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大清第一硬漢”敢與嘉慶帝叫板的常州人洪亮吉

江苏 103℃ 0
摘要:洪亮吉,初名蓮,字君直、華鋒、稚存,號北江,別號又蛄、天山戌客,晚號更生居士。洪亮吉一生因與後來的嘉慶皇帝糾葛,史稱大清第一硬漢,並因有關人口論的文章,而被譽為“中國的馬爾薩斯”。乾隆十六年病逝,遺下三女二兒,洪亮吉排行第四,當時弟藹吉僅歲半。有“清朝第一硬漢”稱謂的洪亮吉卻對黃景仁非常地寬容,每收到黃老弟寄來的詩,都更衣洗手,認真拜讀。

洪亮吉,初名蓮,字君直、華鋒、稚存,號北江,別號又蛄、天山戌客,晚號更生居士。常州府陽湖縣(今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榜眼,清代大臣、經學家、文學家,毗陵七子之一。

洪亮吉一生因與後來的嘉慶皇帝糾葛,史稱大清第一硬漢,並因有關人口論的文章,而被譽為“中國的馬爾薩斯”。

乾隆十一年九月初三(1746年),洪亮吉出生於常州城中河橋東南興隆裏。父親洪翹鄉試未第,先後在江寧府、鎮洋縣署任幕客。乾隆十六年病逝,遺下三女二兒,洪亮吉排行第四,當時弟藹吉僅歲半。母親蔣氏家貧無靠,無奈攜子女回到常州府城的後北岸娘家,靠自己與女兒做女紅度日。母親督學極嚴,常常伴兒徹夜達日。洪亮吉在蔣家長大,直到在那裡設私塾任教。乾隆三十三年與他大舅蔣樹誠的女兒結婚,一直居住在蔣家。

乾隆三十四年洪亮吉考中秀才,與同鄉好友黃景仁一起前往安徽太平府(今當塗),在安徽學政朱筠的幕府做校文工作。

洪亮吉對他母親十分孝順,他雖已長大成人,還常常裝作嬰兒逗母親高興。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輔佐浙江學政王傑在紹興考選生員時,收到弟弟來函。他弟弟寫信給他,不敢直言母親去世,只說母病速歸。回家途中,洪亮吉得知母親已故,嚎啕大哭而不慎掉入常州戚墅堰附近河中,幸虧得救。母親去世後,他三年不沾酒肉,出入不走正門。

洪亮吉對朋友也非常真誠、寬宏大量。乾隆四十二年春(1777年),洪亮吉因母喪在家,僅憑教學童度日,楊芳燦從百里外乘船來弔唁。當時呂星垣、孫星衍都閒居在常州城內,洪亮吉就約他們到家徹夜長談。當時洪亮吉租屋在白馬三司徒巷旁(今常州中醫院麻巷旁),家中連張桌子和床也沒有,他們四人相互挨著躺在草席上。夜半月出,談敘正興,忽感饑餓,但屋裡沒吃的。呂星垣在灶頭點火,在另一屋找到鹹菜和一昇多麥屑,燒成麥糊,四人紛用手撈,直至吃飽。

同鄉友人黃景仁性格孤高自負,與人難以相交,唯與洪亮吉最相投。有“清朝第一硬漢”稱謂的洪亮吉卻對黃景仁非常地寬容,每收到黃老弟寄來的詩,都更衣洗手,認真拜讀。倆人應試時同居一室,晚間黃景仁獨自作詩,每成一首,就把熟睡的洪亮吉叫醒,向他展示自己的詩,一夜竟達四五次,而洪亮吉始終未表示厭煩情緒。

黃景仁在山西運城臨病將亡,將死後事寫信託付給洪亮吉。洪亮吉得知悲痛不已,素冠白袍,借馬疾馳,連趕四天四夜,行程七百餘裏,將老友黃景仁的靈柩送回到家鄉常州,妥為安葬。洪亮吉對待黃景仁的友情,就如劉禹錫和柳宗元一般深厚。洪亮吉心地孝順仁厚,所作所為,被人們稱讚。

乾隆四十四年夏(1779年),洪亮吉赴京,在四庫全書館參加江南進呈圖書的纂修,任校對。第二年參加順天鄉試,洪亮吉中了舉人。後前往西安協助畢沅編寫《續資治通鑒》,並參與《淳化縣志》、《長武縣志》、《澄城縣志》等編撰。後在河南充幕府時,還編過《固始縣志》、《登封縣志》、《懷慶縣志》。

洪亮吉經四次禮部考試,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終於考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纂修。後到貴州任學政,在黔三年,乾隆六十年方回京。嘉慶二年(1797年),他充任咸安宮總裁,在上書房行走,教授皇曾孫奕純讀書。不久,因弟去世,他卸職回鄉。

常州人在清廷,是很有些名氣和影響力的,為官大都以剛直不阿著稱,尤以常州人洪亮吉、孫星衍為代表。其中洪亮吉就因過於亢直而言,遭文字獄迫害。當年朱珪將他請入京準備舉薦,他卻指責朱珪崇信釋道是邪教的頭兒,朱珪怒道“吾為君之師輩,乃敢搪突羞爾?”洪亮吉答:“此正所以報師尊也。”又指責王傑剛愎自用,一時間把在座的幾比特廷臣都數落了一番。

