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三年(1664)九月初的一天,杭州城裡萬人空巷,湧上街頭的人們都伸長脖子張望,他們在看什麼呢?聽說是衙門裏要在今天處決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犯,消息傳出後全城都沸騰了,百姓們聽到那個人的名字後,很多人都流淚了,人們都想到刑場去看看他,為他送行。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死刑犯呢?居然能贏得如此廣泛的同情呢?
午時三刻快到了,只見從街道拐角處緩緩駛來一輛囚車,前後左右都是全副武裝的清兵護送,一個個如臨大敵,高度警惕。囚車裏站著一個中年男人,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這個中年男人居然全身上下都是一副明朝人的打扮,從頭上的束髮到一身明朝的服飾,和周圍金錢鼠尾小辮,長袍馬褂裝扮的清朝百姓格格不入,仿佛一個穿越者,又像是從墳墓裏出來的祖宗。
而當時離1644年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已經過去了整整20年了,雖然南方地區始終存在此起彼伏的反清複明鬥爭,但這些鬥爭基本上都已經被撲滅,到這個人被殺時,清朝已經完全統一了大陸上的國土。
所以可以說這個人就是最後一個明朝人,他的死也標誌著明朝的生命徹底從這片土地上結束了。
這個人叫張煌言,是一個書生,關於他的故事要從45年前講起。
上推45年是那個著名的守財奴皇帝明神宗在位的第四十八個年頭,也就是萬曆四十八年(1620),那一年的夏天張煌言出生於浙江寧波府鄞縣,張家是當地的仕宦名門,張父還是刑部的員外郎,屬於標準的公務員家庭。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故而人們又習慣稱他為“蒼水先生”。
在父親的薰陶下,張煌言也從小立志要考取功名,實現自己的抱負,加之當時已經到了明朝末年,風雨飄搖,政局動盪,北方戰火燎原,天下即將大亂。這一切都堅定了張煌言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
明朝滅亡前三年,張煌言參加考試,考中了舉人,當時他正在家鄉寧波府為進京考試做準備。可惜風雲突變,兩年後李自成大軍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了。隨後不久,關外的八旗軍入關南下,局勢變化地很快,沒等張煌言鬧明白北方的變故,八旗軍已經渡江兵不血刃進入南京,先頭部隊沿著大運河直奔蘇州、杭州而來。
眼看敵人離家鄉越來越近,這可如何是好,是戰是降,得儘快决斷了。
這一年,張煌言剛25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他聽說刑部員外郎錢肅樂在寧波府城隍廟裏召集軍民誓師抗清救國,熱血沸騰的張煌言毫不猶豫也加入了這場鬥爭。
同時為了新增勝算和鼓舞人心,他又建議請居住浙東的明宗室魯王朱以海來做他們的盟主,打出恢復明朝的旂號凝聚人心。從此以後,張煌言一直到被捕就義始終都奉魯王為主,是魯王政權裏的覈心人物。
沒等他們搞出動靜,清軍已經快速渡過錢塘江,迅速攻下紹興、寧波、金華等浙東州府,魯王被迫逃往舟山群島,張煌言不得不趕回鄞縣老家,和老父親、繼母以及妻兒告別,踏上了追隨魯王的生死渺茫之路。
駐守舟山群島的舟山總兵黃斌卿是福建隆武帝的人,隆武小朝廷和魯王小朝廷因為爭奪皇位而鬧得不愉快,囙此黃斌卿拒絕接納魯王,魯王被迫輾轉到了福建廈門,而張煌言和另一大將張名振則留在舟山,招募軍隊伺機反攻浙東。
