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官場,真得學習和珅,光是憑藉語言,就能表現得當無功受賞

西藏 71℃ 0
摘要:和珅是大貪官不假,但他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在語言方面,和珅堪稱博學。和珅正是憑藉著他在咸安宮宮學中熟練掌握的滿、漢、蒙、藏四種語言,在乾隆的七十大壽中,才得以脫穎而出,得到乾隆的賞識,最總成為乾隆時期出色的民族事務家。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在乾隆面前,不論大事小事,和珅總能抓住機會表現自己。這年夏天,和珅的機會又來了。

和珅是大貪官不假,但他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在語言方面,和珅堪稱博學。和珅正是憑藉著他在咸安宮宮學中熟練掌握的滿、漢、蒙、藏四種語言,在乾隆的七十大壽中,才得以脫穎而出,得到乾隆的賞識,最總成為乾隆時期出色的民族事務家。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在乾隆面前,不論大事小事,和珅總能抓住機會表現自己。這年夏天,和珅的機會又來了。雖然這個機會來得有些偶然。

每年夏天,乾隆都要到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避暑山莊又叫熱河行官,也叫熱河離宮或承德離宮,是最為出名的皇家行宮了,夏天會有一小部分大臣跟隨皇上來這裡。乾隆在避暑山莊除了遊玩避暑,還要處理公務,全國各地的奏摺每天都要送達乾隆的案頭。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照例在熱河避暑。八月十三是乾隆皇帝的70歲壽辰。為了慶祝生日,他六月末就趕到了承德熱河行宮,著手準備起來,殿內外煥然一新。這天,來了一封文書,是西藏六世班禪派人送過來的。朝廷一直十分關注西藏的動向。乾隆連忙打開文書,發現裡面是用藏文寫成的,而京城裡負責翻譯的官員並沒有跟隨來熱河。乾隆急忙吩咐隨行官員過來,找一個懂藏文的趕快翻譯一下。

乾隆對西藏事務的重視,這既有宗教原因,也有政治原因。清朝皇宮貴族多信仰喇嘛教。尤其是乾隆皇帝,不但信仰喇嘛教,而且還修習喇嘛教的經文著作,親自主持翻譯、刻印了《滿文大藏經》。而喇嘛教正是發源於西藏,屬於佛教中的密宗。西藏地區歷來佛教極為興盛,藏民都信奉喇嘛教。西藏的宗教領袖達賴、班禪同時也是政治領袖,共同管理著西藏的大小事務。

清雍正年間,準噶爾部的頭目策妄阿拉布坦派兵侵襲拉薩,企圖挾持賴喇嘛,與清政府對抗。清政府派兵前往西藏,經過艱苦的戰爭,在藏族物民的配合下,成功驅逐了準噶爾的軍隊,重新擁立達賴六世登上寶座。此後幾十年,西藏一直處於安定狀態。但由於西藏地處邊陲,政治局勢仍然是朝廷格外關注的地方。須彌福壽之廟遠景,位於承德避暑山莊。

不料,負責翻譯的官員尚在京城,隨行的官員沒有一個懂藏文的。當時的朝廷已經入關多年,滿、漢兩種文字通用,此外蒙語、藏語也比較重要。大臣之中,懂滿、漢兩種文字的人都已經很少了,通蒙古語的人也有,滿、蒙、漢、藏四種文字兼修的大臣就太少了,除非是專門管翻譯的大臣。把藏語翻譯成漢語,一時無人可以勝任。

難道這麼大的熱河行宮裏,竟然沒有一個人識得藏文嗎?乾隆難以置信,吩咐下去,把熱河行官裏的所有官員全部找來。幾百個官員,挨個詢問,想不到也找不到一個熟悉藏文的;有幾個稍微認識的,也只是勉强認識幾個字而已。乾隆大怒,對群臣喝道:“你們這幾百個大臣,竟然沒有一個會藏文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關鍵時刻,你們這些人居然沒有一個能够給朕分憂的,全都是飯桶!”群臣鴉雀無聲。行宮裏的大臣並不多,畢竟大家都不是專門負責翻譯文字的,這事情雖然難堪,但都覺得於己無關。

西藏使者送來了公文,堂堂的一國之君居然找不到大臣可以認出內容,皇上感覺很沒有面子。有人小聲稟報:“啟稟皇上,負責翻譯工作的官員在京城,皇上召他們過來不就行了。”

乾隆想到了兼修四種文字的和珅,冷冷地說:“不必這麼麻煩了。派快馬去京城,傳和珅速來見朕!”

和珅這次因為要在京城處理公務,沒有跟隨皇上到熱河。和珅一邊辦公,一邊在忙著給乾隆皇帝準備壽禮。七十大壽的壽禮可是非同一般,為了準備這壽禮,文武百官早就已經忙活開了,和珅自然也不例外。

和珅家裡的奇珍異寶多得很,可是這些物件要拿出來做皇帝的壽禮,總感覺太一般了,不够出彩。和珅曾經查辦前任雲貴總督李侍堯,見到了李侍堯的貢品清單,讓他大開眼界。整個貢品清單上的物品,個個價值不菲,而且全部是不常見的奇巧、別致之物,讓人耳目一新,比一般的珍寶、古董之類,更能討皇上的歡心。

和珅吩咐劉全等人,到京城的各個當鋪、店面好好尋找,看京城裏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物件。太平常的東西不要,只要奇珍異寶。這天,劉全打聽到城東的南鑼鼓巷裏有個萬慶當鋪,是京城著名的五大當鋪之一,當鋪只接受富戶人家典當,窮人想去當東西都不行。萬慶當鋪有一些特別的東西,別處不容易見到。

於是,和珅帶著劉全,親自到了萬慶當鋪,當鋪老闆劉敬看到和珅,知道大生意來了,心中暗喜。劉敬把和珅引入裡屋,沏茶看座,殷勤招待。

劉敬道:“久聞和大人喜愛古玩珍寶,是行家裡手,今日到此,不勝榮幸。”

和珅也不多說話,開門見山道地:“聽說你這裡的寶貝,別處沒有,我就來看看,有什麼值錢的寶貝沒有。”

劉敬道:“和大人真是來對地方了。這裡的東西,都是我細心蒐集的。值幾十兩銀子的寶貝我這兒有,值幾千兩甚至上萬兩銀子的寶貝我這兒也有。不知和大人想要什麼樣的寶貝?”

