種方案。

首先,牛金星的取河北,占北京的方案。這個方案是可能成功的。因為當時在整個中原地區,明朝已經沒有可以與李自成對抗的軍事集團,也沒有能够防禦李自成的堅固城池。

但是,如果李自成直攻北京的話,如同顧君恩指出的,如果失敗的話,很可能會退無所歸。這時因為,當時明朝還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山西宣大集團,陝西的孫傳庭集團以及江南的左良玉集團。李自成很可能會頓兵在北京的堅城之下,被四方的勤王之兵圍攻。

所以說,這個方案過於急躁,不甚可取。

而顧君恩自己的方案,則是先取關中,收三邊精兵,然後出山西取北京。這個方案在後來的實踐中,已經證明是失敗的。

而楊永裕的策略,先取金陵,截斷漕運,再進行北伐。這個方案,依照現在來看,是穩妥的,應該是最佳方案了。可是它被顧君恩責備為遲緩。

這三個方案實際上是大順將來的建國方略。牛金星是要求建都北京,楊永裕是建都南京,而顧君恩則是建都西安。隨之而來的是戰畧重心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方案,都是以滅亡明朝為目的,但是,都是側重於軍事行動,沒有顧及財政方面的問題。只有楊永裕的方案還沾點邊。

李自成是陝西人,當然願意選擇在自己家鄉建都,囙此選擇了顧君恩的方案。這裡,他還有兩個因素,一是孫傳庭集團在陝西,對他威脅很大。一是關中形勝,易守難攻。可是,李自成君臣都沒有想到過陝西自唐朝之後,就沒有王朝在那裡建都了。

這是因為,當地的生產已經無法滿足需求,而從外地調運物資費時費力。這樣,政治中心隨著經濟和軍事的需要,向東部地區移動。建都西安,更加新增了大順的財政壓力。

而楊永裕的方案可以很好的解决大順的財政危機。江南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是有名的富庶之區。它是明朝主要的財賦和糧食的提供地。如果李自成控制了這一地區,就能依靠當地發達的經濟解决自己的財政問題,實現對百姓的“三年免征”允諾。

但是,要採用楊永裕的方案,就要把政治重心南移。統一天下,就要走朱元璋的老路。可是北伐成功在中國歷史上是很難實現的。而當時的情况和元末不同,囙此,李自成完全可以變通一下。

李自成可以吸收這三個策略中的正確因素,制訂出一個合理的方案。

1、吸取牛金星的方案優點,把首都定在北京。當時有滿清入關的威脅,天子守國門是必須的。也為了下一步與滿清決戰做準備。

2、吸取顧君恩的方案優點。擊滅孫傳庭集團,控制西北,收取三邊精兵。孫傳庭集團是當時唯一能威脅李自成的明朝軍事集團,不消滅它,會給李自成的奪取天下的事業帶來很大的阻礙。

但是,在消滅孫傳庭集團後,李自成的主力不必入關中,只要派一員大將,領一部分主力奪取關中即可。隨即收取三邊精兵,一部分支援李自成的主力,一部分留守待命,準備下一步行動。

3、吸取楊永裕的方案優點。李自成留一部分兵力於襄陽,建設根據地。自己帶領主力,順流直下,奪取江南。左良玉屢次敗給李自成,早就聞風喪膽。奪取江南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4、最後,在奪取金陵後,取江南賦稅存糧,加上三邊精兵,兵分兩路,攻取北京。一路出山西,一路出江南,這個時候明朝已經奄奄一息,取北京滅亡明朝易如反掌。接下來,和滿清決戰,李自成的勝算大增。就即便失敗,也可據山海關而守,開創大順幾百年朝代。

如果李自成採取了這個方案,就會立於不敗之地。最終會取得明朝的天下。也不會有追贓的舉動,也不會有吳三桂和明朝舊臣的背叛。在與滿清的決戰中,也不會出現一敗之下,無家可歸的局面。

結語:

一個正確的戰略決策可以讓事業走向成功,一個錯誤的戰略決策會讓事業走向衰亡。李自成的失敗源自於襄陽決策的戰畧錯誤,而其他的錯誤都是戰略決策錯誤的表現而已。

【參考資料】

《流寇志》

《明史李自成傳》

《甲申傳信錄》

《孫子兵法》

《平寇志》

《明季北略》

《綏寇紀略》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