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殲印度王牌旅,張國華僅用一天,從此被印軍敬稱為“雪域戰神”

西藏 71℃ 0
摘要:20世紀50年末,印度尼赫魯在帝國主義的攛掇下,不斷派兵蠶食我國神聖的領土——西藏。在數年時間裏,印度軍隊緩慢北進,越過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侵佔了包括藏南在內的12.5萬平方公里領土。對於印度的入侵,我國秉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再忍讓。隨後,印度政府又揚言,要將中國軍隊從印度準備侵佔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印度的倡狂進攻,讓毛主席下定了打上一仗的决心。張國華認為,與印軍作戰確實要謹慎。

20世紀50年末,印度尼赫魯在帝國主義的攛掇下,不斷派兵蠶食我國神聖的領土——西藏。在數年時間裏,印度軍隊緩慢北進,越過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侵佔了包括藏南在內的12.5萬平方公里領土。

對於印度的入侵,我國秉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再忍讓。然而尼赫魯卻將我國的退讓當成了軟弱。印軍甚至將他們的哨所推進到革命军哨所的後面,對革命军哨所形成了包圍態勢。隨後,印度政府又揚言,要將中國軍隊從印度準備侵佔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

是可忍,孰不可忍!印度的倡狂進攻,讓毛主席下定了打上一仗的决心。1962年10月18日,在由毛澤東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中,毛主席做出重大決策:

“多年來我們採取很多辦法想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敢,還蓄意挑起武裝衝突,且愈演愈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能奉陪了!”

雖然决心與印度打一仗,但毛主席並沒有十全的把握。首先,毛主席對印度軍隊並不瞭解。中印兩國交往數千年,一向沒什麼衝突。第一次直接衝突,還要追溯到唐朝貞觀年間。近代以來,印度曾作為僕從軍,參加過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八國聯軍侵華。其中在後兩次戰爭中,印度軍隊都曾直接踏入了北京。囙此,毛主席一時還難以把握,印軍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强。

而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環境惡劣,平均海拔高達4000米,多風、寒冷、乾燥,很多地方荒無人煙,被稱為“人類禁區”。自古以來,中原軍隊在青藏高原作戰便十分吃虧。唐代與吐蕃在青藏高原多次交戰,敗多而勝少,其中不乏像大非川那樣的慘敗。對於平原人來說,高原病的侵害是相當可怕的。

自漢代以來,中國就有關於高山病的記載,將之稱為“冷瘴”,也就是“寒冷地區”的瘴氣。如果患上高原病,別說打仗了,連行走都困難,體弱者甚至可能斃命。

而最後一點,自然是輜重補給問題。青藏高原多山,地勢崎嶇,運輸不便。而青藏公路,也是剛剛修好,運力十分有限。都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現代戰爭的消耗比流水還快。要想打贏這一仗,就必須把後勤問題解决。畢竟在朝鮮戰爭中,我軍就曾吃過後勤不濟的大虧。

正所謂“國難而思良將”,為了解决這些難題。毛主席立即將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的張國華中將,召喚到了北京。

張國華,15歲就加入紅軍。從長征到抗日再到解放戰爭,張國華在一場場慘烈的戰鬥中成長,逐漸由一個小兵成為一軍之長。解放戰爭期間,他所指揮的18軍歷經74場戰鬥,從長江下游一直打到了川藏邊境。1950年,張國華又奉命率部入藏,並在昌都大破西藏上層貴族的反抗,促進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張國華一向軍政雙全,駐紮在西藏,他一面集中力量搞統戰工作,另一面又化兵為農,開展大生產運動。張國華明白,人民軍隊若想在西藏立足,便必須解决糧食問題。近千年來,西藏人民飽受奴隸主的壓迫和剝削,可謂是一窮二白,自己都顧不上。若向他們爭糧,會嚴重傷害人民的感情。囙此張國華堅決貫徹中央“不吃地方”的原則。他組織部隊在亂石灘安營紮寨,開荒生產,第一年就獲得了大豐收,收穫糧食20多萬斤。到了1954年,駐藏部隊所囤積的糧食、蔬菜就已經達到2億斤之巨。

