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挖出明朝將軍骸骨,後腦13釐米長切痕,專家:清朝史官撒了謊
1996年,山西省甯武縣火車站因為擴建,需要遷葬一座將軍墓,墓主為明朝總兵周遇吉。古墓被打開後,考古專家在墓底發現了墓主的骸骨,還有4顆牙齒,經鑒定墓主年齡40多歲。在清理頭骨時,專家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墓主的枕骨有長長的刀切痕迹,足有13釐米長,而且很深,深入腦部,整個枕骨幾乎被砍透,很明顯墓主系被斬首而死。
這個發現震驚了整個歷史界,一直以來,關於周遇吉的死,《明史》與清朝民間的傳聞截然不同,而這次周遇吉骸骨的出土,坐實了傳聞的真實性,也讓歷史學家認識到:清朝史官在修明史時撒了謊!
周遇吉,絕對是李自成生命中的一場噩夢。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繼而揮師北京。大順軍號稱50萬,渡過黃河由陝入晋,僅僅6天的時間,就攻破了太原,山西大部淪陷。沿途各州各縣,望風而降,就在大順軍一路凱歌,兵峰直逼北京時,歷史為李自成安排了一個硬茬在此等候,他就是明朝最後一任山西總兵周遇吉,在此上演了明朝最慘烈、最悲情、最後的抵抗。
周遇吉一邊與山西巡撫積極備戰,一邊向京師求援,京師象徵性地派遣了熊通率領2000人前來。周遇吉安排熊通駐守黃河,自己駐守最後防線代州,只是沒想到,大順軍一進入山西,明軍一觸即潰,先是駐守平陽的陳尚智投降,繼而勸降了熊通,接著熊通又被派來勸降周遇吉。周遇吉怒斥道:“吾受國厚恩,寧從爾叛逆!且爾統兵二千,不能殺賊,反作說客邪!”一怒之下,砍下了熊通的腦袋,送至京師。
兩軍在代州拉鋸數日後,周遇吉因糧盡援絕只好退守甯武關,大順軍揚言5日內不投降關破屠城,此戰打得相當慘烈。《明史》記載,雙方互相使用大炮轟,城牆數次被轟塌,又屢次被明軍修復,兩軍死傷無數,打到最後明軍幾近彈盡糧絕。城牆又一次被轟塌後,周遇吉率軍數次與敵人展開巷戰肉搏,身上被箭射的如刺猬一般,在格殺數十人後,終因體力不支而被俘。
李自成對這個硬茬痛恨不已,下令將周遇吉“懸之高竿,叢射殺之,複臠其肉”。然而對於周遇吉的死,清朝甯武民間卻流傳著另一種說法:縋城被執,也就是說周遇吉當時跑到李自成大營前大罵不止,最終被李自成斬殺的。
對此,順治年間一個叫劉玉瓚的人曾親自到甯武調查過,他走訪了甯武的幾比特“故老”後,寫下了《總鎮周公墓錶》。他在這篇墓表中記載,周遇吉主動跑去大罵李自成,是為了告知“誓守斬賊頭,皆將令,無與民”,意思是說他死守甯武是將令,與百姓無關。最終李自成在無法勸降周遇吉後,下令將其斬首,之後明軍材官侯效義將其安葬於東門之外。
另外康熙時的進士王珻,在甯武找到了當年的親歷者馬守備,據他講述周遇吉這樣做是因為當年大順軍曾揚言“獻周遇吉,一城無死”。所以在甯武眼看失陷時,以防李自成屠城,周遇吉對部下說:“今豈惜一死以累眾,請獻我”。
周遇吉骸骨的出土坐實了流傳百年的民間傳聞,也就是說周遇吉為了甯武免遭屠城,主動前往大罵李自成而被斬殺,而城破後並不像《明史》中記載的“農民軍破城後,嬰幼不遺,全城屠盡”,李自成遵守承諾,並未屠城。至此已經很明顯,清朝史官在修明史時撒了謊,或許這樣有利於醜化李自成,凸顯清軍入關是為了為明朝復仇的正義性,但作為一名修史者,無視事實,曲意篡改實在令人所不齒!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