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從番禺到越秀、荔灣等市區,不到15公里的路程,需經過兩個渡口,要花三四個小時。在霍英東、何賢等愛國華僑的捐助下,洛溪大橋於1988年建成通車,番禺第一次和外界連通了坦途。被稱為“鍋底地”的番禺也從此開始了騰飛之路。
2021年12月6日23時,經過3年多的緊張施工,洛溪大橋新舊橋雙向10車道終於可以全線投入使用。這座曾經的“亞洲第一橋”即將迎來新生!
洛溪大橋開通後,番禺第一次和外界連通了坦途。
1.籌建
霍英東、何賢捐款籌款
番禺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因為縱橫交錯的河湧與江海相通,在自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時期,番禺一直有著農業大縣的地位,誕生了最早的魚米之鄉和人類居所,也創造了廣州多個農業“第一”。
然而因為江水阻隔,在洛溪大橋建成之前,番禺被稱為珠江一顆與世隔絕的“明珠”。珠江的21條幹流和支流,將番禺南部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切割成100多個島嶼。番禺人民世世代代生活於“鍋底”般的水鄉澤國之中。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番禺僅市橋至新造和石碁兩條20公里長的簡易泥土公路。雨季濕滑泥濘,晴天塵土飛揚,本地人稱番禺為“袋篤”(交通死角),有人稱番禺為“鍋底地”。
剛建成的洛溪大橋鳥瞰,橋底還是大片農田。
如今人們已經很難想像僅僅30多年前,從較為中心的城區到番禺,不到15公里的路程,卻需經過兩個渡口,要花三四個小時。
在番禺出世、到香港發展的愛國華僑霍英東先生,當年攜兒孫回鄉看望親朋時,從廣州驅車來到南石頭渡口,看到的是等候過渡的長長車龍;好不容易渡過這個渡口,車行才數分鐘,又被江河擋住。足足花了半天時間,才走完10多公里路程。時間就是金錢啊!家鄉的交通這樣不便,怎能吸引旅外鄉親回來探親、參觀、旅遊、辦實業呢?圓家鄉人民橋樑夢的想法自此在霍英東腦海中醞釀。
30多年前,從較為中心的城區到番禺,不到15公里的路程,卻需經過兩個渡口,要花三四個小時。
霍英東先生屢次親口講述“吃豆腐花”的故事。據霍英東先生說,當年在洛溪島上渡口前,常有鄉民擺賣豆腐花,他和何賢先生有一次在吃豆腐花等待渡船過江時,眼見排隊長龍、渡口擁擠,兩位老人家感慨萬分,深感天塹阻隔,家鄉經濟難以發展,於是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捐款籌款,為家鄉捐建一座洛溪大橋。
當時的番禺縣委、縣政府欣聞鄉親善舉,高度重視,成立了專門機构籌建大橋。縣僑辦、財政等部門負責做好接受捐贈工作。縣委書記、縣長親自問計橋樑專家,跑北京、赴省城,不遺餘力爭取政策、立項、設計規劃,交通、建設與路橋部門也通力合作,終於在1984年10月14日實現大橋奠基。
2.通車
番禺第一次和外界連通了坦途
經過幾年緊張的建設施工,洛溪大橋終於建成,當時的番禺縣委、縣政府於1988年8月28日上午8時舉辦了通車儀式。許多“老番禺”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情景。那一天上午,番禺縣遠近各村趕來好多鄉親,在橋頭的稻田裏圍了裡外幾十層。有的人還全家出動,扶老攜幼,從番禺坐車到其他市區,又立即坐車回家,然後奔相走告:從較為中心的城區到番禺只要一個小時就“搞定”!