和珅直接說:“大家都是行家,不用繞彎子了,把你最好的寶貝拿出來看看吧。太平常的就不用看了。”

劉敬一聽,眼中放光,招呼和珅稍坐,自己進了內屋,過了一會兒出來,手裡拿著一個沉甸甸的匣子。匣子是紫檀木嵌玉的,精雕細刻,僅這匣子就值不少銀兩。劉敬把匣子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拉動側面的銅環,抽出一個小屜來,出現在面前的是一排金光閃閃的金絲珐琅煙壺。

和珅一眼就覺得這個寶貝不是凡品,卻不動聲色地問道:“這寶貝有何妙處,講來聽聽吧。”劉敬道:“這是一套金絲珐琅煙壺,是我前幾天高價收來的,只此一套,別處沒有。煙壺一共三十個,是紅毛英吉利進口的。您看看這橫著五排,竪着三排,一共是十五個,這下麵還有一層抽屜,也是十五個。這套煙壺做工十分精美。初看這三十個煙壺的形制、大小、顏色、紋飾完全一樣。但是認真琢磨,開光圖裡的壽桃卻有數量上的差异,而且顏色和形態各異,您完全找不到一個相同的。”劉敬拿起煙壺,一個個地指點給和珅看。和珅仔細觀看,如此精緻絕倫的寶貝,確實世上少有,心裡禁不住叫好。從這套煙壺的質量來看,至少也值近兩萬兩銀子。劉敬道:“這是小店最好的寶貝了。別的珍珠之類的俗物也有,但和大人未必看得上。”

和珅道:“此物確實精巧,多少錢可以出手?”劉敬道:“這個東西不是誰都買得起的,和大人能够看上,我可算是貨賣識家了,是小店的榮幸。貨賣識家,我這裡的物件都是一口價,這套煙壺兩萬兩銀子,絕不還價。價錢是否合理,相信和大人也能够看出來。您要是認為值得,我立即就給您包起來,要是不喜歡我就放回去了。”

和珅一口答應:“成交。劉全,拿好東西。”和珅說著,拿出銀票,直接付款。乾隆壽誕的壽禮終於有了著落。這份禮精巧別致,皇上必定會喜歡。

和珅剛剛回府,熱河行官的太監就來了。小太監見了和珅,連忙宣讀聖旨:“和珅接旨!諭令盧部尚書和珅立即啟程前往熱河行官,有要事相商。”

和珅連忙跪拜接旨。傳旨太監急匆匆地說:“皇上挺著急的,和大人趕緊跟老奴動身吧。”

和珅道:“皇上如此著急地召見我,究竟所為何事?”

傳旨太監道:“和大人不必驚慌,是好事。聽說和大人會藏文,皇上那裡剛剛接到了一封西藏來的呈文,滿熱河行宮都沒人識得藏文,皇上一生氣,也不叫翻譯的官員,直接召您過去。”

和珅心中一喜,當年苦讀,通曉四種文字,想不到近日派上用場了!在這個節骨眼上幫皇上解了圍,這可是送什麼禮物都比不上啊!和珅連忙道:“公公稍等,我準備一下,馬上上路。”和珅把那套煙壺小心翼翼地包好,帶在身上,又稍稍收拾了一下簡單的行李,打賞了傳旨的太監,就急忙忙起程了。兩人一路上日夜兼程,僅用了三天就趕到了熱河行宮。

乾隆拿出西藏的公文,和珅恭敬地接過來,緩緩打開看了兩眼,隨即滿臉歡笑,跪倒在地:“奴才給萬歲爺賀喜!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啊!”乾隆喜道:“好,念出來!”

和珅看著呈文,一句句讀道:“這奏章上寫的是:‘小僧自幼仰承文殊菩薩大皇帝之德,不勝盡數,非他人所能相比,小僧乃一出家之人,無以報稱,雖每日祝禱文殊菩薩大皇帝金蓮座億萬年牢固,亦讓喇倉等眾喇嘛奉經祈禱,但仍時時企望覲見文殊菩薩大皇帝。庚子年為大皇帝七旬萬萬壽,欲往稱祝,特致書皇帝膝前,以達敝意。”

隨後,和珅垂手肅立一旁,臉上不動聲色,心中卻狂喜不已。皇上身邊的這麼些大臣,竟然沒有一人能够讀懂班禪的來信,看來和珅的地位真是不可替代,難怪皇帝對他很滿意。

這呈文的意思大致是說,西藏六世班禪一直仰慕皇上。得知萬歲爺要在明年舉行七十大壽慶典,决定親自帶領著幾百名喇嘛前往京城,給萬歲爺祝壽,所以致書一封。達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活佛轉世系統中的稱號,蒙語意為“大海”。喇嘛意為“上師”,是藏傳佛教對僧侶的尊稱。“達賴喇嘛”就是“德智廣深如海無所不納之上師”。“文殊菩薩大皇帝”指的是乾隆。明年是乾隆四十五年,就是書中奏章中所說的庚子年,明年八月十三,是乾隆皇帝的70歲壽辰。

乾隆大喜,他本來就喜歡排場風光,這次大壽慶典,班禪活佛能够親自到場賀壽,領班誦經,實在是錦上添花。自康熙年間,五世達賴進京面聖之後,至今再沒有哪一位西藏的活佛領袖走出過雪域高原。這件盛事一定會舉世矚目,天下歸心。

於是道:“西藏到京城,路途遙遠,班禪額爾德尼主動前來祝壽,真是一片誠心啊!朕很欣慰。他們來一次京城不容易,和珅,朕命你負責六世班禪的接待工作。”

當地有比特大臣很少到京城,沒見過西藏的呈文奏章,不解地問道:“和大人,為何西藏的奏書要把萬歲爺稱為文殊菩薩大皇帝呢?”

和珅頗為得意,面上表情不變,微笑著回答:“這裡面有個緣故。文殊菩薩在諸菩薩中,智慧和辯才都是第一,故有‘大智文殊’的美名。吾皇天恩浩蕩,藏人認為萬歲爺是文殊菩薩轉世,尊稱‘文殊菩薩大皇帝’,也是尊敬之意。歷來西藏的奏章,都是這麼稱呼的。”

乾隆聽得連連點頭,誇讚道:“和珅博覽群書,涉獵廣泛,沒有他,朕險些誤了大事。你們這些大臣,平時也要多多學習才是。”

和珅心中高興,揚揚自得。乾隆信奉喇嘛教天下共知,為了進一步接近皇帝、瞭解皇帝,和珅早就認真研習喇嘛教的經典,對喇嘛教十分瞭解。今日終於到他發揮這方面才能的時候了。

群臣散了之後,乾隆把和珅召到書房,命他擬定對班禪的聖旨詔書,同意班禪到時候來祝壽,請他到時候直接到熱河來。和珅擬定了對班禪的詔書,內容是:庚子年為大皇帝七十大壽,朕本欲見班禪額爾德尼,因道路遙遠,不便令活佛遠涉。今活佛親自修書,表達了來京城祝壽的願望,實在是一件吉祥的事情,朕特允所請。萬壽月的時候,朕會到熱河去,那時候外藩使者雲集。班禪額爾德尼如果在那個時候到熱河,最為適宜。

乾隆看了草稿,很滿意。和珅奉命把詔書眷寫成滿、藏、漢三種文字,皇上派人把詔書送回西藏。

詔書擬好後,乾隆命令和珅全權負責接待班禪。按照慣例,班禪來京,住在朝廷專門為他們準備的北京西黃寺。這次乾隆要在熱河迎接班禪,為了顯示自己對六世班禪此行的重視,下令在這裡擇地重新建廟,作為班禪活佛的行宮,供活佛居住、講經。由於和珅出色的表現,建造廟宇的差事自然也交給他負責。

