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身材焦慮,養活了多少蛋白棒商家?

養生健康 61℃ 0
摘要:新消費飲食潮流席捲之下,主打“低糖低脂”、“配比健康”等等功能的健身口糧們,尤其是有便攜優勢的各種品類蛋白製品,都成了都市健身人群的“新歡”。但在身材焦慮誘導下的“輕食沉迷”、“代餐內卷”,甚至某天沒有食用輕食帶來的自責感,已經成為了許多年輕人的新壓力來源。

這届年輕人,想要吃點東西可太累了。

這群新興身材管理人士面臨的主要困境,來自於對“健康”概念衡量標準的變化——這種食品含糖量多少,加的是蔗糖還是代糖,總體卡路里多少,加入的是動物脂肪還是植物脂肪。

因為普遍性的健康焦慮,使得現在一線都市白領人均營養師:從前那些“赤蘚糖醇”、“反式脂肪酸”等等只被營養師等專業人士瞭解的概念,現在竟然變成了常識,被一些“都市覓食者”們日常掛在嘴邊。

新消費飲食潮流席捲之下,主打“低糖低脂”、“配比健康”等等功能的健身口糧們,尤其是有便攜優勢的各種品類蛋白製品,都成了都市健身人群的“新歡”。比如蛋白棒,還玩出來“乳清蛋白選取”、“解酒蛋白棒”等等噱頭。

“輕食代餐”成為風口,並非什麼新鮮事。根據天猫資料顯示,我國代餐消費人數近三年來增長了78%。但在身材焦慮誘導下的“輕食沉迷”、“代餐內卷”,甚至某天沒有食用輕食帶來的自責感,已經成為了許多年輕人的新壓力來源。

據歐睿國際資料顯示,預計2022年中國輕食市場規模會達到1300億元。當健身口糧成為年輕人的主食,輕食代餐賽道還能如預期般越跑越寬嗎?

1、食物?不,是生命所需營養素

90後白領李萌拉開工位下方的抽屜,裡面整整齊齊排布著一列蛋白棒,巧克力口味、咖啡口味、堅果口味、草莓口味……花俏的蛋白棒足可以供她換著口味吃。蛋白棒的後面一排,是獨立小包裝的雞肉腸和單片雞胸肉。這些東西統統加在一起,就是李萌每天賴以生存的“健身口糧”。

“三分練七分吃。”李萌說,這是沉迷健身的年輕人都知道的理論。“不管昨天練了多久,第二天只要高糖+碳水+高油的組合一吃進肚子,一切全白費。”

在健身博主“Elise是自律小姐”的一段視頻裏,則更加清楚地說明了“健身人眼裡的食物”都是什麼樣的:

眼睛掃描到貨架上擺放的玉米,腦子裏換算出來的是“優質粗糧慢碳”;看到拉麵掛麵,閃現出的是“快碳”;一隻只西藍花上似乎閃爍著“蔬菜纖維素”的標籤;哦,金針菇麼,纖維素而已;柳丁直接換算成維他命,蝦仁海鮮換算成蛋白質。

仿佛對於這些健身减脂的年輕人來說,所有的食物都能脫離其原本的食物外形,重新賦予他們做各類人體所需營養素的意義。甚至下方有評論自嘲地說,“聽起來好像未來人,喝點營養液就行了的樣子。”

也正是這些“營養液補充式”的現代生活飲食習慣,培養起了一個巨大的健身口糧市場。除了蛋白棒和雞胸肉,帶有“低脂减脂、健康食品”標籤的食物,在一線都市打工人群中風靡:

公司冰柜裏經常能看到低脂的健身牛肉片,早餐常常是燃脂咖啡配全麥麵包,午飯時間總有同事會掏出需要加熱的即食蕎麥面,就連下午茶時間,他們也用代餐奶昔代替了原本屬於奶茶的市場。

在健身口糧越來越流行的當下,以“自律”為名的健身焦慮也越來越多地影響了年輕人。

2、“營養素生意”,好做嗎?

最初追求健康食品的消費者和商家,把健身輕食簡單的等同於沙律。根據美團關於輕食外賣的研報資料顯示,超過68%的商戶依然把輕食目光放在沙律上。

然而,一方面受中式飲食習慣影響,另一方面由於飲食理論要求合理補充蛋白質,沙拉凉食並不適合“中國胃”長期食用。於是一部分健身青年更願意選擇購買更便攜,或是能加熱的蛋白質補充食品。

“剛開始健身那會兒,我曾經在寢室買了個插電小鍋,一口氣煮了10個雞蛋,只吃蛋白。”但對於住學校宿舍的大學生張岩來說,連煮雞蛋都太麻煩了,於是他開始各種管道尋找適合自己的“健身餐”。

