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武漢軍區被裁撤後,武漢成總後重要基地,仍發揮戰畧餘熱
1985年6月,中央軍委將十一大軍區調整為七大軍區,武漢軍區、福州軍區、昆明軍區、烏魯木齊軍區被裁撤。由此,存在30多年的武漢軍區成為了歷史。
10月,總後勤部在武漢以武漢軍區後勤部為基礎,成立了總後基地指揮部(後更名為武漢後方基地),是正軍級機构架子。雖說總後基地指揮部是正軍級,可第一任司令員張書坤卻是正軍職中將高配。由此可見,總後武漢後方基地的重要性。
大家想要搞明白武漢為何能够成為總後基地指揮部所在地,就先要搞明白一個問題:什麼是戰略?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從全域考慮謀劃實現全域目標的規劃,所考慮的絕非戰術層面的問題。
武漢對我國國防戰畧意味著什麼?搞明白了這個問題,也就搞明白了武漢為何能够成為總後重要基地的深層次原因。筆者試著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水陸空交通樞紐
早在建國初期的大行政區時代,武漢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地位就非常明顯。這也就是武漢軍區設立的初衷,交通位置太好了。關於武漢的交通優勢,用“九省通衢”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可以抵達全國任何一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以航運為例,武漢是我國內河的重要港口,也是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更是交通部定點的水鐵聯運主樞紐港。“水鐵聯運”要圈起來,這是一個重點,可想而知背後的分量。
二、軍工底蘊深厚
武漢的軍工發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甚至於抗美援朝時期還在使用漢陽造。建國後,武漢彙集了中船重工6個研究所、武漢造船廠、海軍工程大學等軍工組織。
至於牽涉到什麼業務,筆者不做過多贅述。畢竟,這些都是國家機密。大家只需要知道,武漢是我國重要的軍工聚集地。
三、中部第一大都市
武漢的經濟實力不必多說,早在計劃經濟時代就是數一數二的。改革開放後,武漢更是迅猛發展。武漢經濟上的優勢以及特殊地位,成為了我國的計畫單列市(副省級都市)之一。
經濟發達意味著能够承受起後勤軍需壓力,選擇武漢作為總後基地指揮部所在地自然也是情理之中。軍改後,武漢又成為了聯勤保障部隊司令部所在地,與其經濟優勢密不可分。
通過上述三點,大家就能明白,總後勤部重視武漢的原因:武漢在我軍後勤保障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實際上,在武漢軍區時代,本身就是一個戰畧預備役角色,隨時支援其他軍區。
但是這一戰畧定位與濟南軍區略顯重疊,而濟南軍區又能做到海陸兼防,也就導致了武漢軍區被裁撤。結果,武漢軍區所轄河南、湖北兩省及武裝力量,分別劃入了濟南軍區、廣州軍區。
儘管武漢軍區被裁撤,可武漢作為總後重要基地,發揮了戰畧餘熱,為我軍後續建立聯勤保障部隊打下了基礎。實際上,其他軍區三個被裁撤的軍區也一樣,併入兄弟軍區後發揮戰畧餘熱。
以烏魯木齊軍區為例,併入蘭州軍區後,不僅為蘭州軍區提供了戰畧縱深,而且也加强了蘭州軍區的國防力量,可謂是強強聯合,實現了“1+1>2”的效果,武漢軍區的歷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