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關於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品質發展的决定
(2021年12月2日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綠色發展的重要論述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畧全域,充分發揮四川清潔能源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優勢,著力培育支撐高品質發展的綠色低碳新動能,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體會議結合省情實際,就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品質發展進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堅定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
(一)深刻領會重大意義。綠色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鮮明特徵,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統攬全域、站高謀遠,圍繞綠色發展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必將重塑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發展格局,對於形成更具可持續性、包容性和韌性的經濟發展管道,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全省上下必須提高站位、深化認識,從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域,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品質發展道路。
四川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自然生態本底良好,清潔能源資源富集,具備綠色低碳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廣闊空間。近年來,我省加快建設全國優質清潔能源基地和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清潔能源及相關產業迅速發展,在全國產業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乘勢而上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是全面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畧、展現綠色發展新擔當的自覺行動,是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迴圈、提升產業發展新比特勢的戰畧舉措,是積極搶抓綠色低碳轉型機遇、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主動選擇,是更好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激發區域發展新活力的現實需要,必將有力推動全省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提供堅實支撐。
(二)準確把握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訓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發展和保護,聚焦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牢牢把握將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優勢的著力方向,聚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清潔能源支撐產業和清潔能源應用產業,加快推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走出一條服務國家戰畧全域、支撐四川未來發展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雙碳”引領、做强優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精神,科學處理發展和减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係,一手抓减污降碳協同增效,一手抓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推動清潔能源生產、支撐、應用全鏈條優勢重塑和價值躍升,培育形成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科技含量高、產出效益好、發展永續的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群。
——科技創新、數位賦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相結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技術創新體系,著力突破關鍵共性和前沿引領科技,提升清潔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科技水准,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數位化、網路化、智能化發展,增强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核心競爭力。
——龍頭帶動、集聚發展。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為牽引,完善區域產業政策體系,發揮龍頭企業支撐帶動作用,統籌佈局能源鏈供需側、產業鏈上下游、供應鏈前後端,構建分工合理、配套完備、保障有力的產業生態圈,加快形成集中佈局、集羣成鏈、集約高效的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格局。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强化規劃引領,優化政策供給,完善基礎設施,樹立底線思維、注重風險防範,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政務環境和市場環境,進一步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各類市場交易機制作用,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充分激發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科學確立發展目標。堅持國家所需和四川所能相結合,統籌當前和長遠發展,著力打造在全國大局中有影響力、對四川發展有支撐力的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把四川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策源地、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中承載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戰畧支撐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先行區。
