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人,你知道“中衛”怎麼來的嗎?詳解“中衛”稱謂的由來!

宁夏 87℃ 0
摘要:這是典籍中第一次出現“中衛”之名。“左屯衛軍餘屯種於中衛”,其意是把“左屯衛”中的“軍餘”,即:左屯衛中不在編的人員安排到中衛地區從事屯墾。這是“中衛”這一名稱的正式確立。

朱元璋於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正式建立明王朝,此時的元朝雖已被推翻,但在他的老巢——漠北的殘餘勢力仍很强大,處於邊境地帶的寧夏成為殘元勢力侵擾的主要地區。

在其後的十餘年間,明軍兩次出兵甘肅、寧夏,一次北征沙漠,迫使殘元勢力北撤,邊境稍有安定。

而其時,漠北的另一支蒙古部落勢力悄然强大起來,補充了殘元退出的勢力範圍,酋長鬼力赤自稱可汗,弃元號,改稱韃靼,經常騷擾明朝邊境,寧夏又成為不安定地區。

朱元璋初定天下時,全國還沒有完全統一,明王朝一時兵力不濟,無力據守北臨邊境地帶的寧夏,為了對付蒙古搶掠,於是採取“廢府空城”(明初改元之寧夏路為寧夏府,廢元之應理州和靈州)的辦法,徙其民於陝西,造成真空防禦地帶,使其無可搶掠的人和物,今銀川至中衛大片地帶“唯空城爾”。

其後數年,隨著明朝邊防力量的逐步增强,朝廷開始著手在邊境地帶佈防軍隊,移駐群眾,守衛邊疆。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設寧夏(今銀川)五衛,遷五方之人實之,以左屯衛軍餘屯種於中衛”。

這是典籍中第一次出現“中衛”之名。“左屯衛軍餘屯種於中衛”,其意是把“左屯衛”中的“軍餘”,即:左屯衛中不在編的人員安排到中衛地區從事屯墾。朝廷又“遷五方之人實之”,從中原及江南調發軍民移居寧夏。

這樣,寧夏及中衛地區的居民成分發生了全新變化,遷來之民以吳、越居多,帶來了江南的風俗和文化,“故彬彬然有江左之風”。

這次移民,為中衛乃至全寧夏以後的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亦稱惠帝建文元年),建寧夏中衛,屬陝西行都司,裁鳴沙州並焉。”

這是“中衛”這一名稱的正式確立。

中衛有了指揮使司,建都司署,編制有6000名軍卒戍守。

在其後的歷史長河中雖有縣、市更替,但冠名“中衛”再無變化。衛下置守禦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小旗。

時,中衛有千戶所5個,百戶所50個,總旗、小旗大都闕如。其中一些衛所地名一直傳留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如:前所營

(鎮靖堡,訛傳為千歲營,即今柔遠鎮鎮靖村)

,中所營

(柔遠堡,今柔遠鎮所在地)

,二百戶

(今永康鎮永豐村)

,四百戶

(今中寧縣恩和鎮)

,五百戶

(今永康鎮所在地)

,七百戶

(今宣和鎮所在地)

明代中衛地區實行軍事管制制度和軍屯經濟制度,屯田分軍屯和民屯,以軍屯為主。軍人實行“三分守邊,七分屯種”,平時種田,戰時打仗,以應付常年所處的戰爭狀態。

屯田的基礎組織是屯,每屯100戶,設屯田百戶管理,築堡以居,或若干屯聯合築一大堡,環以土城,圍以壕塹,屯儲糧食、財物和牲畜。軍民同居於內,有警,人畜皆入內固守。

中衛的柔遠堡、鎮羅堡、宣和堡、永康堡、常樂堡就是這時候形成的。

屯之上又有千戶所和屯衛管轄,到明嘉靖時,中衛境內共修築城池6個,屯堡18個。

中衛城垣是在元應理州城的基礎上修建的,元應理州城始建年代失考,至明,多次增修擴建。正統二年

(1437年)

,都指揮仇廉將原州城4裏3分增修為5裏8分;天順四年

(1460年)

參將朱榮將原城垣擴建為周長7裏3分,池闊7丈8尺,浚深1丈,堤植楊柳,又建東西二城門,東曰“振威”、西曰“鎮遠”;嘉靖三年

(1524年)

,參將周尚文又開建南門,曰“永安門”。

後來歷任官員和駐守將領又先後將土築的城牆瓮以磚石,又續建了東關,也瓮以磚石,並開東西二門。至此,中衛城垣修築基本完善。

墩台也稱烽火臺、狼煙臺、烽燧。烽燧是古代邊防報警的訊號,置於黃土夯築的四方土臺之上,其上豎高架,架上掛籠子,籠中裝枯草乾柴,有敵來犯,則點燃柴草,發出火光作為訊號,稱“烽”。

另外還堆積著許多準備燃烟用的柴草,稱“燧”。

白天燃燧,夜裡點火。點燃時加硫磺、硝石等助燃,放烟時同時鳴炮。

憲宗成化二年

(1466年)

的法令規定:“邊堠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人至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這些防衛設施構成一套完整、嚴密的防禦體系。

從此,中衛的先民們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有了抗爭的依託,他們堅韌、頑強、不屈不撓,在血與火的戰爭硝烟中,保護了自身的生存,保衛了家鄉的建設。

“中衛”之名在這硝煙彌漫的抗爭之中延續了六百餘年。

數百年形成的軍政、文化方面的設施大都保存到民國時期,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的古老城池光耀了過去,也惠澤了現在。

文章原創,抄襲必究!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