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考古隊在襄陽發掘出新石器時代“蛋殼陶杯”,杯壁厚度不超過1毫米

湖北 65℃ 0
摘要: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12月7日訊距今4300年前後的陶杯,出土時保存完整,質地細膩堅硬,外形與今天的高腳杯相似,陶胎非常薄,杯體大部分厚度不超過1毫米,薄如蛋殼……去年以來,湖北襄陽市襄州區鳳凰咀遺址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和少量玉器、綠松石。近日,武漢大學鳳凰咀遺址考古隊在揭示鳳凰咀遺址高等級房屋F5時展示了出土的一件製作精美、較為罕見的“蛋殼陶杯”。近日出土的“蛋殼陶杯”尤其令考古人員驚豔。

考古人員展示新發掘出土的“蛋殼陶杯”。

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12月7日訊(記者萬建輝)距今4300年前後的陶杯,出土時保存完整,質地細膩堅硬,外形與今天的高腳杯相似,陶胎非常薄,杯體大部分厚度不超過1毫米,薄如蛋殼……

去年以來,湖北襄陽市襄州區鳳凰咀遺址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和少量玉器、綠松石。近日,武漢大學鳳凰咀遺址考古隊在揭示鳳凰咀遺址高等級房屋F5時展示了出土的一件製作精美、較為罕見的“蛋殼陶杯”。

杯底細密同心圓紋理

說明由快輪拉坯科技加工而成

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器。

12月7日,武漢大學鳳凰咀遺址考古隊帶隊老師單思偉博士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鳳凰咀遺址位於漢江中游,隸屬襄陽市襄州區龍王鎮前王、閆營兩村,城址平面呈方形,面積14萬平方米,加上週邊附屬聚落,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根據對已出土的陶鼎、罐、豆、杯、圈足盤、缸、鬶、瓮等文物分析,確定該遺址距今5200年至3900年,主體年代屬於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煤山文化。

航拍襄陽市襄州區鳳凰咀遺址發掘區。

為配合鳳凰咀遺址保護利用與遺址公園建設,從2020年8月起,武漢大學考古系聯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陽市博物館、襄州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一系列考古發掘。經過一年多的發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和少量玉器、綠松石。近日出土的“蛋殼陶杯”尤其令考古人員驚豔。

“蛋殼陶杯”是龍山文化時期一種製作精緻、造型小巧、外表漆黑、薄如蛋殼的高柄杯,外形與高腳杯很相似。由於陶胎非常薄,專業術語稱為“蛋殼陶杯”,它是制陶手工業高度發達的產物,是史前手工業高超技藝的典型代表,迄今都很難達到。

“蛋殼陶杯”由細泥製作而來,不摻和任何雜質。杯底可見細密的同心圓紋理,說明由快輪拉坯科技加工而成。不足1毫米的杯體厚度,對快輪轉盤的精密性以及旋轉的穩定性要求極為嚴格。另外,“蛋殼陶杯”的質地較硬,器錶與胎體黝黑,說明當時滲碳科技已經十分熟練,對火候的把控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山東日照市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也曾出土“蛋殼陶杯”,現收藏於山東省博物館,它反映了當地獨有的陶土材質和獨特的制陶方法,以及當地人的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杯壁厚度均勻,薄如蛋殼,質地細膩堅硬。該器形僅見於少數大中型墓葬,極可能是一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

“蛋殼陶杯”推知四千年前的鄂西北與黃河中下游存在著文化交流

山東日照市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

單思偉說,“蛋殼高柄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發展而來,到龍山文化時期,發展為典型的“薄胎蛋殼陶”。這類器物現時主要發現於典型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而龍山文化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時間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代之前或與夏初略有交錯。

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說明了在石家河文化時期,以鳳凰咀城為代表的鄂西北地方,與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文化存在著密切的高層次交流。

城內新發掘出來的古河道。

去年以來,鳳凰咀遺址考古發掘不斷有新發現。此前已在遺址中發掘出一段古城牆和護城河,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近日又在城內發掘出一個約1000平米的圓角方形土臺,形制較為規整,土臺上面有粉刷多層白灰面的大型建築基址,並出土了蛋殼黑陶杯、紅陶鬶等製作精緻的陶器,黃土臺附近還出有較多小型玉器、綠松石飾件,說明鳳凰咀遺址等級較高,應該是鄂西北地方的區域中心。

鳳凰咀城址修建於屈家嶺文化北疆,扼守在江漢平原與北方地區來往的通道處,推測是南北方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之地。

武漢大學鳳凰咀遺址考古隊帶隊在襄陽鳳凰咀遺址考古現場。

今年11月上旬,位於襄陽市襄州區龍王鎮閆營村的鳳凰咀遺址考古工作站(陳列館)項目封頂,標誌著該陳列館主體工程完工,正式進入裝修和展陳佈置階段。自該遺址發掘以來已發現很多石器、陶器、動物骨骼及少量玉器等文物,目前正在整理研究中。陳列館建好後,將逐步陳列出來,供遊客參觀。

【編輯:丁翾】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用戶端。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