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舟山是浙江省的兩個地級市,兩地之間隔著窄窄的金塘、螺頭、佛渡等水道相望。在寧波市有鎮海區,而在舟山市則有定海區,這是今天眾所周知的事情。可是在清朝之前,如果按照今天的叫法去旅行的話,會發現想要去的定海縣並不在舟山島上,而是今天的鎮海區。因為那時,今天寧波市鎮海區名字是“定海縣”,而今天舟山市定海區明朝之前為“昌國縣”,明朝時卻沒有了具體行政區劃,只是都司衛所體系中定海衛所屬的定海中中所、中左所駐地。
今天寧波市和舟山市一帶的地圖
今天的寧波市鎮海區名字的演變共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由秦朝到隋朝,為句章縣東境今天鎮海區還沒有建寘。
第二階段是由唐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樑,經歷了鄮縣東境、望海鎮、望海縣的變化。
唐朝的明州及望海鎮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古句章縣分置為姚、鄞兩州。武德八年,鄞州改為鄮縣,治所在今天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而鎮海區一帶為鄮縣東境。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分越州置明州,“以境內四明山為名”,治所設在鄮縣。元和四年(809年),在鄮東甬江口設望海鎮。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樑開平三年(909年)5月,吳越王錢鏐巡視明州,在望海鎮築城,閏八月錢鏐發現望海鎮地處海口,又有漁鹽之利,於是上奏請置望海縣。
宋朝寶慶《四明志》中的府境圖,可見府名為慶元府
第三階段是由後樑到清初,為定海縣。後樑於開平三年置望海縣後,於同年又改縣名為定海縣,此名一直用到清初。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清朝地圖上的定海縣
第四階段是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之後,為鎮海縣。
為何清朝康熙二十六年突然要把用了近800年的名字突然改變了呢?
這和舟山島上的行政區劃變動有密切關係。
在宋朝宋神宗趙頊熙寧六年(1073年)之前,今天的舟山群島大部分屬鄞縣(今天寧波市鄞州區)管轄,熙寧六年析鄞縣東部的海中洲設定“昌國縣”,治所即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區,。宋神宗的元豐元年(1078年)把定海縣的金塘鄉劃給了昌國縣。
元朝地圖上的慶元路、定海縣與昌國州
明朝建立之後,洪武十九年(1386年)因昌國縣的“秀、岱、蘭、劍、金塘五山爭利,內相仇殺、外連倭夷,歲為邊患”,大將湯和經略海上時,就把昌國縣的鄉民遷到大陸上,於二十年六月廢除昌國縣。從那之後舟山島上在明朝就沒有了居民,僅有屬於都司衛所系統中的定海衛(治所在今天鎮海區)所屬的舟山中中千戶所、舟山中左千戶所在島上駐守。
明嘉靖年間所編的《籌海圖編》中舟山島上為中中所、中左所
清初承明制,仍然堅持“遷海”政策,但是後來發現舟山的地理位置太過重要,“治其地懸居海外,有秀、岱、蘭、劍、金塘五山環繞左右,洵四明之門戶,兩浙之藩籬也”,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舟山”為“定海山”,並賜“定海山”額,第二年設定海縣,取“山(指舟山)名為舟,則動而不靜”,所以應該“海波永定”,故名“定海”,其治所在昌國縣故址。
但是這樣一來,新設的定海縣和大陸上的定海縣就重了名,皇帝“金口禦言”所賜之名不能再改動了,只好委曲原定海縣把用了近800年的名字改為了“鎮海縣”。
鎮海區和定海區在古代的上級“主管單位”的名字“寧波”的最終確定,也和“定海”有關係
宋朝,定海縣(指今天的鎮海)與昌國縣同屬於設立於唐朝的明州,治所初在鄞縣,唐穆宗李恒的長慶元年(821年)遷治所到今天的寧波市。南宋,今天的寧波因為是宋朝第十三比特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宋寧宗趙擴的“潜邸”之地,於紹熙五年(1194年)由明州昇為了慶元府,元朝沿用了這個名字置為慶元路。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浙江全圖》中的定海縣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的吳元年(1366年)十二月改元朝慶元路為“明州府”,又用回南宋紹熙五年之前的名字。但很快,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洪武十四年(1381年),鄞縣人單仲友上奏:“明州同國號,乞改名”。明州這個名字因為有“明”字,和國號“明”相同,不妥,必須要改名。朱元璋認為:“郡有定海縣,海定則波寧,因改寧波府”。“寧波”之名就此確定了下來,經過明朝、清朝一直使用到今天。
1773年《浙江全圖》中的寧波府、鎮海縣、定海縣
從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定海”一名的强大之處,先是因為境內有定海縣,在明朝確定府名時,以“定海”之意引申出了“寧波”。隨後,在清朝因為皇帝御賜另一地為“定海縣”,用了幾百年的名字只好改成了“鎮海”。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今天的寧波、舟山一帶的高度重視。
您瞭解的情况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