到2025年,綠色低碳優勢產業規模能級持續提升,清潔能源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3億千瓦,瓦斯(葉岩氣)年產量達到630億立方米,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達60%左右,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營業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0%左右,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到2030年,綠色低碳優勢產業保持全國領先水準,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達66%左右,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營業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5%左右,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確保實現碳達峰。到2035年,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强,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達70%左右,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營業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0%左右,為全國建立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作出更大貢獻,朝著實現碳中和目標穩步邁進。
二、做優做强清潔能源產業
(四)推進水風光多能互補一體化發展。立足清潔能源資源優勢,强化水電主力軍作用,培育風光發電新增長點,構建沿江清潔能源走廊,建設世界級優質清潔能源基地。
科學有序開發水電。穩步推進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水電基地開發,優先建設具有季以上調節能力的水庫電站,鞏固水電第一大省地位。加快推進一批大中型水電項目建設,推動白鶴灘、兩河口等在建水電站如期投產,開工建設旭龍、崗托等水電站。推進烏東德、溪洛渡、二灘、瀑布溝、向家壩、錦屏一級、錦屏二級等已建成水電站穩定出力。加強水資源調度,統籌流域水電綜合管理,加快核准一批水電項目,有序實施其他流域大中型水電開發。多措並舉促進清潔能源消納。
加快發展風光發電。堅持集中式與分佈式並舉,優先推動風能、太陽能就地就近開發利用。規劃建設風光能源開發基地,集中開發凉山州風能和攀枝花市、阿壩州、甘孜州、凉山州太陽能,支持在川晶矽光伏企業參與光伏電站開發。推進分佈式風光能源開發,鼓勵盆周山區和川西地區有序建設風電項目,支持開展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實施一批光伏建築一體化項目,拓展光伏在社區和種養殖、交通、市政等領域的應用場景。
(五)規模化開發利用瓦斯。統籌推進常規氣與非常規氣開發,加快建設國家瓦斯(葉岩氣)千億立方米級產能基地。推進川中、川東北等重點氣田建設,加大宣漢、安嶽、大英等地瓦斯勘探開發力度。發揮長寧—威遠國家級葉岩氣開發示範區引領作用,推動川南葉岩氣滾動開發。支持革命老區瓦斯勘探開發利用。推進緻密氣、煤層氣開發利用。集約化、規模化佈局儲氣設施,加强瓦斯應急儲備能力建設。
促進瓦斯資源綜合利用。發揮我省瓦斯資源富集、裝備技術成熟等優勢,加快規劃建設瓦斯調峰電站項目,力爭“十四五”時期新增裝機容量超過400萬千瓦。有序推進瓦斯發電替代燃煤發電。支持瓦斯主產地高品質發展綠色精細化工產業,支持資陽建設高端瓦斯產業技術創新示範基地,支持瀘州提升全國重要綠色化工基地建設水准。
(六)有序開發多類型清潔能源。瞄準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新領域,前瞻佈局發展新型可再生能源,著力技術創新、降低成本、擴大應用,構建多能並舉、協同發力的能源供給體系。積極發展氫能產業,統籌推進氫能安全生產和“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開展氫能運營試點示範,豐富應用場景,建設全國重要的氫能產業基地,支持成都打造“綠氫之都”、攀枝花打造氫能產業示範都市。合理利用林草、秸稈、垃圾等開發生物質能,有序發展生物質發電。推進地熱資源勘探開發,因地制宜開展地熱資源綜合利用示範。
三、發展壯大清潔能源支撐產業
(七)大力發展晶矽光伏產業。發揮晶矽製造先發優勢,著力健全產業鏈條,擴大先進產能規模,鞏固行業領先地位,建設世界級晶矽光伏產業基地。推動成(都)樂(山)眉(山)晶矽光伏產業一體化發展,建設樂山“中國綠色矽谷”。加快晶矽光伏產業高端化發展,推進關鍵環節科技更新,持續降低生產能耗和成本,提高晶矽光伏發電效率。推進矽料、矽片、電池片、組件等配套成鏈發展,形成上中下游適配協調的產業集群。推進薄膜光伏產業創新發展。
(八)持續做强能源裝備產業。把清潔能源裝備產業作為建設製造强省的重要支柱,依託“國字頭”能源裝備龍頭企業,突出關鍵技術自主化、市場拓展全球化、運維服務一體化,建設國際一流的清潔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大力發展成(都)德(陽)高端能源裝備產業集群,建設以成都為引領的光伏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區,加快打造德陽世界級清潔能源裝備製造基地。聚焦水能、風能、太陽能、核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開發利用,推進發電機組、輸變電設備、儲能設施、熱泵等能源裝備發展。推進瓦斯(葉岩氣)開採高端成套裝備、輸配送裝備研製和工程化應用。推進氫能裝備發展,建設自貢氫能裝備製造先行區。實施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工程,支持成都、自貢、內江、南充、資陽等地節能環保裝備產業發展。推動清潔能源裝備製造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健全清潔能源裝備研發、勘察設計、工程施工、諮詢評估等服務體系。
(九)構建多元協同儲能體系。發揮各類儲能技術經濟優勢,統籌佈局電源、電網、用戶側儲能設施,提升電力系統綜合調節能力。科學佈局抽水蓄能,結合水利工程水資源再利用,在電力負荷中心和新能源集中送出地規劃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支持列入規劃的抽水蓄能項目加快啟動建設。推進電化學儲能、飛輪儲能研發應用,探索壓縮空氣儲能,開展光熱儲能和氫儲能等示範應用。實施“新能源+儲能”試點示範工程,推進多元儲能融合發展,加快儲能規模化應用。
