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三國錄,董卓的歷史機遇與所作所為

河南 74℃ 0
摘要:熟悉三國的讀者都知道,東漢末年的動亂始於黃巾起義,而朝廷對地方的完全失控則是始於董卓進京。董卓因何原因進京,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做過分析。董卓是一開始就打算亂來的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董卓的暴行,從一開始就本不應該發生,發生之後,亦還有機會進行抑制,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熟悉三國的讀者都知道,東漢末年的動亂始於黃巾起義,而朝廷對地方的完全失控則是始於董卓進京。董卓因何原因進京,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做過分析。今天,我們分析另一個點:

董卓是一開始就打算亂來的嗎?

其實不是的,董卓作為一個軍閥,逮到一個能够進京的勤王的機會,一定在內心有過或多或少的活動,就如同一比特政府工作人員,剛聽說有機會可以升官,大部分人心裡的本能想法是我升官後該如何如何做,能够讓自己變得更“好”。這個“好”有很多種,比如政治生涯更好、比如有更多尋租的機會、比如能够惠及家人等等。而不是一聽說可以升官,馬上想到的是我可以搞倒誰、我可以貪污多少錢等等,雖然本質是一樣,但是做法會不一樣。

董卓字仲穎

董卓進京的目的是要剷除後漢桓、靈二帝時宦官的專權問題。這些宦官曾誣指反對他們的人為“黨人”,然後把他們殺的殺,治罪的治罪,最輕的,也都不准做官,這個在古時謂之“錮”,所以史學家把歷史上的這段經歷稱為“黨錮之禍”。因而董卓剛到京城的時候,或多或少還是想做一點事情,也想建立新秩序,只是董卓骨子裡還是個大老粗、野蠻軍閥,腦子不靈活、動作沒彈性。更要命的是,他管不住自己的兵。因而他得不到當時士族的支持,逼得他只能打開殺戒,這殺戒一打開,以袁紹為代表的士族就公開聲討董卓,新秩序沒有建立,舊秩序也徹底回不去了。

董卓劇照

董卓在初進京時做了什麼呢?

首先,就替從前受禍的人一一昭雪了,而且還引用了當時的一班名士,比如有荀爽、韓融、陳紀等,連原先大將軍府的官員何顒、鄭泰也成為其幕僚。而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了。倘若董卓此時能够真正做到禮賢下士,傾聽這一班名士的話,並且約束手下阿兵哥的行為,漢朝廷的政治走上正軌,董卓成為一名“中興重臣”也不無可能的。奈何董卓在一個大是大非面前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這個問題就是“廢立之事”。

中平六年(189年),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閹官,事未成即敗露,何進被宦官設計謀殺。以袁紹為首的將士們進宮誅殺宦官,中常侍段珪等劫持皇帝逃走。董卓見勢不妙,急忙下令進軍,董卓才抵達顯陽苑,打聽到中常侍張讓等人劫持皇帝劉辯上了北芒山,於是又向北芒山趕去。在北芒山接到少帝時,初一見面,少帝大哭,給董卓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影響,而陳留王劉協則神色自若,並且在後面的問話中對答如流、侃侃而談。且董卓與劉協養母董太后是本家,憑著個人喜好,居然想著要換了少帝另立陳留王為皇帝,這就是一個極為愚蠢的行為了。在封建專制時代,廢立之事是“天下之至不詳也”。董卓這麼一換,就給了其他人一個攻擊自己的理由。

孟德獻刀劇照

何况董卓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即是他的阿兵哥。據陳壽《三國志·董卓傳》原文記載:

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牛,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而還洛,雲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至於奸亂宮人公主。其凶逆如此。

