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加速離京!集體清退房地產,國資下場盤活,住房回歸民生内容

北京 86℃ 0
摘要:央企,正在逐批離開北京。第一財經11月30日報導,央企總部搬離北京的步伐不斷提速。中國電子集團董事長芮曉武日前透露,今年12月,中國電子將完成集團總部遷至廣東深圳,深度融入大灣區的建設發展。中國船舶集團總部將於12月搬遷至上海,今年9月新組建的中國電力裝備集團已在上海掛牌。除了離京,央企還有一個動向:集體清退房地產。加速“離京”,是為了綜合資源,服務產業轉型。

央企,正在逐批離開北京。

第一財經11月30日報導,央企總部搬離北京的步伐不斷提速。

中國電子集團董事長芮曉武日前透露,今年12月,中國電子將完成集團總部遷至廣東深圳,深度融入大灣區的建設發展。

中國船舶集團總部將於12月搬遷至上海,今年9月新組建的中國電力裝備集團已在上海掛牌。

中國三峽集團搬往武漢,中國衛星網路集團、中化控股集團、中國華能集團都宣佈落地雄安。

很明顯,央企撤離北京有兩個路徑:

1,去更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集聚區域,比如中國電子去深圳,深圳本身就是資訊產業重鎮,會起到強強聯手的效果,比如三峽集團去武漢,更靠近長江經濟帶。

2,去雄安新區,現時雄安已經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時大規模開發建設推進的重要階段,接下來會有更多央企遷入,尤其是部位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

現時全國經營性央企一共有96家,其中上海5家、東北5家、廣東4家、河北雄安2家、成都1家、港澳4家,其餘均在北京。

央企紮堆在北京,是因為不少企業都是改制演變而來的,加上國人心理上的執念,其實並不利於市場化發展,還加劇了超大型都市的運行負擔和成本。

除了離京,央企還有一個動向:集體清退房地產。

資料顯示,自2021年9月3日至11月11日,大家人壽通過集合競價、大宗交易等管道,多次减持金地集團股份,其持股比例下降至15.43%。

注意,大家人壽屬於大家保險集團旗下的子公司,而大家集團的大股東是中國保險,另外兩個股東是上汽和中石油。

無獨有偶,副部級央企中國人壽也在對萬科减持,公開資料顯示中國人壽已對萬科A連續减持5個季度,持股比例從2.16%降至0.73%。

除了大家人壽、中國人壽以外,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報導,今年前三季度,中國人壽减持萬科A、招商蛇口;泰康人壽减持保利發展、陽光城;和諧健康减持金融街;君康人壽减持首開股份。

這一波操作,是央企執行“退房令”的表現。

早在2010年,高層曾要求除16家主業為房地產央企外,其餘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清退房地產業務,在完成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專案後退出房地產業務。

從2019下半年以來,中國重汽、山東黃金、兗礦集團、山東高速等掛牌轉讓房地產子公司股權動作明顯增多,也印證了大型企業退出房地產的决心。

比如,國家電網表示“堅守電網主責主業,下决心退出傳統製造業和房地產業務”。

與此同時,中國航空集團表示:清理低效房產、退出房地產業務,强化土地應用管理,全面梳理現有土地,有序推進無需求土地收儲、土地置換、土地開發。

也就是說,“國家隊”從樓市中撤離,是在執行早已製定下的“路線圖”。

加速撤離北京,是為了釋放產業集聚的潜力。

嚴格執行退房令,是為了進一步把資金和研發力量投向關係國家發展的關鍵高新技術領域,著力解决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補齊短板、鍛造長板,更好地解决那些“卡脖子”問題。

這就是央企的擔當。

一邊是央企動作頻頻,另一邊,伴隨著土地市場遇冷,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國資開始下場了。

根據海通證券統計,第二輪土拍雖然推出的土地面積較首輪土拍新增了18.7%,但成交量、成交價分別下跌34.9%和43%,相伴隨的是溢價率的下跌和流拍率的上升。

第三輪土拍,就是國企托底的時刻。

截至目前,無錫、深圳、南京、蘇州已經完成三輪土拍,以蘇州為例,第三輪土拍中參拍的品牌房企中除中建之外,參拍的大都是蘇州本地國企投資平臺,比重接近八成,較二輪有明顯提升。

還有深圳,拿地企業多為地方國資平臺,深圳捷運斬獲5宗地成為大贏家。第三輪土拍有23家房企參與,8家企業分獲11宗宅地,除了星河、鴻榮源是民企外,其他全部是國企。央企國企占比近八成,其中深鐵集團以共179億元斬獲5宗地塊,深業獲取了3宗地塊。

為什麼國資選擇這個時候頻頻下場?

答案很簡單:民企沒錢拿地了,為了維持土地市場穩定,國企要體現社會責任。

克而瑞數據,10月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資總量為367.35億元,環比下降54.5%,同比下降71.3%,融資量創出新低。

10月份,房地產投向信託成立規模僅為87億元,創下年內新低,環比大幅下降49.71%,同比下降68.36%。

融資沒了,房企只能降價促銷,但今年各地發佈了限跌令,不讓房價降太快,就算房子賣出去,回款也放在預售資金帳戶裏,地方上怕爛尾樓蔓延,這筆錢只能用於施工,不少民企開發商連還債的錢都沒有,更別提拿地了。

但是,對地方財政來說,土地市場又不能承受大面積流拍,現在賣地收入已經占到了政府性基金收入的9成,各地的三保支出、基建、基層開支都要依賴土地出讓金收入。

這個時候,國企就起到了托底的作用,維持各都市土地財政的平穩運行。

更進一步講,越是極端的市場環境,國企越能優先享受到金融機構的低成本資金,給土地市場輸血、建人才房租賃房保障房、接盤退出民企的資產,蛻變成金融體系、房地產市場的中流砥柱。

這樣一來,住房回歸民生内容的步伐會加快。

房地產的本質,是國民住有所居,而履行社會責任,對國有企業來說,又是與生俱來的内容。

蓋房子,本來就應該像蔬菜、糧食、禽肉、煤炭、水電暖氣價格一樣,由應該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來主導。

注意,央企執行退房令、國資托底土地市場,這兩個事並不衝突。

退房,是為了聚焦主業,主攻科技與製造。

下場參與土拍,是為了盤活房地產市場,維持地方財政體系穩定。

加速“離京”,是為了綜合資源,服務產業轉型。

退房、土拍、離京,這一系列動作,有兩個字就可以概括:擔當。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