可以說,沒有這些糧食,就沒有中印戰爭後來的勝利。

在足食足軍的同時,張國華還密切監視著西藏上層勢力的叛徒以及他們背後的老闆——印度人。對於長期與我駐藏部隊對峙的印軍,張國華可謂是瞭若指掌。

到了中南海,面對主席的面詢,張國華侃侃而談,對答如流。當毛主席問他,印軍戰力幾何時。張國華自信地回答:“他們的王牌軍再厲害,也不如國民黨的精英部隊,我們一定能打贏。”

其後,張國華又向主席闡述了我軍的優勢:其一,我軍糧食十分充足,足以應付一場大仗;其二,印軍長期不打仗,阿兵哥處於懈怠狀態,而我軍剛剛從戰場上下來,還保持著昂揚的作戰狀態;其三,我軍在青藏高原駐紮已久,已經初步克服了高原反應。反觀印軍,他們就可能無法適應這種環境。

對於張國華的回答,毛主席十分滿意。但是毛主席仍提醒張國華,我們沒有同印度作戰的經驗,萬萬不可輕敵,更不能產生浮躁的情緒。而張國華的老首長劉伯承也說:“你們所面對的,是印度王牌軍,絕非一般的邊防警詧,决不可輕敵!”

然而面對著首長們的“千叮嚀,萬囑咐”,張國華卻力排眾議,製定了一個看起來十分異想天開的瘋狂計畫。

當時,印軍在與我軍交接的克節朗地區囤積重兵,將王牌部隊——第7旅駐紮在那。為了阻擋我軍,他們修建上百座地堡,構築了自以為“固若金湯”的防禦體系。有些參謀認為,印軍佔據地利,戰鬥力較强,絕非易與對手。囙此他們認為,應該先殲滅敵軍一個營再說。而這,也符合首長們要謹慎對待印軍的精神。

對此,張國華卻提出了反對意見。張國華認為,與印軍作戰確實要謹慎。但同時也要搞清楚這次戰鬥的性質,我軍與印度作戰,為的是徹底打痛敵軍,嚇倒敵軍,讓敵軍不敢再染指我國邊境。僅僅消滅敵軍一個營,不僅不能給敵人帶來震撼。相反,還可能打草驚蛇,致使敵軍對我軍產生警惕,進而將戰爭拖入持久戰。而持久戰,對於我軍極為不利。印軍所背靠的,是廣袤的印度平原,人員補充、物資補給都十分方便。而我軍所依靠的,僅僅是一條青藏公路。一旦大雪封山,運輸不暢,前方戰士就將面臨滅頂之災。

囙此張國華認為,要打痛敵軍,就乾脆殲滅掉敵人的王牌第7旅,給予印軍足够的震撼,從而乾淨利落地解决戰鬥。

隨後,張國華的作戰計畫被呈交至中南海,擺在眾首長面前。許多老帥都認為,這個作戰計畫有些“異想天開”,恐怕實現不了,還是殲敵一個營比較好。然而毛主席氣魄宏大,對於張國華的計畫,他果斷支持。他把一個“更保險”的文稿推到一邊,然後對著地圖上的印軍據點大手一揮:“掃了它!”。

他還表示:

“張國華是前敵指揮員,讓他打嘛!打不好就重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毛主席的鼎力支持,讓張國華備受鼓舞。於是他按照計畫,帶領由1.03萬戰士組成的419部隊,悄悄潜入克節朗地區。

相比於2000多人的印軍第七旅,我軍在數量、訓練、貭素和武器裝備方面,都擁有絕對優勢。這場戰鬥,可以用“雄獅搏兔”來形容。我軍的作戰管道,還是以我們所擅長的夜戰、迂回作戰為主。我軍從兩翼發動攻擊,以敵軍左翼為主要突破點,然後迂回其側後,截斷敵軍退路。最終在敵人之間迅速穿插,將印軍分割成幾塊,各個擊破,包了第七旅的餃子。

10月19日,整整50車炮彈送到了前線。419各部隊趁著夜色,神不知鬼不覺地摸到了印軍第七旅的側後方,支起了迫擊炮,調整了射擊諸元。

10月20日5點14分,東方剛剛露出一抹光芒,駐守在正面陣地的印軍阿兵哥還在裹著毯子睡覺。就在這時,一發尖銳的迫擊炮彈劃過了夜空,準確地擊中了印軍苦心修建的碉堡。隨後是二發、三發,炮彈像雨點一樣傾瀉在敵人的陣地上,打得印軍抱頭鼠竄。

