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東西炮臺,鉅資打造而沒放一炮,李鴻章的海防夢,碎了

山东 106℃ 0
摘要:煙臺,依海而生,因山得名,這就註定了這座城必然要與海與山發生深厚的歷史淵源,1874年,日軍入侵臺灣,俄艦威脅沿海,中法一度交惡,海疆形勢非常的嚴峻,這讓清政府極大震動,决心加强海防。1875年5月,任命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在沿海一帶建設海防設施,同年李鴻章在寫給山東巡撫丁寶楨的信中稱,“山東沿海修築炮臺尤以煙臺為最先最要”。1903年被修復,1938年日軍侵入煙臺,東西炮臺再次被毀。

煙臺,依海而生,因山得名,這就註定了這座城必然要與海與山發生深厚的歷史淵源,

1874年,日軍入侵臺灣,俄艦威脅沿海,中法一度交惡,海疆形勢非常的嚴峻,這讓清政府極大震動,决心加强海防。

1875年5月,任命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在沿海一帶建設海防設施,

同年李鴻章在寫給山東巡撫丁寶楨的信中稱,“山東沿海修築炮臺尤以煙臺為最先最要”。

清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在位於煙臺芝罘區西北部的通伸崗上修築炮臺,亦稱西炮臺。

通伸山並不高,海拔只有106米,爬上山坡,首先進入的是瓮城,瓮城的遺址用鐵欄護著,它是用土石堆積而成。

進入瓮城就是西炮臺的南大門,大門上面刻有“東藩”二字,意為這裡是我國東部沿海的屏障,保衛京津的門戶,

進入大門是演兵場,將士們練兵的地方,過了演兵場繼續往山上走,會看到一排用紅色石島石砌成的建築,這個就是指揮所,中門上書有“威振罘山”,煙臺古稱芝罘,因芝罘島而得名。

指揮所是利用山坡的走勢修建在山體上的,再往上走是半地下建築,與前面的建築是相通的,這裡設有指揮所,營房和彈藥庫。最高處建有瞭望台。

山的北坡就是主炮臺,火炮在獨立的炮基之上,炮基一圈是放置彈藥的,

在主炮的西側還有一座副炮,兩炮之間有馬道,用來傳遞資訊。

如今,城牆經過百年的風雨剝蝕已點點斑駁,卻仍堅固守立,一切都是沉默著的,噤聲無言。

巋岱山位於煙臺山的東側,三面環海,三面都是一二十米的懸崖峭壁,礁石橫生。

1891年,李鴻章來到巋岱山,察看了海防工事後說:“巋岱山與崆峒、芝罘兩島鼎峙海門,天然關隘,渤海千餘裏,固若長城”,

於是上奏朝廷在此修築炮臺。1894年建成,與先建成的西炮臺遙相呼應,因其在西炮臺東面,故稱東炮臺,把巋岱山稱為東炮臺山,而今巋岱山已少人有知。

走近東炮臺,在城門上有“錶海風雄”四個大字,這個匾額的讀法是有爭議的,有人說讀“錶海風雄”又有人說是“雄風海錶”。雙方各有各的觀點與論據,至今也沒有官方定論,所以各位看官,你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全憑你喜歡。

過了大門就是指揮室,營房和彈藥庫,這是一個下沉式的建築,依山而建,它一共有幾十個房間。建築中有一條通道,盡頭是一個向上的高臺,這是存放彈藥的地方。

彈藥用小車沿著斜坡運到下麵,斜坡下的頂部有一洞口,官兵用手動的起重架,有點像鄉下的水井一樣,通過搖把把炮彈從洞口吊上去,運到炮位。

這樣的通道一共有兩條,中間有一連廊相通。

彈藥庫各有兩個暗口通向炮位。這個是通向炮臺的唯一通道,非常隱蔽。

大炮是李鴻章從德國買的克虜伯大炮,光買炮就花了一百多萬銀兩,炮的下麵有軌道,可以360度旋轉,靈活性很强。

現炮臺上存有四門這樣的大炮,是後期仿製的,它們面向大海,雄偉氣勢依在,當年炮臺的威武壯觀可以想見。

1894年當東炮臺建成時李鴻章第二次到炮臺校閱北洋海軍,視察東炮臺後躊躇滿志的李鴻章向朝廷誇下海口“此後京師東面臨海,北至遼沈,南至青齊,二千里間一氣聯絡,形勢完固。”李鴻章在說下這番話時東炮臺的大炮尚未安裝到位,結果因各種原因直到4個月後大炮才安裝完成,而此時甲午戰爭爆發已將近一個月了。所建炮臺在甲午海戰中沒放一炮,沒發揮任何作用。

諷刺的是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條約》規定:“拆毀大沽炮臺及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

於是清政府下令將東西兩炮臺的炮機拆除。

李鴻章不會想到他打造的炮臺又在他親手簽下的條約中被拆毀,他也從此背上了賣國的駡名。當年李鴻章的海防夢,只不過是一枕黃粱,

1903年被修復,1938年日軍侵入煙臺,東西炮臺再次被毀。

歷史跨越百年,當我們撫牆長歎時,耳邊聽到的是擊岸濤聲,經過世事翻覆、烽烟頻燃之後,東西炮臺,已經走進了歷史,流入了塵埃。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