(十)完善清潔能源輸配體系。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高電網對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納和調控能力。支持建設堅強智慧電網,加快四川電網主網架提檔陞級,形成相對獨立、互聯互濟的“立體雙環網”主網結構。完善電力輸送通道,推進川渝特高壓交流電網等工程建設,加快建設阿壩至成都東特高壓交流電網,研究論證西北—四川第二通道。優化瓦斯管網,增强主幹管網互聯互通和輸配氣能力,實施“川氣東送”二線(四川段)、威遠—瀘縣葉岩氣等幹線管道工程,推進末端區域供氣管網建設。支持建設微電網、智慧電網,發展“5G+數位電網”“5G+智慧燃氣管網”,促進清潔能源科學調配和智能化運用。
四、加快發展清潔能源應用產業
(十一)促進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壯大。加快發展鋰電資料產業,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鋰電資料產業基地。統籌鋰礦資源供給,科學有序推進川西北鋰輝石礦高效綜合利用,加快川東北鋰鉀資源勘探開發,增强鋰礦資源安全保供能力。引導行業龍頭企業選擇符合條件的地方合理佈局,促進鋰電資料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增强對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做强基礎鋰鹽、正負極資料,加快補齊隔膜、電解液等薄弱環節,實現鋰電主輔資料產業均衡協調綠色發展。支持遂寧加快建設“鋰電之都”。支持阿壩、甘孜依託“飛地園區”合作開展鋰資源精深加工。
大力發展動力電池產業。優化動力電池產業鏈供應鏈佈局,圍繞行業領軍企業完善跨區域產業生態圈。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動力電池產業基地,建設宜賓“動力電池之都”。依託重大專案投運生產帶動配套項目對接落地,培育拳頭產品,加快提升產業能級,實現供全國、銷全球。實施“電動四川”行動計畫,加快重點領域電動化行程,擴大動力電池應用。實施動力電池回收綜合利用示範工程,建立全生命週期追溯監管體系。穩步發展氫燃料電池產業,前瞻謀劃新型電池產業發展。
(十二)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提檔陞級。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建設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研發製造基地。提升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水准,推動整車企業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配套企業協同發展。培育引進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支持傳統燃油車企轉型,形成新能源汽車批量生產能力。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新能源汽車汽配產業基地。加强與重慶聯動協同,佈局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及服務網路系統,開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構建成渝“電走廊”。發展氫燃料汽車,構建成渝“氫走廊”。推動新能源汽車網聯賦能和單車智慧協同發展,爭創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構建成渝“智行走廊”。
(十三)推進大數據產業創新發展。構建“芯屏端軟智網存”生態圈,培育全國大數據產業重要增長極。推進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實施,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推動成都人工智慧大資料中心、德陽天府數穀產業園、中國·雅安大數據產業園綠色發展,培育國家級資料中心集群。優化區域資料中心佈局,科學有序建設若干都市內部資料中心。完善成都超算中心、中國(綿陽)科技城超算中心和成都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級數據算力中心。推進省大數據資源中心建設,提升政務資料共用開放水准。探索建設數位資產交易中心,深化數據要素創新應用。共建川渝國際數據門戶,打造成渝地區大數據產業基地。研究組建數位四川集團。加快推進大數據發展地方立法,健全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
(十四)深化釩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深入推進攀西國家戰畧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做精釩產業,做强鈦產業,打造世界級釩鈦產業基地,建設攀枝花“中國釩鈦之都”。開展釩鈦磁鐵礦高效綜合利用示範,科學確定釩鈦產業技術路線及產品研發方向,提質發展特種鋼鐵資料,推進綠色低碳短流程煉鋼,著力用好伴生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施釩鈦產業强鏈補鏈延鏈工程,加快開發釩鈦高端製品、功能資料、特色零部件等。支持樂山、內江等地含釩資料產業發展。優化釩鈦資源綜合開發用能結構,開展氫冶金先行先試,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重。統籌推進稀土、石墨、玄武岩等資源開發利用。
發展清潔能源相關產業,必須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以重點行業領域能效標杆水准和基準水准為導向,大力推動節能減排,全面推進清潔生產,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加快發展迴圈經濟,落實能源消費强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持續降低組織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不斷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准。
五、强化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科技創新
(十五)建設協同創新平臺。依託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高端創新資源,引領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突破。加快組建天府永興實驗室。完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相關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協同攻關。圍繞瓦斯(葉岩氣)、光伏、清潔能源裝備、動力電池、釩鈦、氫能等領域,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高水准建設一批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构,打通“研發—工程化—產業化”創新鏈條。加强服務型共性科技平臺建設,强化與全球領軍企業的技術創新合作,支持企業牽頭組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聯合體。
