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麵饅頭死面餅,到底哪個更健康?

養生健康 115℃ 0
摘要:剛出爐的麵包,鬆軟噴香;剛蒸好的饅頭、包子,柔軟細膩有彈性;這背後都少不了一道原始的麵食製作工藝:發麵。Part1發麵:是怎麼發起來的?這就是麵包、饅頭以及各種發麵製作的糕點中密集氣泡的來源。Part2發麵對身體好,死面對身體不好?與發麵食品“鬆軟香甜”的口感不同,“死面”的風味更多依賴於“環境”。很多人可能要問了:那“發麵”和“死面”,哪個更有營養?不論是發麵還是死面,糖尿病人都不能吃太多。

作者:徐天成注册執業中醫師

審閱專家:劉萍萍注册營養師

麵包、饅頭,是人類飲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剛出爐的麵包,鬆軟噴香;

剛蒸好的饅頭、包子,柔軟細膩有彈性;

……

這背後都少不了一道原始的麵食製作工藝:發麵。

Part1發麵:是怎麼發起來的?

發麵是酵母菌在適當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下,利用葡萄糖等單糖(在各種酶的作用下,由麵粉等原輔料中的澱粉、蔗糖等轉化而來)進行繁殖,同時釋放出二氧化碳氣體,此時麵團的體積就會膨大,就“發”了起來。

這就是麵包、饅頭以及各種發麵製作的糕點中密集氣泡的來源。

除此以外,一些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產物(如:胞外多糖)[1],還可以提高麵團的彈性、增大麵團的體積、降低麵包芯的硬度,讓麵包饅頭更鬆軟適口。

Part2發麵對身體好,死面對身體不好?

“死面”與“發麵”是相對的概念,也就是不經過發酵的麵團。

這類麵團,即使經過蒸制和烘烤,體積也不會膨大,在日常生活中,麵條、窩窩頭、蔥油餅、餃子皮等等都屬於“死面”。

與發麵食品“鬆軟香甜”的口感不同,“死面”的風味更多依賴於“環境”。(如拉麵的湯汁、餛飩和餃子的內餡兒)

很多人可能要問了:那“發麵”和“死面”,哪個更有營養?

老人常說的“發麵對身體好,死面對身體不好”,是真的嗎?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3個方面來解答:

Q1:發麵比死面更有營養、易吸收嗎?

發麵確實會略比死面更有營養一些。

天然酵母發酵的麵食,不僅新增了營養素(如含有種類更加豐富的胺基酸),而且提高了某些營養的消化吸收率(如麵團中大分子的澱粉轉化為簡單糖類),同時也消除了一些抗營養因數,如促進內源性植酸酶對植酸的分解[2],提高人體對鈣、鋅等礦物質的吸收利用[3]。

Q2:為什麼有些人吃了死面會不舒服?

因為沒有經過發酵的面,有更多的“麵筋蛋白”(麩質蛋白),這類蛋白,很多人吃進去會產生腹痛、腹瀉的情况。但發酵的過程中,這類蛋白會被分解,吃進去之後,也就少了很多這類不舒服。

麵團的發酵,除了酵母菌參與發酵之外,往往還有其它微生物的參與。這裡我們必須提到發酵過程中的另一比特“功臣”——乳酸菌。

在發酵的過程中,乳酸菌能够協助分解一些不利於消化甚至可誘發疾病的物質,如麵筋蛋白(麩質蛋白)。

麵筋蛋白是在揉捏麵粉的過程中,麥醇溶蛋白、麥穀蛋白與水結合形成的產物[4],是“乳糜瀉”的重要誘發因素之一,患者在進食含有麵筋蛋白的“死面”後很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的症狀。

Q3:糖尿病人可以多吃死面嗎?

不論是發麵還是死面,糖尿病人都不能吃太多。

“發麵”還有一個優勢——通過發酵新增的體積促進“飽腹感”更早到來,封锁我們吃下更多的碳水。

凡事總有兩面性,發麵“部分代替”了人體的消化功能,可能使我們食用發麵後,血糖上升速度更快。

當然,這並不是說,死面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就一定是“安全”的。

因為相同體積的發麵和死面,死面的量更多。吃太多主食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並不是好事。

總的來說,相比死面,發麵確實在營養上有一些優勢,但不管是死面還是發麵,都是主食,都不可過量食用。

Part3發麵“養胃”不準確,最好可以各吃一點

“養胃”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我們針對“增强和改善消化能力”的“養胃”做一個分析。

吃“發麵”實際上是吃經過微生物“消化”過的麵粉,也就是把一部分“消化”的工作“外包”給了微生物,同時還獲得了更多種類的營養元素以及更出色的風味。

但死面的消化過程,也可視作是一種維持消化機能的鍛煉。

從消化的角度而言,常吃發麵的人就仿佛經常進行短跑,常吃死面就類似於長跑,前者能够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滿足,但後者能够在更長期的活動中保持“耐力”,而這種耐力一定是通過短跑的訓練不能獲得的。

常吃發麵能“養胃”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建議最好保持發麵和死面混搭食用,不只鍛煉“短跑”的爆發力,也一併鍛煉“長跑”的耐力。

最後,還想提醒一句:吃發麵要儘量少選那些加入過多油、鹽、糖的種類,也不要一次性大量吃,以免加重消化負擔,這也是“養胃”的奧秘。

參考文獻

[1] LUCDV,MARCV.Biodiversity and identification of sourdough lactic acid bacteria [J].Food Microbiology,2007,24(2):120-127.

[2] VUYSTL D,NEYSENS P.The sourdough microflora:biodiversity and metabolic interactions[J].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6(1/3):43-56.

[3] CORSETTI A,SETTANNI L.Lactobacili in sourdough fermentation[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07.40(5):539-558

[4]CODA R,CAGNOR D,RIZZELLOC G,et al.Utilization of african grains for sourdough bread making[J].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1,76(6):329-335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蒐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