皇上如此重視這件事,和珅自然不敢怠慢。在熱河為班禪修建的廟宇不但要富麗堂皇,體現出皇上的一片誠心,還要顧及喇嘛教的風格。和珅為此經常住在熱河,與下層官員一起勘測地形,最後選址在風景優美的承德避暑山莊北面獅子溝南坡。和珅還親自參與設計了建築樣式,借鑒了不少西藏廟宇的風格。最後的設計仿照了西藏著名的紮什倫布寺。圖樣設計好後,和珅獻給乾隆御覽,乾隆細細看過後,稱讚不已,命和珅抓緊時間督造,財物、工人憑他任意調用,一定不能誤了工期。在眾人的努力下,不到一年時間,班禪行宮順利建成開光。行宮前部為漢族形制,有石橋、石獅、山門、碑亭、琉璃牌坊等,後部有一座大紅臺,是全寺的主體建築,沿襲藏式風格。大紅臺中心建有三層大殿,殿頂覆蓋著鎏金銅瓦,殿脊共匍匐著八條鎏金銅龍,栩栩如生。殿內第一層供的是釋迦牟尼像和密宗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像,東面是特意製作的六世班禪誦經的寶座。行宮北部是一座美麗的八角琉璃塔,高七層,是全寺最高的地方。塔身用綠色琉璃磚砌成,塔頂用黃色琉璃瓦鋪覆,背負青山,直指蒼天,宏偉壯麗,名叫“萬壽塔”。

乾隆皇帝對這座班禪行宮非常滿意,因仿照紮什倫布寺設計,定名為“須彌福壽之廟”,是藏語“紮什倫布”的漢語意思,即“多福多壽如吉祥的須彌山”,象徵著民族和睦為一家。乾隆皇帝特意為此題寫了《須彌福壽之廟》碑記》,和珅命人刻成碑後立在廟中。

和珅督造寺廟有功,乾隆大加封賞。乾隆認識到了和珅民族事務管理上的才能,任命他為理藩院尚書,管理蒙、疆、藏事務及外交上的一切事務。

乾隆的七旬壽典如期舉行,道路兩旁處處張燈結綵。遠涉萬裏的西藏六世班禪也順利抵達熱河,乾隆用十分隆重的禮儀迎接了他。諸皇子也都前來向班禪問好,彼此互贈禮物。第二天,乾隆帶上和珅,親臨須彌福壽廟,看望六世班禪。六世班禪在須彌福壽之廟,為乾隆皇帝講經祝壽。班禪一行從西藏至熱河途中,路經每一個地方都要對乾隆祈禱、祝福,班禪把這些記錄進獻給乾隆,並敬獻絲巾、佛尊、法器等禮物。乾隆龍心大悅,回贈大禮四十餘件,並當場題寫了“寶地祥輪”的匾額。

慶典持續了二十多天。承德避暑山莊內大擺盛宴,官員們進獻壽禮。這些壽禮可讓人大開眼界,進獻的物品有金佛、珍珠串、珊瑚樹,還有各種各樣的貴重瓷器、花瓶、花樽、萬壽龍袍、風琴樂鐘、蟠桃推鐘等。不過,在這些物品中,要麼貴重有餘而精巧不足,要麼物品討巧,資料卻不十分珍貴。

輪到和珅進獻壽禮了,和珅連忙走上前去,將早已準備好的小匣子打開了,十五個金光閃閃的煙壺立即躍入眼簾。他隨即又將下麵的小匣子抽了出來,小小的煙壺一下子就變成了三十個。眾官員們見了,無不驚詫不已。乾隆好奇地觀看。和珅解釋道:“這是一套金絲珐琅煙壺,共三十個,是紅毛英吉利出產的精品。這些煙壺初看起來完全一樣,但開光圖中壽桃的顏色和形態各異,細細觀看就會覺得別有一番滋味。”和珅的禮物獨樹一幟,乾隆十分滿意,不停地把玩。

萬壽節過後,和珅接待六世班禪到達京城,照例駐錫西黃寺。六世班禪在這裡講經弘法,王公大臣紛紛前來朝參,盛極一時。乾隆也經常帶和珅來這裡與六世班禪交流,和珅漸漸成了乾隆離不開的人。

和珅得到理藩院尚書一職,更讓皇上對他的寵信一日多過一日,這種寵信,是任何一個官員都望塵莫及的。理藩院尚書全面負責處理國家的朝貢、定界、貿易、宗教等政令,可謂位高權重。此後,乾隆每年都要接見各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及其他上層集團人物,和珅每每在場。他多次幫助乾隆處理西藏、新疆以及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事務。

清朝的民族事務、外交大權直接控制在理藩院尚書和珅的手裡。和珅不但涉足外交方面,在軍事方面也絞盡腦汁往裏擠。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傅恒、福康安、阿桂等人參與甚多,戰功赫赫,囙此頗得乾隆賞識。和珅自然清楚乾隆對軍事的重視,囙此一有機會就想參與軍事活動,搶一些功勞。和珅本無軍事才能,而是居於後方,籌備軍需等物,但不上戰場,照樣獲得軍功。清朝有尚武之風,朝廷提拔重要的大臣,十分重視是否立有軍功。一直以來,軍機大臣都要有軍功,不懂得軍事的人,很難在軍機處獲得提升。除此之外,軍機大臣貽誤軍機,還要被處死,首席軍機大臣訥親、瑪律賽就是因為貽誤軍機被處死的。

乾隆皇帝統治時期,最引以為自豪的就是“十全武功”,這也反映了清朝對軍事的重視。所謂的十全武功是:兩次出兵平定西北的準噶爾部,一次平定新疆叛亂,兩次征服鎮壓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出征緬甸,一次出征安南(越南)和兩次反擊廓爾喀(尼泊爾等地)侵擾,合為十次。

乾隆十分重視自己的“十全武功”,每當有大的戰役結束,都會主持午門獻俘、祭告太廟,紫光閣圖畫功臣像的活動。然而,這十次戰役雖然威名顯赫,有的戰役確立了國家的版圖,統一了政權,穩定了邊界,但代價也是驚人的。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傅恒、福康安父子參與甚多,戰功赫赫,囙此頗得乾隆賞識,傅恒家族十分顯赫。乾隆後期,阿桂曾經參與多次戰事,榮立軍功,也受到乾隆的重視。和珅自然清楚乾隆對軍事的重視,囙此一有機會就想參與軍事活動,搶一些功勞。乾隆年間的戰役,和珅參與過的,第一次與阿桂合作鎮壓甘肅起義,第二次是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在甘肅的戰役中,和珅貽誤戰機,胡亂指揮,最後灰頭土臉地回京;臺灣的戰役中,和珅學乖了,不到前線,而是居於後方,籌備軍需等物。

和珅生於都統之家,祖上就是以軍功起家的,按說軍事才能也不會太差。乾隆四十六年,甘肅爆發起義,和珅想找一個在軍隊殺敵立功的機會,於是上奏皇上,請求趕赴甘肅戰場,為國效力。乾隆欣然應允,命令和珅為欽差大臣,前往甘肅平叛,還特意為和珅挑選了阿桂作為搭檔,命阿桂與和珅同時前往甘肅督帥,以阿桂為主帥,和珅為副帥。

這是和珅第一次正式上戰場,也是最後一次。事實證明,在行軍打仗方面,和珅實在是無能。

和珅從未打過仗,這次調集了陝西、四川、新疆、河南、山西、蒙古等各路兵馬一萬多人,浩浩蕩蕩地開赴甘肅,而叛軍不過數千人。面對著如此强大陣勢,和珅心中得意揚揚,以為此戰必勝無疑,加速趕往甘肅。阿桂不到甘肅之前,和珅就是主帥,可以趁機搶奪頭功。

和珅還沒有瞭解當地的情况,就開始耀武揚威地發佈命令。眾人卻沒有像和珅想像中的一樣,得令後一呼百應;相反,卻面面相覷,沒想到這個欽差對當地情况還沒有瞭解清楚,發佈的作戰命令一看就是外行。眾將領都知道阿桂快來了,也不理和珅,消極怠工,不聽調遣。