(十六)突破關鍵共性科技。堅持發展所需與創新所能相結合,實施重大科技專項,以自主可控的創新鏈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製定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技術攻關路線圖。實施深層葉岩氣、海相鋰鉀資源開採技術攻關。加强鋰電、晶矽、釩鈦、稀土、碲鉍、石墨等新材料基礎研究。加强動力電池、能源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超算中心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
(十七)促進科技推廣應用。實施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專案,促進綠色低碳科技產業化應用。推進氫燃料汽車、釩電池、微電網、多能耦合、碳捕集與封存等新技術應用示範。發佈重點節能低碳科技推廣目錄,實施重點領域節能環保技術改造。加强煤炭綠色智慧開發和清潔高效利用等新技術應用示範。推進廣元鋁基資料產業基地綠色轉型陞級。開展先進綠色低碳建築技術示範應用。加强綠色低碳科技智慧財產權保護,依法打擊知識產權侵權假冒行為,强化產業專利導航和維權援助,完善技術成果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完善全鏈條技術市場服務體系,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市場規範有序發展。建强成都新能源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輻射帶動新能源領域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十八)加快產業數位賦能。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提高數位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滲透性和覆蓋性。構建全省清潔能源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發揮數位化系統對能源供需端的支撐作用,提升電網智能化管理水准,增强消納清潔能源和安全運行能力。推進國產工業軟件普及應用,支持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建設一批智慧電站、智慧氣田、智慧礦山、智慧園區、智慧工廠。圍繞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建設一批數位化轉型促進中心,爭取國家數位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綜合試點。
六、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聚發展
(十九)引導重點區域集中佈局。以區域發展戰略引領產業佈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適度集中、集聚發展。突出成都極核帶動作用,成都平原經濟區重點開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佈局發展鋰電資料、晶矽光伏、清潔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等產業。著眼推動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協同發展,重點佈局動力電池、瓦斯(葉岩氣)綠色利用、節能環保、新材料等產業。立足攀西經濟區轉型陞級,重點佈局釩鈦等先進資料和水風光氫儲清潔能源產業。推動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綠色發展,重點佈局水風光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產業,大力發展碳匯經濟。堅持全省一盤棋,分產業研究製定行動方案,引導各地從實際出發找准定位、錯位發展,實現資源富集地、產業集聚地、技術研發地協同共贏。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發展其他綠色低碳優勢產業。
(二十)推動特色園區集約發展。堅持特色化、專業化、集約化、市場化發展導向,加快培育一批綠色低碳產業園區,支撐產業集群化發展。建設清潔能源裝備、鋰電資料、動力電池、晶矽光伏、釩鈦、新能源汽車、瓦斯(葉岩氣)綜合利用迴圈經濟等特色產業園,規範開展擴區調比特,支持有條件的園區創建國家級和省級園區。深入實施“畝均論英雄”評估和企業能效碳排放績效評價,促進園區集約高效發展。支持建設綠色低碳園區、綠色低碳工廠,推進園區實施迴圈化改造,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開展近零碳排放園區、碳中和企業試點示範,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探索跨區域合作發展利益分享機制,支持共建以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為特色的“飛地園區”。
(二十一)支持優勢企業集聚壯大。實施製造業企業“貢嘎培優”行動計畫,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强,引領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上下游協同配套,推動綠色低碳優勢企業成鏈集聚。壯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綠色低碳產業鏈領航企業,培育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引導國有資本優化戰畧佈局,培育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領域省屬國有龍頭企業,强化在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國有經濟對能源資源安全的保障能力。落實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政策措施,激發民間資本和社會投資活力,鼓勵民營企業深度參與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綠色低碳優勢產業聯盟。
(二十二)加强綠色低碳標準化和品牌建設。推動構建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標準體系,培育一批優質品牌,持續提升影響力、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製定修訂。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强化綠色低碳產業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全鏈條質量科技“一站式”服務。大力實施綠色低碳品牌發展戰略,打造“天府名品”質量品牌,促進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良性互動。支持開展綠色低碳產品認證,適時發佈綠色低碳名優特新產品目錄。
