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少為人知的寧夏人文,講述你不熟悉的寧夏歷史,我是阿威!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寧夏風情!
《大銀川傳奇》
小城故事多,但聽我唱和。
唏噓歎往昔,千秋已蹉跎。
銀川永寧縣,歷來被人們稱作是銀川的南大門!在現在永寧縣城和望遠鎮交界處的漢延渠邊上,以前有一座送官亭,以前銀川城的官員或者人們送別時候,都是送到這裡止步,過渠就算是完全出寧夏鎮城了。【在上篇文章《寧夏人文之明朝那點事46,官橋柳色,永寧大觀橋逝去的風景和往事》中有官橋的介紹】
但是在明朝的時候,永寧縣城並不是叫現在的名字,而是叫楊和堡。楊和是一個人的名字,人名作地名用,這個在明朝時候的寧夏來說,那是相當普遍了。
楊和,是明朝凉州衛世襲指揮,成化八年世襲凉州衛指揮使,後調任寧夏參將,戍邊寧夏,駐紮在如今的永寧縣城所在地,在這裡修築城堡成為寧鎮內的一個堡。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楊和堡!
說到楊和就要說說明朝凉州的楊氏楊家軍。
凉州楊氏在有明一代,可謂是顯赫至極。明朝時期,作為“九邊重鎮”之一的甘肅鎮下屬的凉州衛,處於與蒙元殘餘勢力——北元(後分解為韃靼和瓦敕)作戰的前線,重要性凸顯,大量軍士戍邊這裡,軍戶的世襲制度,使得其中的大量楊姓軍戶也是世代從軍,在一場場對抗遊牧民族侵擾戰爭的金戈鐵馬廝殺中,楊家子弟浴血奮戰,以赤膽忠心誓死保家衛國,立下了赫赫功勳,遂逐漸形成了一支軍威赫赫的“凉州楊家將”。
甘肅鎮和寧夏鎮唇齒相依,同屬三邊,雙方相互換防和調兵遣將那是常有的事。所以,戍邊寧夏的楊氏軍士也是眾多。
這裡列舉幾個在史書和志書上有名的楊氏,如:
楊賢,寧夏前衛所鎮撫,後升任都督僉事,更是以軍功昇副總兵鎮守山西;
楊淮,寧夏前衛指揮同知,以軍功昇都指揮僉事;
楊時,寧夏左屯衛指揮同知,昇都指揮守備環縣;
楊忠,楊英【這兩個楊氏更是聞名,後面有專門文章介紹,這裡賣個關子,因為他們不是這篇要描寫的重點】
甚至還有一個重名的楊和,比本文寫的這個楊和晚了幾十年,他鎮守的是中衛。
……
所有列舉的這些楊氏,雖然是世襲軍職,但是,他們基本都是靠自身軍功往上爬的,沒有靠祖上庇佑,他們的官職都是在和韃靼的戰鬥中一刀一槍拼命得來的。每個人都是在刀光劍影中,血肉橫飛的戰場上經歷九死一生。細細說起來,他們一點不亞於宋代時候的“楊家軍”。
而這個本文重點提到的這個寧夏參將楊和,則是比這些赫赫戰功的楊氏更幸運!為什麼,因為他的名字流傳下來了,並廣為寧夏人所熟知。如今的永寧縣城就是在楊和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雖然楊和堡在永寧都市的發展中,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中,但是,現在永寧縣城有一條主街道,就叫楊和街。在南門市場,還能看到一條渠,那是以前楊和堡的護城河。
楊和奉命調任寧夏戍邊的時候,正是成化年間,趕上塞外草原天灾頻發,韃靼頻繁越過邊牆和賀蘭山侵襲寧夏鎮擄掠。造成寧夏鎮軍備相當緊張,於是在如今的永寧縣城位置,築堡聯備守禦。
永寧縣城的位置在當時相當重要,北往寧夏鎮(銀川),南達重要的黃河渡口-仁存渡,葉昇堡(現在的葉盛),西聯玉泉營,平羌堡(現在的平吉堡)。說白了,這裡就相當於一個中轉站,堡中有大倉場,各類物資通過這裡往周邊調度。
這個楊和也是不負眾望,把楊和堡打理得井井有條,並且協助鹽池和靈州守軍打了兩次大捷。沒有他的糧草供應支持及時,恐怕就沒有這些大捷了。
陸續來到寧夏戍邊的“楊家軍”也慢慢融入寧夏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到了如今,楊姓也成了寧夏境內的一大姓氏。只是,這些楊氏對於先祖的來歷和光輝的歷史,恐怕都不知道了吧?
隨便說一下,楊和建堡的時候,納家戶還沒有出現呢!
時間湮沒了一切,都讓它隨風而去吧!
更多銀川明朝那點事,請關注威記!
下集更精彩,敬請關注明朝銀川那些事之51!
這裡是銀川!發現銀川之美,感受銀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銀川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