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滬蔬菜全部要泡防腐劑?假的!記者直擊外省市蔬菜入滬

上海 85℃ 0
摘要:近日,有用戶通過“上海網絡闢謠”微信公眾號後臺提出,希望求證“外地蔬菜進入上海前都浸過防腐藥水,以利於長途運輸並保鮮”一說的真偽;還有不少讀者詢問,互聯網上有不少類似“量販店工作的朋友說量販店的大部分菜都用藥水浸過不易腐爛”“長途運輸蔬菜均需浸泡防腐劑保鮮”的傳言,是真的嗎?從抽檢情况看,入滬蔬菜含有防腐劑的概率非常低,現時相關批發市場農產品的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超過99%。

近日,有用戶通過“上海網絡闢謠”微信公眾號後臺提出,希望求證“外地蔬菜進入上海前都浸過防腐藥水,以利於長途運輸並保鮮”一說的真偽;還有不少讀者詢問,互聯網上有不少類似“量販店工作的朋友說量販店的大部分菜都用藥水浸過不易腐爛”“長途運輸蔬菜均需浸泡防腐劑保鮮”的傳言,是真的嗎?

讀者希望求證的部分網傳資訊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就以上問題向上海農產品供應保障主管道和主力軍光明食品集團旗下蔬菜集團求證。“這是謠言!”蔬菜集團相關負責人斬釘截鐵地表示。統計顯示,去年該集團農產品年批發交易523.6萬噸,其中蔬菜批發交易量占全市總量70%,猪肉占全市60%以上,果品占全市50%以上。從抽檢情况看,入滬蔬菜含有防腐劑的概率非常低,現時相關批發市場農產品的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超過99%。

99%的抽檢合格率如何而來?如果發現不合格產品,批發市場如何處置?眼見為實,記者實地探訪外省市農產品入滬。

先檢測後交易,不合格產品一律銷毀

蔬菜集團旗下的江橋市場和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以下簡稱“西郊市場”)是上海最大的兩個農產品批發市場,其中江橋市場日均蔬菜交易量超過6000噸,占上海市場需求60%以上,其中90%以上為外省市來滬蔬菜(以下簡稱“客菜”);西郊市場是綜合性農產品交易市場,同時進行蔬菜、猪肉、果品等農產品批發交易。現時,在上海主要商超賣場、菜場、電商平臺售賣的客菜中,除經營者從生產基地直采的部分,基本都來自這兩大批發市場。

“食品安全是農產品交易的重中之重,所以批發市場嚴格按照‘准入關、檢測關、處置關、追溯關’對入滬農產品進行全程監管。”兩大批發市場總經理顧惠良介紹。

“准入關”體現在批發市場的入口。記者在進入江橋市場和西郊市場時均被市場警衛告知,需要查驗“隨申碼”“通行碼”並測量體溫——這只是針對一般訪客的基本要求。對想入市交易的農產品經銷商,上游供應商還要提供車輛資訊、農產品產地證明、檢驗檢疫合格證等資料,通過市場內部系統提前登記,經過核驗無誤,方可入場。

經銷商入場需要“驗碼”及查驗相關資料

但入場並不等於交易。在江橋市場和西郊市場門口,進場車輛和人員在進行資訊驗證的同時,市場工作人員就會對運輸的農產品進行採樣,將樣品交給駐場檢測站進行農藥殘留等安全名額檢測。在取樣方面,兩大批發市場均按照“批批抽檢”的要求進行,僅蔬菜種類的日均抽檢量就超過4000份。

工作人員直接登上運輸車抽檢蔬菜

檢測站24小時運轉。送檢商品上只有數位編號,沒有商戶名稱,為的是防止檢測中出現舞弊,以提高檢測結果可信度。根據不同品種,工作人員將蔬菜分解,利用相關試劑能在半小時內完成對蔬菜上農殘的快速檢測,得到“該品種蔬菜是否農殘超標”的結論。

入場農產品全部“先檢測,後交易”,並採取“盲測”管道

如果不超標,採樣工作人員會通過市場內大螢幕公示檢測結果,並向供應商提供一塊“檢測合格”的綠色公示牌,允許供應商憑牌交易。

批發市場實行“亮牌(檢測合格牌)交易”

