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足以可見戰爭為人民的帶來的是什麼,當年,國民黨退守臺灣時就讓大陸和臺灣分隔多年,兩地的人民雖然有相同的根,但是卻不能相見,有的人從此一生沒有和親人相見過。
1945年,二戰在日本宣佈戰敗之後完全結束,當時在中國國內,國共兩黨在商議之下,簽訂了以避免戰爭為目的的雙十協定。但協定的作用並沒有發揮做就,兩年之後,蔣介石就不管雙十協定的內容,於是,引發了中國內戰。
1948年,國民黨敗退,1949年革命军完成對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完全解放。於是,蔣介石帶著他的部下準備撤退到臺灣,此時他手下的桂系軍閥李宗仁便退守海南島,以為這樣能够守住西南地區,不至於全盤皆輸。
因為李宗仁在西南地區有很高的威信,加上西南地區的特殊地形是易守難攻的,當時他們還考慮到,海南島畢竟和大陸隔著海,應該不容易被侵佔。但是蔣介石卻沒有同意這個建議,而是選擇到臺灣退守。首先,臺灣硬體設施比海南完善。
雖然臺灣在馬關條約時被迫割給日本,日本一共對臺灣島有50年的統治時間,這段時間之內,臺灣的硬體設施有大幅提升,經濟條件更加發達。
相比較之下,大陸的省份則因為長期戰爭大戰緩慢。甚至封建思想長期盤旋,江浙滬本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可也因為戰爭變成荒廢的田地。在這樣的情况之下,蔣介石認為臺灣才是最好的選擇。第二,有更大的把握守住臺灣。
因為臺灣較為先進的基礎設施和便捷的交通,整體經濟水准高於其他省份,而且有一海之隔,國軍當時的機動性很高,如果有這樣的基礎就能够提升整體作戰力。
實際上,臺灣和大陸有100多公里的距離。澎湖列島在兩個地區之間,這又是一個很好的緩衝地帶,所以在退居臺灣的時候,國軍還在澎湖列島部署了軍事力量,這樣的話,革命军就不可能有機會在澎湖列島登入。
當革命军在第一道海上防線無法行動,他們就佔領了先機。而且,就算强攻下澎湖列島,國軍也可以在這裡和革命军進行戰鬥,所以在他們的計算之下,革命军無論如何都不能到達臺灣島。而且當時的國軍的有很强的空軍,海軍的力量也非常强,所以跑到臺灣去對他們是最有利的。
抗日戰爭期間,國軍在正面戰場對抗日軍,他們的叢林作戰水准很差,西南山區確實是易守難攻,可這裡的地勢非常複雜,相比之下,國民黨的戰鬥經驗就很少了,所以他們沒有選擇西南。
當時海南雖然和大陸相隔一海,可是瓊州海峽和這裡不過也就22公里,之隔距離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近的,所以國民黨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
而且革命军能够借助民用船隻,直接就把部隊送到海南島上去,國民黨可以憑藉强大的海軍與革命军進行戰鬥,但兩軍在數量上面有非常大的懸殊,這是國軍難以抵抗的。
重要的是,革命军當時在海南有2萬多人的遊擊部隊,如果選擇海南,相當於羊入虎口,本來國軍就已經在大陸損失了很多軍隊,跑到海南去是幾乎沒有辦法能够守護住的。最後,蔣介石當時有一己之私。
蔣李兩人在名義上是結拜兄弟,但實際上蔣介石這個人非常多疑,對李宗仁也很忌憚。李宗仁對蔣介石的作為也不欣賞,內戰期間,國軍老師打敗仗,兩人之間就已經有了很多的衝突了。
當時李宗仁其實也是為了自己的私心,他想保住西南地區和海南島,因為這兩個地方是他的老巢,而蔣介石就是一心要保住江浙滬和廣東,因為這幾個地方是他白手起家的地方。他選擇退居臺灣就是為了反攻大陸搶回江浙地帶,所以也就不同意李宗仁的建議。
結語
當年蔣介石在失敗之後其實內心非常不甘,但是敗局已定,他只能帶著自己的剩餘部隊跑到臺灣去。也正是因為他退守臺灣,導致大陸和臺灣的人們多年沒有來往,很多人當時也是被迫離開自己的祖國,比如白先勇就在《臺北人》中寫下了很多被迫到臺灣的人,一輩子都渴望回到自己的家鄉,卻到死都沒有再回到大陸。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