當時甘肅接連遭遇下雨天氣。乾隆關心西北戰事,不斷催促前方戰報。和珅拖不下去了,只得發了奏報,彈劾海蘭察、額森特兩人不聽調遣;勒爾謹指揮不當;又藉口甘肅數日以來連降大雨,不利於作戰,請求多等幾天再開戰。

乾隆信以為真,斥責了海蘭察、額森特,將兩人降三級留任;勒爾謹辦事不力,押解京師治罪。眾人譁然,和珅威望盡失,下屬將領相互推諉,再沒有人肯聽他的命令。

幸好,這個時侯,阿桂終於來了。

阿桂安頓好河工事務,恰好身上患了皮膚病,渾身奇癢無比,阿桂不顧病情,快馬加鞭來到蘭州。和珅看到阿桂前來,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原打算自己先到甘肅,爭個頭功,如今卻指揮失當,軍心盡失,只能依靠阿桂來解圍,十分尷尬。

阿桂不理睬和珅,簡單瞭解了情况,在軍中升帳議事。阿桂功勳卓著,在軍中威望甚高,眾將領都很佩服。眾將領聚集在帳中,穿著整齊,態度恭敬。阿桂依次點名,每個人都神情恭順,全沒有傲慢之意。在阿桂的帶領下,清軍士氣高漲.清軍一戰而捷。阿桂在軍中領導有方,屢戰屢勝,眾將士無不嘆服。很明顯,軍隊的將領在和珅面前並不是傲慢,只是和珅不懂戰事,躲在後方瞎指揮,導致圖欽保戰死,眾人這才不聽號令。軍隊是個講究真實本領的地方,聽和珅的命令,只會打敗仗,讓兵將白自去送死,眾人自然不屑於服從他的指揮調遣。和珅心裡酸溜溜的。看來,領兵打仗並非自己所擅長。

和珅戰場指揮不當,貽誤戰機,本應嚴懲。和珅自知有罪,回京後給皇上上奏,一面為自己請罪,一面給自己開脫罪責,說自己雖然有心為國效力,但能力不足,願意為前線的將帥效力,籌備糧草物資。乾隆只是輕描淡寫地斥責了和珅幾句,並沒有給他大的處罰。乾隆心裡,也一直認為和珅是有軍事才能的人,只是不適合到前線領兵打仗。半年之後,和珅不但沒有降職,居然又升官了,而且是兼署兵部尚書,首長軍事,真是令人大跌眼鏡。

乾隆四十九年,甘肅再次爆發起義,乾隆仍然命令阿桂帶兵前往鎮壓。和珅身為兵部尚書,居中協調軍隊與各部門的關係,籌備物資。阿桂順利平叛成功,班師回朝後,乾隆總結這次戰役,發佈上諭,裡面說道:“此次平叛,用兵三個月。朕披覽奏章,訓示機宜;和珅首承諭旨,繕寫寄發,巨細無遺,一體宣勞。”

這份上諭十分奇怪,乾隆先是自賣自誇,說自己批閱前線來的奏章,指揮得當;接著就強調和珅按照皇上的諭旨辦事,協調各方面的關係,事無巨細,都是和珅辦的。事實上,這樣的戰役,功勞最大的是阿桂,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協調軍事本來就是軍機處的職能,軍機大臣都有功勞才對。

最後論功行賞,和珅被恩賜一個輕車都尉世職,能够世襲。其餘的軍機大臣梁國治、董誥、福長安,以及軍機章京中對戰役出力的人,只是口頭嘉獎一下,交部議敘了事。乾隆對和珅的恩寵,可見一斑。

從此以後,每逢國家有大的戰役,和珅再也沒有被派到前線,但和珅對戰事一直是積極參與,負責軍事上的各種協調,發表自己對戰鬥局勢的見解,為乾隆撰寫相關的諭旨。在這樣的安排之下,每到戰役結束,乾隆就會賞賜和珅,認為和珅對戰事功不可沒。不上戰場,照樣獲得軍功,只有和珅才能有這樣的好運氣。尤其是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和珅穩居京城,卻得到了非常高的獎賞。

明朝末年,臺灣曾被荷蘭人佔據。順治十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成功趕走荷蘭的侵略軍,在臺灣抵抗清軍。康熙二十三年,設立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和諸羅三縣,雍正元年增設彰化縣和淡水廳。

清朝的行政機構,分為文武兩個系統。乾隆時期,臺灣的文官系統由道員、知府、知縣組成。臺灣道員職位最高,正四品;知府職位次之,從四品,下設同知、通判、經歷等官員,負責行政、司法、財政等事務。再往下就是:知縣,下設縣丞、主簿、典史等官員。此外,朝廷每年派遣禦史來到臺灣巡查。臺灣的武官最高為鎮總兵,正二品,歸福建水師提督指揮。總兵下麵還有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等。

臺灣土地廣闊富饒,福建、廣東兩省貧苦群眾為生計所迫,紛紛渡海前往臺灣種地榨糖為生,臺灣經濟有了迅速發展。乾隆年間,官場腐敗,許多官僚看上了臺灣的財富,千方百計地到臺灣任職,大肆搜刮財富。臺灣民間,流傳著“三年官,兩年滿”的說法。大部分的駐臺官吏都是三年一換,許多官員無心過問政事,只知道欺壓百姓,撈取錢財,三年當官,兩年就賺得滿滿的。民間有俗語說“一隻牛兩層皮”,貧苦的農民既要受地主的剝削,又要受官府的欺壓,田賦丁稅十分繁重。

由於官府腐敗,群眾之間經常發生衝突,甚至拉幫結派。天長日久,臺灣出現了很多秘密組織,如鐵鞭會、小刀會、鐵尺會等。其中,天地會是臺灣影響比較大的秘密組織。天地會是清初東南沿海地區和臺灣的民間反清組織。據清朝官府調查:天地會的早期首領,是和尚洪二房與朱姓者,均為廣東人。天地會當時的首領是林爽文。林爽文原籍福建漳州平和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隨父渡臺,居住在臺灣彰化縣大裏劄莊(今台中縣大裡市),以耕田、趕車為生。十年後,林爽文在臺灣參加天地會。他生性豪邁,仗義疏財,不久就成為臺灣天地會的北路領袖。乾隆年間,吏治腐敗,貪官污吏橫行,各地起義層出不窮,臺灣也不例外。

當時的臺灣知府孫景燧,損公肥私,致使國庫虧缺,又隨意新增民間苛捐雜稅填補漏洞。臺灣總兵柴大紀,貪婪异常,任職兩年,貪污所獲金銀竟然有五六萬兩。柴大紀派屬下官兵乘船回內地,為他個人經商牟利,對地方治安事務卻不聞不問。天地會反抗清朝,早被地方官發現,林爽文將“天地會”的名字改為諧音“添弟”,逃避檢查。

官府強征暴險、地主殘酷剝削、吏治腐敗不堪,廣大群眾忍無可忍,再加上清朝採取高壓統治,民間起義十分頻繁。臺灣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說法,清朝統治臺灣一共只有二百一十二年,大小民變就發生了一百一十六次。