如果檢測不合格,檢測站會聯系採樣人員和供應商,進行複檢。“如果複檢合格,那麼供應商仍可入場交易;如果複檢不合格,檢測站就會進行‘定量’檢測,即通過氣相色譜儀等設備,對農產品上殘留的農藥具體種類和含量進行檢測,出具相關報告。”兩大批發市場食品安全檢測負責人徐燕琴說。之後,市場將銷毀抽檢不合格的該批次所有農產品。

在檢測站,採樣資訊、抽檢及複檢結果,乃至銷毀情况全部登記在册,可供追溯。

檢測資訊等全部登記在册

顧惠良表示,擬入市交易的供應商均與批發市場簽訂了“食品安全承諾書”。根據這份承諾書,如果供應商入場經營的農產品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市場可以將擬入場交易的同批次農產品全部銷毀,這既能提高供應商售賣不合格農產品的成本,又能防止不合格農產品流入其他市場,“入滬交易的蔬菜供應商都知道上海有這一‘不合格即銷毀’的約束,自我檢測要求比較高,所以從整體抽檢情况看,蔬菜的合格率在99%以上。可以說,市民從主管道購買到的客菜能够放心食用。”今年以來,兩大批發市場總共查出33批次不合格蔬菜,銷毀量約35噸。

不用防腐劑,用什麼保鮮?

從檢測站檢測的項目看,所有入市蔬菜均需經過農藥殘留檢測,而防腐劑等其他安全名額屬於抽檢項目。“為什麼不批批抽檢防腐劑?”對於這個問題,徐燕琴表示,“因為大部分蔬菜沒必要使用防腐劑保鮮。”

她帶領記者在兩大市場逛了逛,發現需要冷藏存儲運輸的蔬菜,用的都是冰塊。例如,玉米供應商在摞得整整齊齊的玉米中,放上了大型冰塊。即便從雲南、山東等地長途跋涉送到上海,冰塊仍未融化完畢。在果品區,冷鏈運輸的水果到達市場後,經檢測合格,立刻送入5℃冷庫存儲。

大部分經銷商都採取冰塊降溫

供應商表示,現有的運輸管道和存儲管道能够滿足農產品保鮮運輸需求,無需添加防腐劑。現時,路途較遠的外省市蔬菜通常在生產基地就提前做了預冷處理:有的在包裝箱裏放置冰瓶,用泡沫箱密封處理;有的採用隔層加冰等管道,以達到保鮮效果。

批發市場雖然不對農產品的防腐劑進行批批抽檢,但也有抽檢重點。例如,曾有媒體報導部分經銷商用保鮮劑處理茭白、藕、生薑、冬笋、竹笋等農產品,兩大市場就加大了針對這些品種的防腐劑或保鮮劑抽查頻率。前幾年,市場確實從部分批次冬笋中發現使用了保鮮劑,立刻按照市場規定對所有產品進行了銷毀並加大對同類產品的抽查力度。市場還派出代表前往相關產地進行溯源,與當地政府共同推廣綠色和無公害的管道加强田間管理和收儲運輸。從這兩年的抽檢情况看,相關產品的專項名額抽檢合格率一直保持在高位。

與此同時,蔬菜集團相關負責人也提醒,市民無需“談防腐劑就色變”,因為根據國家標準GB2760-2014《食品添加劑使用標准》,新鮮蔬菜(初級農產品)可使用食品添加劑“ε-聚賴氨酸鹽酸鹽”作為防腐劑,最大添加量不得超過0.30g/kg。“拋開劑量談毒性”並不科學,如果相關農產品表面含有國家標準規定含量以下的ε-聚賴氨酸鹽酸鹽,仍舊可以安全食用。

如何清洗蔬菜水果更科學?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自然會關心:即使農產品上的農殘或防腐劑含量沒有超標,那如果食用了,是否有風險?

對於這個問題,每天與各種試劑與檢測打交道的徐燕琴很有心得:初級農產品需要經過清洗才能食用。清洗時可以使用最常見的淘米水或將食用小蘇打溶于水,將蔬果浸泡在淘米水或小蘇打水中20分鐘,即可去除蔬果表面的農藥殘留。然後再用流動的清水清潔蔬果。

蔬菜集團也表示,市民通過正規管道購買的農產品安全有保障。現時,該集團全年抽檢樣本數已達到227.59萬個,並建立了食品安全資訊追溯體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