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行軍打仗都是一件非常勞民傷財的事情。兵聖孫武就曾說過一句話:“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簡單,那就是說,但凡事行軍打仗,前後需要的車馬、錢糧、裝甲、每天都要花費很多的錢,所謂“日費千金”,就是說打仗每天都要話非常多的錢。
早在很多年前,孫武就能看出來,戰爭就是一件燒錢的事情。在抗日戰爭的時候,依然如此。抗戰時期,我軍將士奮不顧身,英勇戰鬥。但是再怎麼英勇,子彈是需要錢的,軍糧也是需要錢的,戰馬戰車什麼的就更不要說了,都是錢。要知道我軍以前是非常窮的,是沒有什麼收入保障的,那麼這些錢,是從哪來的呢?
我軍早期確實非常窮,爬雪山過草地的時候,只能吃樹皮草根,但這麼下去也不是個事啊。不過在那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生活儉樸,艱苦奮鬥的精神,確實是我軍寶貴的精神財富。當初的士兵們,吃不飽穿不暖,卻依然為國家戰鬥,英勇無畏,讓人尊敬。不過“人是鐵飯是鋼”,再厲害的阿兵哥也要吃飯啊。吃飽飯才能拿起槍打仗啊,我軍要是沒糧食怎麼辦呢?
在古代,很多軍隊都有過這樣的情况。朱元璋就曾進行屯田,種糧,也叫作“軍屯”,就是有戰事的時候打仗,沒戰事的時候種田,也算是能够自給自足了。朱元璋為此感到非常自豪,還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然而,抗戰時期卻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因為當時中國沒有固定的政府,所以士兵們也沒有固定的地方來種地,只能想別的辦法來籌集糧食了。於是,就想到了古人,向百姓或者富商借錢,借糧食。我軍自然也想到了這樣的辦法,於是就向周邊的富商和百姓借糧食,並且寫下了欠條。因為不知道最終戰局如何,所以只能算是一個“口頭承諾”,並沒有寫還錢日期。
當時擁護我軍的老百姓非常多,就有很多百姓富商紛紛慷慨解囊,願意借給我軍錢糧,我軍也就有了很多“債主”,紛紛發放欠條和承諾。後來,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就有一比特山西的農民,拿著一張欠條來找政府。
“政府欠我家祖上1100萬元,這是欠條。”他穿的很土氣,看起來不像是有錢的人,但是他說出來的話,卻讓所有人都驚訝。工作人員通通放下了手中的工作,過來看這張“天價欠條”,在專家的鑒定之後,確定這就是一張真欠條。欠條的落款是我軍一個團長,可見確實是我軍借了他家這麼多錢。專家忙問:“令尊是誰?”
“我叫郭建英,這是我祖父留下來的欠條,當初借錢的人是一個團長,他說打完仗可以拿著欠條來找他。但是他犧牲了,我只能找政府了。”老漢一臉真誠,接著,他又講到自己祖上事山西的富商,當時那支部隊進了他們村,他祖父作為村裡的富紳,就宴請了那支部隊。並且非常欽佩他們的愛國精神,就借出去了1100萬法幣。
本來,他祖父是沒想著要回來的,因為家裡經濟還算富裕,家大業大。但沒想到,後來中國出現了一些動亂,讓這些鄉紳都受到了打壓,最終家業全沒了,變成了貧農。等家庭傳到郭建英這裡時,已經是家徒四壁了。
後來郭建英翻出了這張泛黃的紙條,仔細一看,還是一張欠條。他就想能不能靠這個欠條要回一點錢回來,畢竟這已經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不知道還有沒有效果。政府對這件事非常重視,經過專家研究,欠條是真的。但是這1100萬就不一樣了,因為那個時候是八十年代,這個錢換算下來,就相當於八十年代的八萬塊錢。所以最後政府給了這個老人八萬塊錢,算是還清了債務。
老人收到錢的時候非常的感動,這一筆錢可以說是緩解了他生活的壓力,讓他感受到了政府的溫暖,老人留下了激動的淚水,一直說著感謝。畢竟這麼多年,很多事情已經物是人非了,而政府對他的重視和還款,也讓他非常的感動。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