乾隆五十一年七月,官府下令解散天地會,徹底清剿會員。總兵柴大紀派知府孫景燧、彰化縣知縣俞峻、副將赫生額、遊擊耿世文等人,率三百名清兵逮捕林爽文。官府派人到處搜捕會員,衙門官差借機燒殺搶掠,敲詐勒索,濫殺無辜。清軍逮捕當地的村民,逼迫他們交出林爽文,焚燒村莊,恐嚇村民。清軍的暴行激起了村民們的義憤,老百姓忍無可忍,林爽文乘機發動天地會眾起義,趁夜攻擊清軍駐營地,初戰告捷。

林爽文率眾起義後,自任“盟主大元帥”,改年號為順天,分發武器,豎起反清的大旗,分授文武官職,發佈“誅殺貪官,以安百姓”的告示,號召百姓剿除貪官。清軍多年不打仗,腐朽不堪,平日欺負老百姓還可以,一打仗就丟盔卸甲,落荒而逃。林夷文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很快攻下了彰化縣城,殺死城中大小官員。天地會佔領彰化城後,發佈安民告示:“衙門的官吏貪污受賄,搜刮民脂民膏,天地會替天行道,共舉義旗,消滅一切貪污,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以安民心。”隊伍迅速壯大,又與風山(今高雄)莊大田義軍合圍臺灣府城(今台南市)。

臺灣的軍隊多次攻打彰化城,都被起義軍殺退。眼看瞞不下去了,臺灣知府只得上報給上級閩浙總督常青。常青是和珅的門生,出了這麼大的事情,常青不敢怠慢,連忙急報乾隆。奏報中將臺灣的複雜局勢報告給乾隆。乾隆看罷,十分惱火。他一面命令軍機大臣商議對策,一面下諭旨道:“福建臺灣府、是孤懸海外的一個小島,與京城遠隔重洋,土地遼闊,民情剽悍,刁民奸徒尋機滋事,都是因為地方官吏任意太過貪婪,侵犯小民,導致百姓積怨。臺灣土地豐饒,地方督撫遇到臺灣各級官員有缺,也不管屬員是否能够勝任,就隨便任用自己人任職,官員大多不以政事為念,而是只顧自己的利益,貪得無厭。地方上的事物往往撒手不管,案件糊塗了事。長此以往,奸詐的人反而無所畏懼,作奸犯科,互相械鬥,甚至倡立會名,烦乱民眾行不法之事,終於釀成巨案。”

在臺灣起義的事情上,乾隆並不糊塗。臺灣官府腐敗,皇上也知道情况,只是官場陋習積重難返,並非只有臺灣才有,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够改變的。地方官吏欺壓百姓,聚斂民財,是臺灣民眾響應林爽文起義的根本原因。但乾隆也無可奈何,只能趕緊派兵鎮壓起義。

軍機處眾人商議對策,和珅覺得臺灣的案子可能不太大,再加上不懂軍事,不管戰爭形勢如何,就覺得這事情好辦,於是極力推薦自己的門生常青前去鎮壓起義。只要能够平定臺灣的反賊,常青就能立功;到時候和珅舉薦有功,也會受到嘉獎。和珅的建議也有合理之處,常青本來就是閩浙總督,瞭解臺灣的情况。乾隆授常青為將軍,恒瑞、藍元枚為參贊,命令常青迅速趕往臺灣,增派八千兵力,與當地軍隊一起鎮壓起義軍。

誰知,常青快70歲的人了,根本就沒有打過仗,也不願意上前線。常青到達臺灣後,下令臺灣總兵柴大紀、知府孫景燧、彰化知縣俞峻、副將赫生額、遊擊耿世文,帶兵緝捕林爽文,自己坐在後面悠閒地等著結果。上行下效,孫景燧等人通通都是酒囊飯袋,根本就不敢去緝捕起義軍。結果,幾個月過去了,常青按兵不動,不敢出擊,只能固守在臺灣府城內。林爽文的起義軍已經發展到十多萬人,他們作戰勇敢,多次打敗清軍,臺灣局勢越來越惡化。

常青能力有限,面對剽悍的起義軍,實在是無計可施。乾隆看出常青不是打仗的資料,痛斥他辦事不力,還遷怒於和珅,說他舉薦人才不妥。和珅著急了,想到了福康安。

福康安是有名的大將,乾隆對福康安十分器重。如今情况危急,乾隆一定會想到福康安,何不做個順水人情,保薦福康安去臺灣鎮壓叛亂?福康安多半會得勝回朝,和珅就可以坐享舉薦之功,還能够消除舉薦常青帶來的不好影響。倘若福康安失敗,那也怪不得自己,這樣的名將都會失敗,朝廷就沒有可用之人了。

此外,和珅還有一層考慮。和珅與福康安有不和睦的地方,如果此次和珅舉薦了他,顯得不計前嫌,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於是,和珅上奏乾隆道:“常青是無能之輩,當務之急,朝廷應當派一位能征善戰,經驗豐富的大將軍。臣以為,陝甘總督福康安是最適合的人選。福康安大人身經百戰,足智多謀,他一定可以擔此重任。”

這句話說到了乾隆的內心深處,乾隆讚揚和珅,說他不同於一般的大臣,能够不計官員之間的前嫌,心地寬廣,一心為國家效力,難能可貴。

和珅又向乾隆進言:“如今臺灣現有數萬大軍,而林爽文等人率領的匪徒只不過是烏合之眾,人數不多,囙此派去增援的軍人在精而不在多。”

乾隆當即准奏,下詔命陝甘總督福康安代替常青為統帥,赴臺灣平叛,海蘭察為參贊大臣,與領隊大臣一起,各帶內宮侍衛等二十人前往臺灣,力求迅速平叛。軍隊方面,除了臺灣的軍隊,還調了湖南、湖北、貴州等地綠營兵各兩千人,以及四川兵兩千人。

福康安遠在西北地方任陝甘總督,突然接到命令,心中感激和珅的保舉,卻也有一些不安。福康安深知打仗的難度,從西北到臺灣,路途遙遠,到了臺灣,局勢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了。臺灣地勢複雜,派系眾多,常青已經貽誤了最佳戰機,當地軍隊的戰鬥力又十分低下,常青從內地增援的大軍一共只有六千人,平定叛亂,難度很大。

君命難違,福康安接到任命後,一面動身前往臺灣,一面寫奏摺,分析戰爭局勢,請求乾隆從全國調兵四萬赴臺灣。乾隆同意了福康安的請求,從南方各省調集清軍共四萬餘人,去臺灣鎮壓起義。福康安帶著海蘭察、鄂輝等能征善戰的將領,率領大批增援的清軍,乘數百艘戰船抵達臺灣,加上原來的臺灣清軍,總兵力已經達到六萬人,這些都是正規軍隊。林爽文的起義軍雖然號稱有十萬之眾,但大多數都是平民,沒有受過什麼正規訓練、武器匱乏、缺乏組織,而清軍佔有絕對優勢。林爽文被迫退守。福康安分兵四路,訓練有素的精銳清兵向起義軍發起猛烈進攻。林爽文節節敗退,終因寡不敵眾,被清軍俘虜。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五,福康安捕獲天地會首領林爽文,將他押解京城。林爽文在北京受盡酷刑,最終淩遲處死,梟首示眾,英勇就義。

臺灣的戰鬥結束了,乾隆論功行賞,在上諭中,首先讚揚了福康安。上諭說:“逆首林爽文經福康安等設法生擒,辦理周全,實屬可嘉。”臺灣局勢本來十分不妙,福康安力挽狂瀾,在臺灣征戰,想了各種辦法,征戰一年有餘,在臺灣征戰期間多次遇險,可謂九死一生,生擒林爽文,有功勞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成功平叛,乾隆賜福康安黃腰帶、紫韁、金黃辮、珊瑚朝珠,這些都是極大的榮耀。