1984年10月14日,洛溪大橋奠基典禮當日,霍英東先生接受媒體採訪。吳禮彭攝
有了它,番禺第一次和外界連通了坦途,廣州較為中心的城區與番禺甚至延伸至中山、珠海的交通動脈自此成功接通,珠江兩岸從此變通途。誰也想不到,20世紀80年代之初,番禺人民仍在延續著祖輩世代蝸居的“鍋底”水鄉澤國生活。而大橋開通後,到了20世紀90年代,番禺的優越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房地產商,珠江後航道的南岸出現了規模巨大的樓群,越來越多的廣州人也樂意把自己的家安在番禺。
大橋開通後,番禺的優越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房地產商。
在洛溪大橋建成之後,廣州及珠三角地區陸續建成了多座跨江大橋,它們縱橫南北,在嶺南水鄉連接出了珠三角的都市群落,曾經被珠江水分割的珠三角地區,自此變成緊致綿密的經濟板塊。
“一橋變千橋”和大批水陸交通的建設,使番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環境優勢逐步顯現:原來交通不便的“鍋底地”逐步成為三角洲的交通樞紐,江河阻隔的地貌得到改造;能源和通信建設得以同步發展,外商投資開工廠日益增多,工商各業和對外貿易繁榮興旺;土地新增了附加值,帶來新的財富;蓬勃發展的房地產業,改變了城鄉面貌,加快了現代化的行程。
3.威水史
曾為“亞洲第一橋”
1988年8月28日,全長1916米的洛溪大橋建成通車,在設計和施工方面均代表了我國當時最高的建橋水准,曾被中外專家稱為“亞洲第一橋”,屬於當年廣東建成通車的四座特大公路橋樑之一。
而這座大橋之所以聞名遐邇,不僅僅因為它的設計和施工水准,更因為它是全國首座採用“以路養路”模式修建的橋樑,同時也是國內最早取消收費、還橋於民的收費大橋。
洛溪大橋曾被中外專家稱為“亞洲第一橋”。
20世紀80年代初,國門剛剛打開,市場開放後,交通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然而,在改革開放初期,修路建橋並非易事。當時把國家和省下撥的所有路橋建設經費凑在一起都非常少,根本無法投入橋樑建設。在國務院準予“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政策剛剛出臺不久,當時的番禺縣政府就率先將一個“貸款建橋”的方案報送廣東省政府並獲批准。
洛溪大橋開創的修建橋模式為當時路橋建設的最大困境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以路養路”模式很快為廣東甚至全國各地紛紛效仿,也由此帶動了廣東省路橋建設的全面發展。在此後10年間,番禺建成大小橋樑160座,廣東全省同期建橋1000多座,成為中國建橋史上的奇迹。
在隨後的30多年間,“洛溪大橋”已然成為連接廣州老、新區域一個符號式的建築,也是廣州“南拓”戰畧中的交通要道,這座橋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天塹變通途”的交通便利,更是大橋南北經濟、文化、生活乃至生活方式的多元變化。
遇到交通不暢的時候,一起步行過橋也是一種浪漫。
洛溪大橋註定是不平凡的。可以說,洛溪大橋在每一個時期都成為百姓、輿論關注的焦點。2005年7月1日淩晨,洛溪大橋上,紅白相間的收費欄杆緩緩升起,聚集在橋上的車輛從收費站疾馳而過,伴隨著車主們的歡呼聲,洛溪大橋結束了17年的收費歷程,成為國內第一座取消收費的公路橋。
從開通至今,洛溪大橋已經服務30多年,成了連接廣州老、新區域的符號和象徵。
2018年5月,洛溪大橋拓寬工程開始施工。歷時2年7個月,洛溪大橋新橋在2月8日完成與舊橋的交通轉換。洛溪大橋拓寬工程是在舊橋基礎上,於東西兩側各新建一座3車道斜拉橋,在拓寬車道的同時提高設計時速,以大幅度提升通行能力。
經過41個月的緊張施工,洛溪大橋拓寬工程順利通過完工前的相關驗收,將於12月6日23時正式通車,新舊橋雙向10車道全線投入使用,行車過橋僅需兩分鐘。
洛溪大橋新舊橋雙向10車道將全線投入使用,行車過橋僅需兩分鐘。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劉懷宇
【圖片來源】資料圖
【作者】劉懷宇
【來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