翻譯成白話即是:有一次,他派兵到洛陽附近的地方去巡邏,當時正好在作社(中國民間最重的是社祭,就趁這時侯,舉行種種宴樂、遊戲等事),人民都聚集在社廟附近。董卓的手下就把男人們的頭都砍了,再搶了他們的牛車,把所殺的人頭掛在車轅上,載這搶來的物品和婦女回到洛陽,還美其名曰說是鎮壓暴亂。進入洛陽城後當眾焚燒這些頭顱,把搶來的婦女發配給阿兵哥做婢妾。至於說奸亂宮人公主,程度跟這也差不多。這件事不僅記錄在《三國志》中,連《後漢書》也有記載,恐怕是真有此事。

董卓的兵是這樣,董卓本人也差不了哪裡去,相傳董卓進京後,很喜歡幹的一件事就是:當著眾百官的面,摟著先帝的女人淫亂作樂,然後隨機從百官中挑選一人,當眾殘害身體器官以致死亡,以此為樂。

他的這種倒行逆施的做法,使得東方州郡集體起兵討伐,由曹操首倡義舉,而後在漢獻帝初平元年(西元190年),渤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起兵,組成聯軍,並公推袁紹為盟主。由於當時的部隊都在函谷關以東地區,故統稱“關東聯軍”或“關東義軍”,簡稱“關東軍”。

袁紹字本初劇照

董卓的兵雖然很强,但因為是“出師不義”,且十八路諸侯聲勢浩大,於是,董卓就想把首都從洛陽遷到長安,這樣就離董卓的老巢西凉更近一些,而離東方的關東軍更遠一些。董卓的想法從其本人角度來講無可厚非。但是在遷都的過程中,又是一陣血雨腥風。董卓下令他手下的西凉兵,逼迫洛陽數百萬的老百姓向西遷移至長安,路途遙遠、道路狹窄、天氣嚴寒、缺衣少吃,路上餓死者甚多,另在遷徙過程中,互相踐踏者亦甚多。董卓自己帶著兵還待在洛陽城裡,做什麼呢?燒,一把火把包括皇宮在內的整個洛陽城燒了一乾二淨。當時的洛陽慘狀可以用曹操的一句詩來形容: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更可惡的是,董卓還使喚呂布去掘先帝和百官的墳,盜得墓中全部珍寶。

關東義軍

董卓的這一系列行為,如果能有一支正義之師前去聲討,幾場戰役基本就能平定。然後,這一群“關東義軍”各懷鬼胎,大家都想著自己的利益,誰也不想做出頭鳥,誰也不想損失自己的利益。於是乎,雖然組成了討伐董卓的聯軍,但大部隊始終不開拔,“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只有曹操與長沙太守孫堅率兵討伐董卓,曹操的兵力相對弱寫,到滎陽就被董卓的部將徐榮打敗了。而孫堅,則是一路打到洛陽城,把董卓趕出洛陽到長安。但是,此時的洛陽已是殘破不堪,所以孫堅也撤出洛陽退到魯陽,董卓分兵屯關外,自己退守長安。倘使這個時候,董卓能够痛改前非,堅守長安,上扶天子,下安百姓,還能守得一段時間。

可惜,到達關內後,董卓仍舊暴虐成性,對文武百官依舊毫無尊重可言,要抓就抓,要殺就殺。他在關中地區還找了一個大糧倉,據說厚度有七丈之巨(漢朝一丈是2.4米,七丈既是16.8米),按他自己的話說是:“事成雄據天下,事不成,守此也足以終身了。”但是,董卓已經是人心盡失之人,天下百姓無不恨之入骨,董卓所謂的守,已沒有任何根基的守了。次年,即漢獻帝初平三年(西元192年),董卓即被司徒王允與其義子董卓合謀所殺害了,歷史上的董卓自此消失在滾滾歷史長河中。

呂布與王允劇照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董卓的暴行,從一開始就本不應該發生,發生之後,亦還有機會進行抑制,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歷史賦予每位站在舞臺上的人以不同的機遇,去改變自己命運。這命運是跌宕起伏、是風平浪靜、是一帆風順,取決於每個人自己在舞臺上的不同脚步。每段歷史行程是各方因素的彙聚,沒有一個人可以以一己之力改變歷史,卻可以因為一群人的行為,去影響並推動歷史的進程。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