福康安平定臺灣,似乎跟和珅沒什麼關係。和珅只不過舉薦了福康安就算和珅不推薦,主帥也非福康安莫屬。誰也沒想到,最大的贏家卻是穩居京城的和珅。和珅成功地把福康安拉回自己的朋友圈,又因為舉薦有功,協助前線籌畫準備糧餉,再次被乾隆封賞。

乾隆對和珅,實在是偏愛之至,本來是福康安的功勞,和珅只不過安居朝中,卻白白撿了個大便宜,令人感慨不已。和珅被列入此次平定臺灣叛亂的二十個功臣之中,得到繪像紫光閣的殊榮。和珅被封“三等忠襄伯”,乾隆還特意御賜給和珅一首詩,表示讚揚:承訓書諭,旁毛軍書,平薩拉爾,賜爵勵忠,兼通滿漢,唯明且斷。亦曾督戰,竟成國翰。此詩認為前方有戰事,和珅在後方能够緊密配合,秉承乾隆的諭旨訓令,一絲不苟地書寫諭旨,還能够使用滿、漢兩種文字。前方傳來的戰報,和珅的處理意見明確果斷,戰爭最終勝利,有他的功勞。賜給和珅伯爵爵位,鼓勵和珅繼續忠於朝廷,成為國家棟樑。

乾隆在上諭中,涉及和珅的地方,寫道:“大學士和珅,始終承旨書諭,對於一切清、漢事件,都能够事無巨細,勤勞辦事,應當特別優賞。和珅觀在是一等男爵,著照從前大學士張廷玉之例,晋封為三等伯。大學士阿桂、王傑、尚書福長安、董誥,夙興夜寐,一體宣勞,俱著交部議敘。”

對和珅的評估,竟然與張廷玉相提並論,這讓和珅竊喜不已。其實,特意抬出張廷玉,也是乾隆擔心在戰場上辛苦作戰的眾比特將領對和珅的軍功不服氣。乾隆分明是說,和珅未上前線,卻享有軍功,是遵從了張廷玉的前例,並非偏愛。

和珅與張廷玉確實有相似之處。張廷玉,康熙十一年生,父康熙朝大學士張英。康熙三十九年中進士。雍正年間,張廷玉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國史館總裁、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位。

雍正皇帝對張廷玉十分倚重。雍正七年,清政府因對西北地方用兵,設立軍機處,其制度皆為張廷玉一手製定。雍正朝“鄂張”並稱,實際上鄂爾泰長期在外主持軍事,雍正帝在朝中倚重的是張廷玉,因而說他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張廷玉身為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戶部、吏部、翰林院,又擔任國史館和其他好幾個修書館的總裁官,職務繁多,工作忙碌。雍正經常召見他,一天召見兩三次,習以為常。西北用兵以後,經常是“遵奉密諭,籌畫經理,羽書四出,刻不容緩”。辦理事務之多,“自朝至夕,無片刻之暇”。

雍正皇帝臨終,命其與鄂爾泰並為顧命大臣。乾隆朝,以兩朝元老為朝廷所重,死後配享太廟。終清一代,漢族大臣配享太廟者惟張廷玉一人。

以張廷玉這樣的地位,卻從來沒有上過前線。張廷玉在任期間的主要工作在於擔任皇帝的秘書,功勞不在於處理某件政事,而在文字工作和規劃制度,幫助皇帝處理政務.。張廷玉草擬的上諭,往往能够合雍正的本意,所以屢獲雍正皇帝的嘉獎。

有一次,張廷玉偶然患病,幾天沒有上朝,雍正帝便問近侍道:“朕連日臂痛,汝等知之乎?”近侍不知道怎麼回事,連忙問是什麼原因。雍正帝答道:“大學士張廷玉患病,非朕臂痛而何!”於是朝廷上下,人人都知道張廷玉是皇帝心中的股肱之臣。雍正帝死後,遺囑以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殊榮。乾隆即位後,張廷玉繼續受到重用,且因襄助有功被晋封為三等伯爵。張廷玉年逾七旬後,屢次申請退休都未獲准。乾隆多次賜詩張廷玉,表達挽留之意,最後不得不同意他告老歸鄉,還贈詩表達離別之情。張廷玉逝世後,乾隆准其配享太廟,稱讚張廷玉一生謹慎,讚揚他“近於儒者”。

與張廷玉相比較,和珅在朝廷中所做的事務基本相同。遇到戰爭大事,和珅也協助撰寫諭旨,處理政務。張廷玉從未上過戰場,而被封為三等伯爵,按照此例,和珅也可以受封,而且和珅還在鎮壓薩拉爾起義時,親自上過戰場,指揮軍隊。在乾隆皇帝眼裡,和珅得到伯爵頭銜,是理所當然的。

和珅的軍功還不止於此。乾隆五十七年。廓爾喀(今尼泊爾)軍隊入侵西藏、乾隆派兵反擊,和珅因參與是役,在後方積極參與,幫助皇帝批閱奏摺提出意見,書寫諭旨,籌集糧草,再次立了大功,受到“軍功加三級”獎賞。廓爾喀與西藏交界,與清朝的一直有密切的貿易關係。廓爾喀入侵西藏,是因為廓爾喀人的貪婪,也是因為清政府官員的懦弱無能、欺上瞞下。

事情的起因要從乾隆四十五年說起。這一年,是乾隆的七十大壽,六世班禪提前兩年就從西藏出發,前往承德避暑山莊,為乾隆祝壽。乾隆十分重視,為迎接六世班禪的到來,專門在避暑山莊為班禪建造了須彌福壽之廟,供六世班禪居住。乾隆皇帝的萬壽節,六世班禪在避暑山莊萬樹園覲見乾隆,為皇帝誦經祝福。

六世班禪最先居住在承德須彌福壽之廟,皇帝的萬壽節過後,赴北京西黃寺居住。在此期間,乾隆和王公大臣經常拜訪六世班禪,研討佛經,賞賜了六世班禪一行大量的禮物,其中的金銀就不下數十萬兩,另有名貴的寶冠、念珠、珍珠寶石等,不可勝數。

不料,因氣候不適,六世班禪染上天花病逝。乾隆特別派遣理藩院尚書博清額,將六世班禪的骨灰和全部的遺產護送至西藏日喀則的劄什倫布寺。

六世班禪有一比特哥哥,名叫仲巴,據有弟弟的全部遺產。六世班禪的弟弟沙瑪爾巴是紅教喇嘛,囙此分文未得。沙瑪爾巴十分嫉妒,一怒之下到了廓爾喀,大肆誇耀日喀則劄什倫布寺的財富,請求廓爾喀出兵相助。沙瑪爾巴的話挑起了廓爾喀人的侵略野心。恰好在乾隆五十三年,西藏與廓爾喀發生貿易糾紛,在英國殖民者的背後支持下,這年六月,素爾巴爾達布率領廓爾喀軍隊三千人,藉口“商稅增額,食鹽揉土”,即西藏地方政府的商稅過重、西藏運往之食鹽摻土為理由,悍然出兵進犯西藏,佔領了聶拉木、濟唬、宗喀等地區。