印度人一向認為,革命军會從克節朗河北岸發動進攻。但是他們萬萬也沒有想到,我軍的進攻竟來自於側後方。這樣的包抄和迂回,美軍在朝鮮已經領教了很多次。但這一次,該印度人吃苦頭了。

炮擊結束後,我軍司號員吹響了衝鋒號,解放軍戰士對印軍陣地發動了潮水一般的攻勢。印度人慌忙用老舊的李·恩菲爾德步槍進行還擊,但卻被56式衝鋒槍射來的彈雨所壓制。印度人本想躲在碉堡裏頑抗,卻迎來了我軍火焰噴射器的招呼。一條條火龍向印軍地堡的槍眼裏鑽去,被烈火焚身的印軍丟掉武器,鑽出碉堡滿地亂滾。

到9點30分,駐紮在克節朗防線正面的第二拉起普特營全軍覆沒,僅有60人逃脫,連營長也做了俘虜。

我軍在實現正面突破的同時,東線的助攻部隊在炮火的掩護下,渡過了克節朗河,直撲敵人撤退所必經的閘門——卡龍地區。僅僅90分鐘,我軍便攻克了卡龍的32座地堡,一個主力營的部隊幾乎全部被殲滅。

到了中午,印軍第七旅基本失去了戰鬥力,指揮系統徹底崩潰,旅長達維爾直接逃進了山林之中,戰鬥從此進入了垃圾時間。後面的作戰,我軍主要是在山林中蒐集敵軍潰兵。經過66個小時的搜查,揪出了包括旅長達維爾在內的1900多名印度兵。而那些僥倖逃脫的,也大多凍死在冰天雪地之中,僅有少部分阿兵哥成功潜入了不丹。

克節朗戰役,我軍僅用一天時間便殲滅了印度王牌旅,速戰速決,創造了奇迹。張國華不禁感歎:

“我從軍33年,從未打過如此輕鬆的仗。”

革命军打得輕鬆,但是張國華本人卻沒有那麼輕鬆。實際在當時,張國華身體有病,發著高燒,本來想在內地休養。但軍情緊急,怎容他養病?在具體作戰中,張國華勉强支撐著發燙的身體,翻山越嶺。警衛員想用擔架抬著他走,卻被他堅決拒絕。正是因為張國華的以身作則,大大鼓舞了士氣,沒有什麼比軍隊上下團結一心更能增量戰鬥力了。

聽說張國華取得大勝,毛主席不僅感歎:“撼山易,撼革命军難啊!”

在克節朗大捷後,張國華的部隊又接連取得勝利,殲敵7000人。又再接再厲,俘獲了敵軍旅長辛格準將。我方傷亡不到一千人,沒有一個阿兵哥被俘。

我軍的勝利,讓印度舉國震驚。而對於張國華,印軍則將他稱為“雪域戰神”。早在唐代,高仙芝率部翻越5600米的高山,攻滅小勃律國,獲得“高山之王”的美譽。而張國華用一場乾淨俐落的勝利,繼承了這位前輩的名號。

從1962年到今天,中印邊境一直維持的相對穩定的局面,而這個局面的取得,和這一仗有著密切的關係。張國華將軍,功不可沒。

戰鬥雖然結束了,但是張國華並沒有休息,而是抱著病體投身建設任務之中,他先後擔任西藏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成都軍區第一政委兼西藏軍區司令員;1969年,張國華當選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1971年8月,任四川省委第一書記。

由於長期在高原工作,張國華落下了病根。1972年2月20日,張國華在主持一場會議時,不幸倒地離世,年僅58歲。

周恩來親自在首都機場迎接了他的骨灰,他痛心地說:“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時候,他卻過早的走了。”不久後,毛主席又罕見地拒絕了四川會議代表的見面要求,他黯然說:“不見了,我再也見不到張國華了。”

如今的西藏,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貧窮落後的西藏。曾經飽受壓迫的西藏農奴的後代,已經過上了好日子。拉薩街頭車水馬龍、遊人如織,西藏人民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但是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不要忘記為了西藏而嘔心瀝血的張國華將軍。張國華,永垂不朽!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