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伊塞克湖的名字,可能知道的朋友不多,說的巴爾喀什湖很多朋友就知道了,其實這兩大湖泊同為中亞地區東部的大型湖泊,在清代中期的時候還都屬於我國。
伊塞克湖深居亞歐大陸中部,位於天山西端的北麓,現今屬於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它是個典型的高山湖泊,四周為高山所環繞,湖東西長182公里,南北最寬處61公里,也是世界上面積第二大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1608米,而且這個湖泊的湖水非常深,平均深度為278米,最深處深達702米,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
伊塞克湖的面積也很大,廣達6240平方公里,是我國面積最大湖泊青海湖的1.4倍,囙此這個湖泊的蓄水量也非常巨大。青海湖的平均深度只有21米,兩者的蓄水量相比較,伊塞克湖相當於青海湖蓄水量的18倍。即便拿面積達1.82萬平方公里的巴爾喀什湖和伊塞克湖相比,伊塞克湖也會同樣勝出,因為巴爾喀什湖的平均水深只有6米,這樣一比較,伊塞克湖的蓄水量相當於巴爾喀什湖的16倍。
伊塞克湖湖區氣候乾燥,湖水碧藍,空氣清新,風景十分優美,礦泉也比比皆是,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療養區,來到湖邊會發現湖水非常的清澈乾淨,湖水透明度超過12米,因為當地年降雨量較少,只有200~300毫米左右,但是蒸發量又比較大,所以湖水含鹽量較高,到了冬季大部分湖面也並不會凍上,是同緯度地區少見的高山不凍湖,這裡夏季時湖水水溫也較高,表層水溫可達19°~20℃,冬季表層水溫為2°~3℃,囙此在我國唐代等時期,這裡還被叫做熱海。
漢朝和唐朝的時候,這裡都曾長期屬於我國,被叫做大青池、熱海、圖斯池等,唐代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時曾經路過這裡,其著作《大唐西域記》中有關於伊塞克湖的世界最早記載,其中講到:“山(天山)行400餘裏至大清池(伊塞克湖)。周千餘裏,東西長,南北狹。四面負山,眾流交凑,色帶青黑,味兼成苦,洪濤浩瀚,驚波汨忽,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所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水族雖多,莫敢漁捕。”
還有傳說稱當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攻破花剌子模時,搶奪了大量金銀財寶,後來這些財寶就埋藏在了伊塞克湖底。
不過可以考證的是早期時伊塞克湖的湖水並沒有如今這麼多,因為人們發現在湖面水下7米處有一座古城遺址,說明當年伊塞克湖的湖面要淺一些。遺址中還打撈出了古代的生活用品和古錢幣,經鑒定有一些是成吉思汗時代的物品,這也引起了很多考古學家的興趣。
清朝中期及以前的時候,伊塞克湖連同巴爾喀什湖和齋桑湖還都屬於我國,1864年前後,當時的俄國發兵侵略佔領了該地區,俄方採用“以實際佔領支持外交要求”的策略,造成既成的佔有事實。然後要求清政府談判,迫使當時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同意割讓領土,於是在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的不平等條約中,俄國方面搶走了我國包括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和齋桑湖在內的面積達4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看著地圖上遺失的這三大巨型湖泊,總是不免讓人為之歎息呀!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