洪亮吉擅長寫篆書,圓轉流暢,筆劃均勻,他對當時盛行的館閣體也持責備態度。但諸如此類的這些舉動最多也就引起同僚不滿而已,差點讓他送了性命的,還是發生在嘉慶初年的洪亮吉大案。

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洪亮吉進京哭祭,又為大學士朱珪起用,參與編修《清高宗實錄》。同年,嘉慶皇帝在自己的父親駕崩後,馬上誅殺了大貪官和珅,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並獨攬朝政。朝廷百官在紛紛對嘉慶皇帝除和珅的行為表示高度讚揚時,也極力表態想要撇清自己和和珅之間的關係,於是,嘉慶帝頒詔徵求直言。

洪亮吉經過一個月深思苦慮,操筆疾書,上書《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啟》。洪亮吉的這份奏摺仗義執言,尖銳露骨,充滿了十足的火藥味。他從已故福臨王繁費之過,以及四十多名長久欺騙內廷、誤國的官員,針對舞弊受賄等時事進行抨擊。他直接將矛頭對準嘉慶本人,既指出了當前朝政的諸多問題,如“風俗則日趨卑下,賞罰則仍不嚴明,言路則似通而未通,吏治則欲肅而未肅,”並闡明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由於嘉慶本人的不作為,又特別指出嘉慶應該“當法憲皇帝之嚴明,使吏治肅而民樂生,然後,法仁皇帝之寬仁”。意思是嘉慶應該先效法他爺爺雍正的嚴厲,然後再效法他太爺爺康熙的仁慈。還指出之所以有和珅這類人的胡作非為,是因為朝廷綱紀鬆弛。而一旦制度不完善,許多小人便會鑽漏洞,才使得禍害國家的現象不斷發生。他告誡皇帝,希望他能够改革圖新,嚴懲營私舞弊的行為,並完善制度,杜絕這類現象的發生。他求大學士朱珪、兵部尚書劉權之代奏,將書函送到成親王處,成親王再轉嘉慶皇帝,此大膽之舉自然觸怒了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對“群小熒惑,視朝稍晏”之語大為反感,下令將洪亮吉革職審問,刑部以“大不敬罪”應斬首。幸運的是,在洪亮吉命懸一線的時候,嘉慶帝最後改判為免死,充軍伊犁,這便是清朝年間著名的“洪亮吉事件”。

後來嘉慶帝說起洪亮吉所奏:“實足啟沃朕心,實系出自公忠體國,而言人所不敢言者。”對洪亮吉呈上的奏摺,嘉慶帝常放在御座旁,常對人說這是他的座右箴言。

第二年,也就是洪亮吉在流放伊犁一百天后,獲朝廷特赦,他被釋放回原籍,從此以後,洪亮吉一直在家安心撰寫文章,最終流芳百世。

洪亮吉回到常州府城後,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畢沅贈予他一處位於常州市區西獅子巷的宅院,洪亮吉於當年十月初三移居此宅,裡居達十年,自號更生居士,在此著《天山客話》、《外家紀聞》,並且任教皖南洋州書院和揚州梅花書院,編寫成《涇縣志》、《寧國府志》。嘉慶八年,在宅中增辟曙華臺、更生齋,並在庭院西圃小築泉石,由常州人清代疊石名手戈裕良為其堆砌假山。

嘉慶十四年五月十二日(1809年),洪亮病故於此宅,享年63歲。從留存下的文物遺跡探測,仍是由書法家其好友孫星衍(曾為趙翼寫墓誌銘的書法家目錄學家唐荊川後人)為他寫的墓誌銘。

洪亮吉位於西獅子巷故居原存門樓、風雪授經堂楠木廳、更生齋等,1987年因常州城市建設需要被拆。於東獅子巷20號(與常州二十四中相鄰)建為洪亮吉紀念館,並於1994年12月31日,洪亮吉六世孫、現代著名戲劇家洪深(1894-1955)誕生100周年之際正式落成對外開放。

洪亮吉是比特古籍考據學家,他也是早期提出計畫人口的比特古人。康熙年間征田賦地征丁銀(人丁稅),雍正時改為“攤丁入畝”,人口劇增的情况顯現出來。洪亮吉已看到人口過剩、超過能供應的能力,生活貧困無法回避等問題,寫成一篇叫《治平篇》的人口論。此說與英國的馬爾薩斯《人口原理》如出一轍。洪亮吉將人口新增與糧戶量之間的衝突提高到理論高度,指出人口增長過速給社會造成了危機,應該說洪是計畫人口的先驅者之一。

洪亮吉的詩也是做得很好的,如“上樓人影瘦,滅燭雨聲疏”、“尋芳肯到春溪口,堤上行人學垂手。放船肯過長河湄,牆頭女兒仿畫眉。”特別是後來他謫戍伊犁,《伊犁日記》和《天山客話》兩部作品,給後人瞭解西陲風物留下了一筆寶貴遺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