七、營造支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二十三)深化市場化機制改革。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推進適應能源結構轉型的電力市場機制建設,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發揮電力市場對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支撐作用。加快形成以儲能和調峰能力為基礎支撐的新增電力裝機發展機制。推進能源資源開發和利益共用機制改革,創新政府引導下的“地方參股、聯合開發、就地注册、互利多贏”模式,提高能源資源開發就地就近轉化利用水准。探索葉岩氣重點富集區勘查區塊投入退出機制。完善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探索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改革,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進重點領域碳排放配額和核證减排量交易。建立碳排放追跡溯源機制。
(二十四)促進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低碳產業協同發展,共建西南地區百億級儲氣基地等重大專案。推動川東北渝東北能源資源一體化發展,支持達州建設萬達開瓦斯鋰鉀綜合利用集聚區。支持廣安依託高竹新區建設川渝合作新能源汽車配套生產基地。加强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合作,提高“西電東送”“川氣外輸”合作水准。加强與周邊省份長期能源戰略合作。加强綠色低碳龍頭企業和重大專案招引,探索實施市場化主體招商,助推“龍頭企業+配套企業”成鏈集羣發展。積極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依託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歐班列,深化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綠色基礎設施等方面交流合作,加快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示範省。發揮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作用,積極開展碳足迹認證與應用,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外貿,推動建設國家綠色外貿示範區。積極舉辦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國際鋰電產業大會、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國際論壇、中國國際光伏產業高峰論壇、國際清潔能源裝備博覽會等國際性重大展會活動,以高水准會展帶動產業集聚發展。
(二十五)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綜合金融資源、優化融資結構、强化財金互動,有序推進綠色低碳金融產品和服務開發。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運用人民銀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為綠色低碳產業項目提供長期限、低成本資金。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和綠色信託。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領域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創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支持天府新區爭取開展全國氣候投融資試點。推動碳金融市場創新發展。
(二十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級層面制定出臺配套支持政策,在資源環境、研究開發、市場應用、人才引育、開放合作、財政金融等方面給予精准支持。實施財政“百千萬”引導行動計畫,省級財政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投資基金、政府債券,落實稅費優惠政策,支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綜合優化省級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體系,設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引導撬動社會資本加大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投入。加大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用地用能名額支持力度,完善分類支持性電價政策,引導企業優化用能管道,用好水電消納產業示範區建設相關政策。落實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領域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廣應用支持政策。建立戰畧科學家智力支持機制,加大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培養引進力度,支持高校緊扣產業發展需要優化學科設定,培育綠色低碳產業科技技能人才。積極爭取國家統籌生產力佈局、實施差异化政策,支持我省利用清潔能源優勢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二十七)健全工作體系和推進機制。發揮省推進“5+1”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聯系機制作用,由製造强省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建立“鏈長+鏈主”工作推進機制,分產業建立專家諮詢委員會,“一鏈一策”推動發展。建立統計指標體系,創設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指數和綠色能效“稅電指數”,加强動態監測和跟踪分析。完善考核激勵機制,探索建立以化石能源控制為主的能源消費考核體系,探索實施清潔能源消費差別化考核。加大綠色發展理念宣傳力度,宣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健全法治保障,强化節能監察,以法治思維和法治管道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將綠色低碳發展納入幹部培訓內容,提高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專業化水准。加强政治監督和督促檢查,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