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呼和浩特的都市名,改回“三娘子城”,會是一種什麼情形?

内蒙古 93℃ 0
摘要:一座城市,不能因為新增所謂的民族特色,輕易改掉自己的名字……答案一定是,歷史被復活了,它一定會微笑起來的。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明末戰亂中,呼和浩特城被燒毀,之後得到重建。人們為紀念三娘子,選擇了將呼和浩特城再次稱為三娘子城,而漸漸淡遠了歸化城和青城。清初,三娘子城被焚毀。本文配圖為呼和浩特老照片,感謝原作者!

一座城市,不能因為新增所謂的民族特色,輕易改掉自己的名字……如果讓呼和浩特的都市名再叫回“三娘子城”,會是一種什麼情形?答案一定是,歷史被復活了,它一定會微笑起來的。

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文明起源於大窑文化,大窑文化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北保合少鄉大窑村,距市區33千米,在1973年發現並發掘。該遺址包括了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五個文化期。有文字史以來,呼和浩特在史書裏熠熠生輝,既是胡服騎射的發祥地、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更是鮮卑拓跋的龍興地、旅蒙商家互市之地,還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交匯、碰撞、融合的前沿之地。

然而,作為一座真正的都市,呼和浩特的歷史並不長。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上還沒有一座像樣的城池,呼和浩特城是由一比特蒙古族女子築建的。這位蒙古族女子叫三娘子,本姓奇喇古特,名鐘金(Junggin),是明朝中後期漠南蒙古軍政人物,為衛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落首領哲恒阿哈之女,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王妃。在俺答汗之後,三娘子先後嫁給俺答汗長子黃台吉、黃台吉長子扯力克、扯力克長孫蔔失兔,連嫁四任土默特部首領,掌握軍政和兵權,受人畏服。

據《明史》記載,隆慶六年(1572年),俺答和三娘子開始在板昇修建一座名叫庫庫和屯的城池,進入施工階段後,三娘子是主要的主持者。萬曆三年(1576年),城池建成,明朝政府賜名為歸化城。而當地的人們也叫歸化城為三娘子城。萬曆九年(1581年),俺答和三娘子再次擴建歸化城,又修築了一座規模宏偉的外城。據《阿拉坦汗(俺答汗)傳》記載,這座城池是模仿元大都的樣式修建的,有8座樓和琉璃金鑾殿。而當時歸化城的城牆全部用青磚砌成,遠遠望去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

這就是說在最初的歷史上,呼和浩特城有三個名字:歸化城、三娘子城、青城。明末戰亂中,呼和浩特城被燒毀,之後得到重建。人們為紀念三娘子,選擇了將呼和浩特城再次稱為三娘子城,而漸漸淡遠了歸化城和青城。也就是說,相比之下,人們更喜歡用一個人的名字來稱呼一座城,以如此管道來紀念一個人,最主要的情感因素在於,三娘子穩定了漠南蒙古局勢,特別是盡力維持蒙漢和睦相處,為蒙漢兩族的民族團結和內蒙古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就是說,三娘子為當時蒙漢兩族創造了繁榮共生的政治氛圍與社會環境,所以,人們記住了她,而她也實際上成了促進兩族人民的共融和發展的一個標誌性人物。

雖然,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上還沒有一座像樣的城池,但沒有像樣的城池不等於沒有城池,趙武靈王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就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至漢代,漢武帝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的塔利村就留有當時的一座城遺址(軍市)。到了唐朝,因為這一帶物產豐富,人民生活富裕,被叫做豐州,遼金元也一直沿用了這一名稱,直到依託豐州俺答汗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這就是說,在這之前,呼和浩特一帶一直是中原民族與邊疆少數民族共生共榮的一方地域,前沿之地。人們把呼和浩特城稱為三娘子城,除了她本身主持修城之外,因為她穩固和延續了這一區域民族共榮的事實,並且有所開拓,進而成了人們念念不忘的人物。與其說人們這樣做是為了紀念一個人,還不如說是銘記一段歷史,一段被她延續並得到開拓和發展的歷史。

清初,三娘子城被焚毀。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為減輕北京城的防衛壓力,清廷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後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這就讓呼和浩特有了另外一個名字——綏遠,但當時的綏遠絕大多數時候屬於山西管轄,直到1928年建立綏遠省,以呼和浩特為覈心的河套區域才正式脫離山西管轄。這就是說,呼和浩特作為塞外草原上的一座城市,曾被山西管轄過200多年,是一座邊塞的晋商之城,也曾經是山西人民走西口討生活的目的地之一。這中間的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是可想而知的,後來又被稱為歸綏市,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4年才將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成為了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

有資料說,“呼和浩特”蒙古語音譯意為“青色的城”,這就又讓歷史回到了當年那個建城的蒙古族女子身上,但此刻已經沒有她的名字三娘子了。今天,我們寫這些是想要說,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都市,用蒙古語來為其命名,也許是為了體現民族特色,但這種做法分明會遮掩一些歷史,至少是讓蒙古族之外其他民族之人很少能知道或者明白,這種名字到底是個什麼意思,更別說歷史上中原民族與邊疆少數民族在這裡的和平相處與融合發展了。如果人們習慣通過地名瞭解一個地方的歷史的話,這種名稱的缺陷就是顯而易見的了,至少,它給人的錯覺會是這樣的——讓人感覺到,那裡仿佛只有蒙古族,至少在歷史上是這樣的。

同樣的例子還有與呼和浩特相鄰的巴彥淖爾,本來,巴彥淖爾這個地方就是河套,而在漢代及其以前就有了這一概念,名稱非常響亮,但是在後來硬要改成蒙古的巴彥淖爾,據說是富饒的湖泊的意思,但這也許只有當地人明白,多數外地人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意思,甚至囙此不知道它在哪裡。所以,改名有時是沒必要的,是可以讓被改名的地方之人,腸子都悔青了的。

本文配圖為呼和浩特老照片,感謝原作者!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