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長江大橋下,1比特農民帝王在此沉睡百年,卻鮮有人知,他是誰

河北 72℃ 0
摘要:一說到武漢,想必各位第一印象便是此地九省通衢的便捷交通,以及歷朝歷代無數詩人筆下令人神往的黃鶴樓了。而在新中國成立後,武漢又多了一個新的地標建築,武漢長江大橋。這座橫亙於武漢漢陽區和武昌區的過江要道,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大橋。不過,在這座家喻戶曉的大橋下,卻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神秘景點。難以想像,武漢長江大橋上熙熙攘攘的車水馬龍和人來人往下方,竟沉睡著一比特百年前的農民帝王。

“九省通衢會,中南繁華京。兩江匯夏口,三鎮矗江城。”一說到武漢,想必各位第一印象便是此地九省通衢的便捷交通,以及歷朝歷代無數詩人筆下令人神往的黃鶴樓了。而在新中國成立後,武漢又多了一個新的地標建築,武漢長江大橋。

這座橫亙於武漢漢陽區和武昌區的過江要道,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大橋。始建於1955年9月1日,歷時2年竣工。不僅解决了兩岸居民長達數千年的通行問題,還被冠以“萬里長江第一橋”的美譽。

半個多世紀以來,武漢長江大橋上來來往往的遊客和車馬不計其數,人們紛紛來此地打卡留念,長江大橋也成了去武漢旅遊必去的景點。不過,在這座家喻戶曉的大橋下,卻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神秘景點。而在這個景點中,沉睡著一位數百年前的農民帝王。

這位帝王名字我們倒是都聽過,其便是元末時期南方地區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

最開始,陳友諒只是湖北沔陽(如今仙桃市)的一介漁民,西元1351年,徐壽輝在湖北蘄春利用白蓮教起兵,建立天完政權。滿腔熱血的陳友諒遂投奔至陳友諒副將倪文俊帳下,開始了抗元之路。

沒幾年,陳友諒便殺掉倪文俊上位,自封勤王當了起義軍領袖。之後更是將槍口對準徐壽輝,直接消滅了天完政權,建立起了陳漢。

雖然陳友諒的起義之路看起來一帆風順,但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便是心狠手辣,做事從不留餘地。從他的上位史便不難看出,那些對他有恩之人全都被他屠戮殆盡,這樣的性格必然稱霸不了多久。

果不其然,西元1363年,陳友諒在鄱陽湖之戰中敗給朱元璋,麾下60萬水軍全軍覆沒,陳友諒也死於亂箭從中。

據說,陳友諒當年的屍首還是朱元璋找到後安葬的,即如今武漢長江大橋蛇山引橋的南側,一座頗為淒寂的孤墳。而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還曾來到墳前弔唁陳友諒,並在其墳上寫下“人修天定”四個大字,什麼意思呢?即天命有歸,我朱元璋當上皇帝,你陳友諒安息長江畔,都是上天安排的歸宿。

而朱元璋弔唁之後,陳友諒之墓便再也無人問津,從此消散在了歷史當中。千百年過去,甚至被人遺忘,要不是墓碑上的墓誌銘,誰又會知道這裡曾安葬著一比特農民帝王呢?

所謂成王敗寇,歷史只會記住那些功成名就之人。對比位於南京明孝陵的朱元璋墓,陳友諒這座長江邊上的孤墳和隔岸的黃鶴樓互相守望,無不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不甘和滄桑。

1908年,被遺忘百年的陳友諒墓被革命黨人萬耀煌、耿仲釗發現。到了辛亥革命勝利後,國民政府對陳友諒墓進行了系統的修繕。而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我國政府又進行了再一次修葺,便成了如今的模樣。

難以想像,武漢長江大橋上熙熙攘攘的車水馬龍和人來人往下方,竟沉睡著一比特百年前的農民帝王。歷史就是如此充滿戲劇性,正如辛弃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裏那句經久不衰的名句——“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