最開始,他是通過手機裏常用的各類身材保持輔助軟件,比如跑步健身軟件“咕咚”、“KEEP”、食物熱量計算軟件“薄荷”,接觸到了各色健身補充餐食。

打開某健身軟件的商城介面,健康食品被分為了阻脂抗糖、維礦補充、控卡小食等功能。其中一袋12根裝的低脂雞胸肉腸標價32元,而一盒乳清蛋白威化棒標價39元。雖然單袋健身口糧並不貴,但其中一款7天14餐的“七日輕盈暢體計畫”標價149元,讓只能實現“精緻窮”的張岩望而卻步。

最終他把目標確定在某品牌的袋裝雞胸肉上。該品牌的雞胸肉一袋標注熱量為200大卡,日常在各大城市的便利商店都能買到。

其實在今年4月,該雞胸肉產品的品牌方就宣佈,他們累計銷量已賣出了1億包。光是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就已經達到2.38億元,比去年全年的銷售額都要高,光是抖音網點的銷售量每月都能破千萬。

另外一家做蛋白棒生意的品牌ffit8,也曾宣稱在其推向市場的第一年裏,總銷售業績達到了1.17億。這意味著這家2019年才創立,2020年才正式推向市場的品牌,數據已經能够得上雀巢等頂級品牌食品的級別。

這個品牌的蛋白棒和“士力架”等能量棒相比,减掉了大量巧克力、白砂糖、果葡糖漿等高碳水帶來的高熱量,並把這部分換成了剔除乳糖之後的乳清蛋白。它說自己是一家“蛋白質公司”,做的就是蛋白質的生意,並且要致力於用蛋白質做一切食品。

這種“蛋白質届的拼命內卷”背後,也可看出在健身潮流下的食品消費賽道,潜藏著的巨大未來預期利潤——如果同歐美的健身代餐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了90%,而我國代餐市場滲透率僅為40%(天猫數據)。

市面上打著“低卡、有效營養補充”旂號吸引著年輕人的低卡代餐,越來越五花八門了。與此同時伴隨而生的,是瘋狂的行銷手段和愈發嚴重的代餐產品同質化。

比如ffit8雖然在純蛋白棒賽道跑得很快,但其並沒有形成獨特專有的核心競爭力。市場上同質化替代品其實很多,比如Quest Nutrition、Muscle Pharm、湯臣倍健的“健樂多”等等。另外,雖然它文宣“8秒一頓飯”,這種“虛幻的飽腹感”還是讓不少蛋白棒食用者們饑餓的神經,隨時都在蠢蠢欲動。

3、追求完美,還是太過焦慮?

“健身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身材焦慮,健身內卷說到底是想讓自己活得健康一點。”擠出每天早上時間來練瑜伽的潘順說,她認為“健身餐很貴,自己做又懶又沒有時間”,所以才會選擇買方便快捷的健身輕食。

但同是健身人士的陳森卻不這麼覺得,“練和吃一定是相輔相成的,但蛋白棒是智商稅,蛋白棒裏有很多添加,不如喝蛋白粉。”

蛋白棒、蛋白奶昔、蛋白粉……未來的年輕人,似乎要以此類的精緻蛋白製品為食。

他們對蛋白質製品的追求,讓人想起了《流浪地球》裏,未來時代地下城居民每日賴以生存的送禮佳品蚯蚓幹——美味說不上,但是絕對高蛋白,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

但五花八門的“代餐”,真的能替代日復一日的日常傳統餐飲嗎?

霞光社採訪了做低卡營養健康食品的新銳品牌林小生。這個品牌在2019年創立,推出的相關商品有蕎麥面、全麥雜糧薄餅,零食領域也有0卡果凍,廚房調料推出的也都是“0卡油醋汁”、“0脂牛肉醬”等等。他們的代餐思路是,並非全部用低卡取代傳統飲食,而是通過零食、醬料等滲透進年輕人的低卡生活。

他們最新推出的食品是一款全麥雜糧薄餅:“它很薄脆,也沒有過多添加劑,是一種純穀物的食品。”把這種薄餅當做下午茶零食的陳森說,他覺得健身期間吃這種零食心理壓力會很小。

一些產品所宣稱的“0糖0脂”,依據是國家規定每100g產品脂肪含量小於0.5g,就可以標注為“0脂肪”。而“0糖”產品實際上是無蔗糖,用的是木糖醇。同樣,蛋白棒類補充食品雖然在行銷中會強調蛋白質、膳食纖維等營養元素,但這遠不能覆蓋正常食物中提供的多樣營養,微量元素等其他營養的均衡攝入也同樣重要。

健身輕食代餐本身可能並不是“智商稅”,這類更自然、少添加的零食類產品比起重油重鹽來講,當然相對是更健康的。但如果把本應該當做零食和補充劑的“健身口糧”當主食來吃,甚至在食用大量澱粉製品或是未經脫脂處理奶類、肉類時,產生心理壓力和負罪感,就大可不必。

如果不小心陷入了健身口糧內卷,或許真的會被徵收不少的“焦慮稅”。

(作者|郭照川,編輯|貝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