在後面的日子裏,張煌言等人發動了多次攻勢,希望反攻奪回浙東,但效果都不理想。由於黃斌卿不許他們進駐舟山,他們只能以船為家,軍隊也都是水軍,海上氣候惡劣,經常遇到颱風襲擊,損失慘重。
就連張煌言本人都因為坐船被颱風吹翻落水,而被清軍俘虜,好在很快他就逃了出去。隨著清軍的實力越來越强大,魯王的處境日益艱難,當然福建隆武帝的日子也不好過。為了活下去,雙方終於捐弃前嫌,握手言歡,達成了聯合抗清的共識。
後來的日子裏,張煌言和隆武帝手下大將鄭成功的水軍強強聯手,曾經三次攻進長江口,直抵南京城外,重兵包圍南京,三軍將士白衣白旗遙祭明孝陵,那陣勢確實令人心潮澎湃。
可惜,只是曇花一現,或者說是迴光返照。
為了配合鄭成功進攻南京,張煌言帶兵沿長江深入到蕪湖、安慶一帶去發展力量,開拓根據地,希望能打開局面。然而由於鄭成功的大意輕敵,中了南京清軍的緩兵之計,很快清軍援軍趕到,鄭成功大敗,不得不倉惶撤出長江口,揚帆而去。
如此一來,深入內地的張煌言就變成了孤軍,被四周的清軍團團圍困。消息傳到張煌言耳中,他也不得不忍痛放弃安徽這個市場,化妝成和尚從蕪湖穿山越嶺,走陸路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回到溫州海上的鄭成功軍中。
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在廈門無法立足,不得不進軍臺灣,擊敗盤踞島上的荷蘭人,收復了這個寶島作為自己的後方基地。至於投奔他的魯王,則被安置在金門島上,高高的供起來。張煌言始終對魯王忠貞不二,但他又害怕鄭成功的猜忌,囙此好多年都不敢去金門拜見魯王。
直到這年六月,鄭成功病逝,張煌言才敢去金門拜見魯王,同時帶給魯王兩個消息,一個是鄭成功死了,另一個是雲南的永曆帝死了。然後張煌言再次請求魯王即皇帝比特,接過永曆帝丟下的大旗,繼續為恢復明朝江山奮鬥。
可惜被哮喘病折磨多年的魯王又患上了三高之類的疾病,身體每況愈下,當年的雄心壯志早就灰飛煙滅了,哪裡還有心思再玩一把我心飛揚呢。魯王就委婉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給他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
其實就是一句話:愛卿,孤王真得累了。
魯王不是在糊弄張煌言,他是真得累了,就在這次見面五個月後,魯王就死在了金門,而此前幾個月,西南抗清明軍的靈魂人物晋王李定國也病逝在雲南邊境。至此昔日的抗清大佬中健在的只剩下張煌言一人了。
感歎大勢已去,無力回天的張煌言痛哭一場,本來還想擁立魯王再拼一把,結果魯王也病逝了,看來大明真是氣數已盡了。
對前途徹底絕望的張煌言於康熙三年(1664)六月,下令解散他的軍隊,自己帶著幾個親信隱居在海島上,不久就因為叛徒出賣,而被清軍偷襲捕獲。兩個月後張煌言等人被押送杭州刑場,慷慨就義。
張煌言就義前抬頭看到了吳山,不禁歎息一聲: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膻!就義時他拒絕跪下受死,堅持坐著受戮,時年45歲,英靈常在,浩氣長存。張煌言就義後,他的遺體被友人收葬於杭州西湖的荔枝峰下,和埋在西湖附近的嶽飛、於謙合稱“西湖三傑”,至今還是杭州人最敬仰的三比特英雄。
不但明朝遺民對這位“最後一個明朝人”敬若神明,甚至連他的敵人清朝君臣也對張煌言這位曾經自己的對手敬仰有加,不但給他上諡號“忠烈”,還進了忠義祠,享受年年祭祀的待遇。另外,清朝還專門編寫了描寫他們英雄事蹟的史書,張煌言等當年抗清的明朝忠臣義士都有傳記錄。
由此可見張煌言的人格魅力,讓自己陣營人讚揚容易,難得是讓敵人心悅誠服地對你豎起大拇指,張煌言,他配得上這個英雄的稱號。
在他死後,明朝徹底化作歷史長河裏的一朵浪花,隨風而去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