乾隆一向十分重視西藏的安全,立即連下諭旨,迅速部署軍隊反擊,駐藏大臣雅滿泰率軍部署沿邊防禦,四川總督李世傑、四川提督成德,抽調滿、漢、藏兵四千餘人,由成德統領,馳赴後藏,成都將軍鄂輝尚在熱河,乾隆命其速返成都,至西藏統兵。乾隆又派遣熟悉藏情會講藏語的禦前侍衛巴忠為欽差大臣,赴藏主持用兵事宜。但是,欽差大臣巴忠等人本無行軍打仗的能力,授意西藏的官員,私自與廓爾喀軍議和,答應只要廓爾喀軍退回,每年送給廓爾喀金錢。廓爾喀軍本為金錢而來,自然同意退兵。乾隆五十四年初,藏廓簽訂協定,西藏每年向廓爾喀交納元寶三百錠,作為聶拉木、濟嚨、宗喀三地的“贖金”,廓爾喀退兵。這件事,巴忠、雅滿泰等人隱瞞不報。三月,廓爾喀軍隊陸續撤回,鄂輝等率清軍像模像樣地進軍,可想而知,未遇任何“抵抗”,成功“收復失地”。不久,巴忠就作為““有功之臣”,離藏回京。乾隆十分高興,巴忠升任理藩院侍郎。然而,清軍此次出兵雖未交戰,已白白耗費軍餉百餘萬兩白銀。

欽差大臣巴忠、四川提督成德、成都將軍鄂輝等人合謀議和賠款,但是他們知道,乾隆皇上絕不會接受“出銀贖地”的不平等條約,於是回京後,一起編造謊言,偽稱敵酋悔過投誡,認罪退地,乞求封王納貢。乾隆不明真情,準予了巴忠等人的奏請,於乾隆五十五年正月,賜廓爾喀使臣宴,封廓爾喀王子喇特納巴都爾為廓爾喀國王,封其叔巴都爾薩野為公爵。出征廓爾喀,就這樣極其荒唐地結束了。

巴忠等人真是十足的蠢才。這個陰謀的最大隱患,就是賠償的鉅款從何而來。如此低劣的騙術,欺君誤國,只能一時得逞。當初議定,西藏每年要向廓爾喀交銀元寶三百錠,每錠重三十二兩,這根本就是為了拖延時間,廓爾喀得不到賠款,豈能善罷甘休?乾隆五十六年七月,廓爾喀以西藏欠債不還失約為藉口,再次發兵入侵,很快攻佔聶拉木、濟嚨等處,進而圍攻七世班禪的住地劄什倫布寺,班禪移往拉薩安全地帶,得免於禍。廓爾喀攻佔劄什倫布寺,大肆搶掠,將塔上鑲嵌的綠松石、珊瑚、金塔頂、金册印等寶物盡數搶走,金銀佛像搶去大半,一時大亂。

乾隆當時尚在熱河避暑山莊,直到八月二十二日才得知劄什倫布寺被掠的消息,龍顏大怒。達賴、班禪向朝廷告急求救,請求支援。理藩院侍郎巴忠畏罪投河自盡,其他的官員趁機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駐藏大臣保泰驚慌,失措,竟奏請將達賴、班禪移至青海泰寧,幸被達賴拒絕。總督鄂輝、將軍成德等人將罪責推給巴忠一人,仍騙得朝廷信任,率領川軍四千人,征討入侵的廓爾喀軍隊。他們畏敵怯戰,擁兵四千餘名,聽任敵軍大掠之後安全退去,又不敢猛攻餘兵。

九月十二日,廓爾喀兵三千餘人又奪占了定結。這年的十月,都司嚴廷良率領七百餘名阿兵哥,連打三仗,不久成功收復定結。駐藏大臣雅滿泰調動內地的官兵七千餘人支援西藏,但在途中卻行進緩慢,貽誤戰機。

乾隆又急又氣,大發雷霆:“廓爾喀上次認罪退地,乞求封王納貢了,如今出爾反爾,再次用兵,難道是看我大清朝無人嗎?理藩院侍郎巴忠,事情辦不好,畏罪自殺,簡直是酒囊飯袋!和珅,你身為理藩院尚書,有失察之罪!”和珅身為理藩院尚書,知道自己難脫干係,連忙主動請罪:“皇上,當初的認罪退地,其中必然有詐。巴忠等人只怕是編了一個彌天大謊在欺騙奴才,請皇上治臣失察之罪!”

乾隆問道:“為今之計,此事該如何處理,諸位大臣可有什麼辦法?”

和珅道:“皇上,廓爾喀出爾反爾,和談是萬萬不成的。倘若不派大軍進剿,只怕難以收復失地,更難制止廓爾喀的再次入侵。奴才以為,只有下定决心委任新帥,大舉征討廓爾喀,給他們一個教訓,才是上策。”

兵部侍郎吉慶並不贊同和珅的禀奏,道:“皇上,征廓爾喀並非易事。藏地氣候惡劣,山路峻險,敵軍兇悍,我軍水土不服,不習山戰。如今統領藏軍的總督鄂輝、將軍成德都是行伍出身的勇將,征准平回,征緬甸,打金川,定臺灣,身經百戰,軍功無數。可自他們人藏以來,尚且不敢冒然進攻。倘若輕易派出重兵,只怕損兵折將,得不償失。”

和珅據理力爭:“皇上,征廓爾喀的確困難重重,可是為了保衛大清疆域,確保西藏安寧,只能如此。倘若怕損兵折將,任由他族踐踏我大清領土,大清國威何在?只怕會損失的更多。”

乾隆皇帝點了點頭,堅定地說:“和珅說得有道理。雖然朕已年逾八旬,雄心未改,不能任由他族欺淩我大清。我大清壯士皆勇猛之人,他們定可以攀越重重難關,遠征強敵,殺敵於千里之外!只是,西藏地區氣候惡劣,山路峻險,而且敵軍十分兇悍,要出兵西藏不可掉以輕心,必須作出周密的部署才可發兵。朕命令兩廣總督福康安為新帥,大舉征討廓爾喀,收復失地,一勞永逸地解决問題。”

眾人都明白,當時的軍機大臣阿桂已經年近八旬,斷然經不起跋山涉水、萬裏遠征。此次出兵,唯有兩廣總督、協辦大學士福康安可以勝任。幾年來,福康安南征北戰,乾隆五十三年平定林爽文之亂,乾隆五十四年處理妥善安南之亂,如今戰亂又起,大將軍非他莫屬。

和珅道:“皇上,奴才還要舉薦三個人。”對打仗的事情,和珅雖然不能親自上前線,但也會積極參與。

乾隆道:“哪三個人?”

和珅道:“二等超勇公、領侍衛內大臣海蘭察可以出任參贊大臣。海蘭察大人在平定四川大小金川戰爭中功勳卓著,在乾隆五十二年對臺灣作戰中更是鼓勇直進,三日就攻破鹿耳港;是難得的勇將。海蘭察是鄂溫克人,鄂溫克阿兵哥素來剽悍善戰,西藏氣候嚴寒,可調撥東北鄂溫克、達斡爾的部隊,由海蘭察率領,定能建立奇功!”

乾隆點點頭,道:“此議甚好!海蘭察的確是名難得的將領。有海蘭察協助,定可以助福康安一臂之力!”

