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喪葬文化源遠流長,多年來已形成了獨有的文化,且每個地方習俗均不同。而“哭靈”正是最為普遍的喪葬文化,以哭的形式表達對親人離世的悲痛和哀思。
只是,哭喪文化演變到了今天,卻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如邀請職業“哭喪人”幫忙哭喪,訴說對親人的思念。這些哭喪人的表演很“賣力”,他們往往會哭得撕心裂肺,讓人聽了後心情惆悵。
只是,這種風俗卻遭受了很多網友的譴責,認為它是一種陋習,應該儘早禁止才對。但在農村人看來,“職業哭喪”並不是什麼大事,沒必要討論其是非問題,它就是喪葬文化的中間一個過程,如果省略了“哭喪”,那就會被人視為“不孝”。
那麼,哭喪是否為惡習?該不該禁止呢?我們來看看職業哭喪人武姐怎麼說。
01、一年賺5萬
武姐是河南人,今年50多歲,她從事這個行業9年之多。談起哭喪,武姐總有很多的心酸和委屈,一是心靈上的折磨,被人指指點點;二是肉體上的疼痛,哭靈並不容易,不僅需要撕心裂肺的呐喊,也需要長時間跪在地上,且農村的路坑窪多,動不動就會膝蓋出血。
一場下來要哭上幾個小時,結束後嗓子啞得無法說話,渾身累得不能動彈,可為了謀生,武姐也只能忍著。
武姐表示,自己40多歲才入行,主要是家裡太窮了,丈夫在家務農,3個孩子需要照顧,還有常年臥病在床的母親,這讓家庭的生活壓力加大。
為了能賺錢,她勸說自己的丈夫,並參加了一場哭喪試演,得到負責人的認可。可第一場正式哭喪,她依舊緊張不安,前一天一整夜都睡不好,早上早早起床,熟背逝者的生辰以及哭喪臺詞。
到了會場後,臉上要化著“血淚”妝,穿上白色戲服,頭上戴著白綾,這個裝扮連武姐自己都不敢直視。可為了謀生,她也只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礙。
不過上場後,她就表現出了自己的扎實功底,其聲淚俱下的表演,讓周圍的人無不動容,紛紛落淚。之後,她更是抱棺痛哭,還磕了600多個頭。
因表現賣力,得到主家的肯定,除了支付700多元的哭靈費用外,還給予額外獎勵。有了這次的成功,武姐的信心大增,正式開始了職業哭喪人的生涯。
武姐表示,她一年要哭上70多場,一場可賺上七八百元,這樣一年能賺上5萬元,這樣的收入她很滿意,畢竟往年靠種地一年收入才3000多元,即便再被人看不起,她也會繼續堅持下去。
而如今,丈夫也加入了這個行業,夫妻倆的生活也明顯改觀。
02、哭喪是惡習嗎?
至於“哭喪”文化是否為陋習,武姐認為既然“職業哭喪”市場這麼大,說明多數人都支持“哭喪”文化,這怎麼能是陋習呢?
其實關於“哭喪”是否為惡習,官方並沒有明確定論,有人認為是惡習,有人認為是一種民俗形式,應該發揚。
哭喪文化歷史悠久
哭喪最早源於周禮,是儒家一種禮儀,通過哭來表達自己對先人的哀思和孝敬,以唱的管道羅列出先人生前的事蹟。
而職業哭喪,其實是為了避免子女的尷尬,畢竟對子女而言,親人離世,他們內心傷痛,根本沒有心思再將自己內心的悲痛演繹出來,更別說用哭唱的形式表達,此時就需要“職業哭喪人”的幫助,維護自家的孝道,也能讓在場的人感同身受,營造出悲痛的氛圍,因而這才有了“職業哭喪人”的傳承。
其實在古代,“職業哭喪”也經歷過多次打壓,可奈何民間需求太多,多次都能够死灰復燃,大行其道,囙此在很多人看來,職業哭喪是一種需求,也是民俗文化的發揚。
哭喪是一種陋習
在很多年輕人看來,哭喪就是一種陋習,與其用隆重的“喪葬文化”表現出對父母的孝順,不如在老人生前多孝順,死後沒必要注重這些習俗,這樣也能問心無愧。
而職業哭喪,說到底是一種“表演”,並不能體現子女對先人的“孝道”,聽起來很悲痛,但說到底還是演戲,是對先人的不敬。
從“厚葬薄養”的角度來看,“職業哭靈”也是農村人愛面子的表現,為了讓喪禮更隆重,這才邀請哭靈人“賣慘”。而如今國家提倡從簡喪葬,與其耗費數千元請人哭喪,倒不如在老人生前多孝敬他們。
當然,“哭靈”文化畢竟傳承上千年經久不息,自然有它存在的意義,囙此我們也應該尊重那些村民們的選擇。其實在羅馬,也存在“哭靈”這個職業。英國從2013年開始就興起了職業“哭靈”,深受英國人的喜愛。
不管咋說,“哭靈人”是逝者的靈魂擺渡人,也是農村孝道的一種體現,至於它是否為陋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和態度。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