和珅道:“奴才還推薦四川總督孫士毅、工部左侍郎和琳。大軍入藏,需要大批軍用物資。西藏地區經濟貧瘠,入藏部隊的軍火供給完全從內地運送。四川離西藏較近,且物產豐富,奴才以為給養主要得仰賴四川接濟,所以可以由孫士毅負責東路糧餉的供應;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可以有效調撥各項工程。可以由工部侍郎和琳負責西路大軍的軍火、糧餉。兩方供應確保後勤保障,定可以保障大軍前方作戰!”

和珅推薦海蘭察是出於公心,舉薦這兩個人就夾雜私心了——這也是和珅為人處世的技巧。把和琳派到福康安手下做事,只要和琳能够把握住機會,定可以在這次出兵中脫穎而出。

乾隆聽了和珅的部署,稱讚道:“如此部署,果真滴水不漏。”

阿桂道:“皇上,臣以為兵將還可以另辟新徑,多方籌募。除了常規軍隊,索倫和川西地區有很多屯練土兵(即藏兵),可以調出一萬精兵;此外,禦前行走護衛的巴圖魯、乾清門侍衛章京額勒登保、永德、珠爾杭阿等英勇善戰,可以為將出戰。”阿桂雖然不能親自率兵出征,但善於調撥兵力、嚴密部署。

乾隆對這樣的作戰計畫十分滿意。九月末,乾隆皇帝從避暑山莊返京。一行人抵達京城時,福康安也剛到京,君臣相見交談甚歡。朝廷開始大力籌辦銀米器械槍炮,竭盡全力地做好福康安的後盾。乾隆也時不時地將阿桂、和珅等召進宮,仔細商討用兵的方針和重要策略,以做到萬元一失。到十一月,朝廷已經從全國各地調兵共約一萬七千多人,籌集軍餉四百多萬兩白銀。

兵強馬壯,物資齊備,乾隆授時任兩廣總督的福康安為將軍,海蘭察、奎林為參贊大臣,統兵經青海入藏作戰。隨後又免去鄂輝、成德的職位,以惠齡為四川總督,奎林為成都將軍。

福康安、海蘭察、和琳立即率領大軍出征。乾隆諭令福康安晝夜兼程,務必於四十天內進入西藏。為確保部隊的軍糧供應,清政府還下令四川官員,採買青稞七萬石、牛羊兩萬,以及供應入藏清軍一年的用糧。福康安急速行軍,十二月便抵達青海西寧,在那裡緊急徵調勇武善射的索倫兵和適宜山地作戰的金川兵七千人。一切準備停當後,福康安率軍從青海西寧出師,遵照皇帝訓示急行軍,四十天入藏。乾隆五十七年正月,福康安率領清軍抵達西藏。當時西藏已經收復聶拉木等地,廓爾喀國王派遣使者求和。乾隆對反復無常、多次挑釁的廓爾喀已經失去了耐心,命令福康安拒絕和議,征討廓爾喀,攻其腹心,給廓爾咯一個教訓。三月,大將軍福康安統領勁旅,與遊擊關聯昇、總兵袁國璜等部會合,廓爾喀侵略軍砌卡築碉,添兵據守。

福康安等人經過實地勘察,製定出周密的作戰方案。幾月之內,清軍大獲全勝。福康安首戰就攻下擦木要隘,殺死侵略軍數百人;初十日,收復濟嚨,又殺敵近千人。十二日,成德、岱森保等部收復聶拉木以南要隘木薩橋。至此,清軍掃清擦木至濟嚨段邊境。十三日,福康安率軍進人廊爾喀境內,攻克索勒拉山,渡過鐵索橋,轉戰深入七百餘裏,六戰皆捷,前後殺敵數千人。十八日,清軍抵旺噶爾,已深入廓爾喀境內一百七十裏,一路暢通。

然而,清軍進至廓爾喀陽布城附近時,中了敵軍埋伏,都統臺斐英阿戰死。清軍受阻,前後受敵,損失嚴重,且不服水土,糧餉不濟。陽布以北地勢險要,廓爾喀防範森嚴,當地八月就大雪封山,再戰不利。廓爾喀人自知不是清軍對手,再次認罪,請求投降。乾隆見達到目的,同意議和。七月初八日.福康安奉旨與廊爾喀議和。廓爾喀人歸還所掠奪的劄什倫布寺金塔頂、金册印及其他金銀財寶,釋放被俘的西藏官員,交出沙瑪爾巴的屍體。此外,廓爾喀還向清朝進貢馴象、番馬、樂工,表示永遠服從清朝。一個多月後,清軍撤軍回國。

此次戰役,乾隆極為重視。東北阿兵哥生長在黑龍江邊疆寒帶,素耐寒冷,囙此在進藏的清朝軍隊中,還特意徵調了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達斡爾的部隊。鄂溫克部隊由著名將領海蘭察率領,從東北去青海再赴西藏。他們由西寧一線前赴西藏,一路在冰雪中行軍。沿途青海、蒙古等地,為一千名鄂溫克阿兵哥準備了三千匹好馬,乾隆特意命令沿途各省:“該索倫兵丁等,沖寒就道,亦當加以體恤,於該兵丁等過境時,所有飯食湯水等項,俱應妥為預備,給猪羊肉湯飯,使得保暖前行……”

乾隆皇帝對鄂溫克阿兵哥多次賞銀,並一再手諭清軍主將福康安,一定要鄂溫克勁旅全數到達西藏再發動向廓爾喀進攻。鄂溫克部隊到達檫木地後,廓爾喀人拼死拒守,海蘭察奮勉出擊抗擊。他們冒雨涉險,逾越山梁,奪取碉卡。戰後,乾隆嘉賞海蘭察玉扳指一個,大荷包一對,小荷包兩個,併發奶餅以匣,以示鼓勵。並對於這次征剿廓爾喀侵略者的鄂溫克官兵攻克要塞有功的人員,都給予了晉級和英雄的獎勵。乾隆命令,給鄂溫克阿兵哥每名各賞一月錢糧。此戰,清軍前期作戰不利,並非軍事原因,而是地方政府欺上瞞下,私自接受屈辱的條件議和,招致廓爾喀兵貪得無厭,再次入侵。乾隆得知情况後,决心堅定,福康安指揮果斷,清軍連續作戰,大敗廓爾喀軍。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二十八日,廓爾喀國王投降;九月初四日,清軍全部從廓爾喀境內撤出,退回西藏濟嚨。福康安勝利回到拉薩時,八世達賴喇嘛親自迎接。福康安、和琳等人仍舊駐守西藏,懲辦禍首,頒賜獎銀撫慰傷患。

清朝取得反擊戰勝利後,自然對參戰將士加官晋爵,根據戰功,共有四十五個功臣享有繪像紫光閣的殊榮。而和珅以“承書諭旨,辦理秩如”,再次獲得繪像紫光閣的榮譽,這顯然是乾隆的偏愛。乾隆生怕眾人不服,還特意下旨評估說:“大學士、三等忠襄伯和珅,國家用武,帷幄絲綸,事殊四朝。清文、漢文、蒙古、西番頗通大義。唯和珅承旨書諭,俱能辦理秩如,勤勞書旨,允稱能事。”

大致意思是說和珅不通過翻譯,就可以直接閱讀由藏文書寫的戰況奏摺,還可以把乾隆諭旨直接用藏文擬寫發出,和珅在戰爭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這樣說來,和珅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協助乾隆在後方決策,協調前線將領與皇帝的溝通,幫助戰爭的後勤保障。此次的“繪像紫光閣”,相對於平定臺灣省來說,倒是更加名副其實點。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