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生活的愜意暖心就在“家門口”

上海 50℃ 0
摘要:◆浦東美術館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比照國際一流標準建設,確保滿足多規格、高品質的展品展覽需求。唯一不變的內核,就是為全體市民所共亯。“都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放弃一些經濟效益,把黃金地段讓渡給公共空間,這是上海的選擇。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讓都市不只有速度、高度,還有暖心的溫度。

◆浦東美術館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比照國際一流標準建設,確保滿足多規格、高品質的展品展覽需求。本報記者袁婧攝製圖:馮曉瑜

一面是魂牽夢縈的闊野江景,一面是柴米油鹽的河畔小巷;一面是對標“世界級”水準的都市公園,一面是充盈人情味的口袋公園、社區花園;一面繁華,一面親和……這就是多面而和諧的上海。唯一不變的內核,就是為全體市民所共亯。

“都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放弃一些經濟效益,把黃金地段讓渡給公共空間,這是上海的選擇。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讓都市不只有速度、高度,還有暖心的溫度。

“一江一河”

都市“項鍊”越串越長

蝴蝶灣,全長370米,靜安區最生態的濱河亮點。本月底,蝴蝶灣綠地改造提升項目即將完成。在原有3000平方米濱水綠地的基礎上,提升項目將整個公園“打開”,與昌平路橋和恒豐路橋下沿河步道進行貫通,形成約360米長的一體化濱河綠道,並新增三角地約1200平方米景觀綠化,改造現有設施打造蘇河驛站,分別實現“橫向連通”“縱向拓展”。

清風徐來、水波蕩漾,都市“項鍊”越串越長。隨著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和蘇州河兩岸42公里岸線陸續貫通,上海致力於讓歷史建築更加生動,讓都市記憶更好延續,讓都市軟實力更加彰顯。

“十四五”期間,圍繞黃浦江兩岸要成為更加宜遊的世界級都市會客廳、蘇州河兩岸要成為更有活力和溫度的超大城市生活典型示範區等目標,上海著力推動文化、旅遊、體育等公共文化和配套設施進一步在濱江集聚,並優化完善、持續打造濱江公共空間標誌性節點。此外,還要推動重點區域、重要節點的提升改造,不斷活化“一江一河”沿岸工業歷史遺產,展現都市文化底蘊。

此外,“一江一河”沿岸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實現濱江、濱河公共空間貫通的基礎上,永安棧房(楊浦區)、民生筒倉(浦東新區)、上糧六庫(徐匯區)、河濱大樓(虹口區)、華東政法大學歷史建築群(長寧區)等一大批蘊含獨特曆史價值的建築、街區將被逐步修繕、植入功能,全面啟動“一江一河”兩岸都市更新,推進部分地標性老廠房、老建築向公眾開放,打造濱江濱河岸線新亮點。

景觀提升後的蘇州河華政段濱水步道。本報記者邢千裏攝

公園都市

人文與生態的邂逅

潺潺流水孕育著都市精神品格,濃濃綠意滋養著市民美好生活。到2025年,上海將力爭建成1000座都市公園,打造“公園都市”。這其中的許多公園,將在新建改建的過程中,新增體育、文化、藝術等元素,成為獨具特色的主題公園。

眼下,占地2平方公里的世博文化公園正抓緊施工,這是上海城區最大的沿江公園。七大主題園區內,3萬棵高大喬木密集分佈,還有國內首座國際一級標準的永久性馬術賽館,全國最高、上海市區唯一的48米高人工雙子山……水的柔美、石的堅硬、花草樹木的清香,讓園林之美,美在自然。今年年底,世博文化公園北區即將開園。

猶記得2017年,上海將建世博文化公園的重磅消息傳出,市民無不滿懷期待。期待之中,凝結著對高品質生活的無限憧憬。和陸家嘴一樣,後灘擁有黃浦江濱水凸岸的地形優勢,在過去數百年間,這片土地經歷過由灘塗濕地到農田水網再到沿江工業基地的變遷。2010年,以“都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辦,為其翻開了嶄新一頁,代表了該區域在後工業時代的重生。日積月累,後灘已建成的濱江濕地公園和保留下來的世博場館都成了獨特資源。囙此,在這寸土寸金的地段拿出土地修建公園,足以令外界刮目相看。

從追求資產升值的“黃金地塊”,到都市公共生活的“潜力板塊”,世博文化公園詮釋著新的城市建設思路———提供的是公共空間,面向的是全體市民,丈量的是以人為本,彰顯的是都市價值。

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對於未來的生態環境,上海的目標如此明晰。綠道、公園、森林和河湖交織而成的藍綠生態網,鋪設於申城大地,構成韌性生態之城的基底。

近日,市公共綠地建設事務中心公佈了一項歷時1個月的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調查結果,吸納了2.6萬多名受訪者的真知灼見。比如,在具體的主題上,更多市民傾向於突出文化藝術、體育運動、歷史人文等,並希望能在環城生態公園裏開展露天音樂會、文化藝術展、啤酒美食節,增設自然探秘夏令營、創意文化展示、科技創新展覽等科普教育活動。這些“聆聽”,讓一項項民心工程、民生實事“藍圖”與市民百姓的心貼得更近更緊。

文化設施

把“高品質”奉獻給市民

一座城市最有味道、最具魅力的,就是其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上海,正努力成為更多文化內容、文化現象的“源頭”,並掀起一浪又一浪影響中國甚至世界的“潮頭”。

黃浦江在小陸家嘴“畫”出一道優美的弧線,浦東美術館就處於弧線的頂端。今年夏天開館後,它迅即成為新的城市文化地標,一度保持著日均接待3500人次參觀的滿負荷運行狀態。

然而,美術館再火爆,也以非盈利為目的。相關管理部門坦言,經過多年的建設,陸家嘴金融城那些鋼筋水泥構成的繁華,總還是缺少了一些更為優雅厚重的人文氣息和藝術底蘊,囙此,相關方面後來做出决定,拿出濱江最好的一塊地,建設一座能够體現上海都市精神品格的高品質美術館,奉獻給市民、奉獻給都市,成為浦東濱江打造“世界都市會客廳”的重要載體之一。

事實上,在上海,這樣的高品質文化場館正越來越多。現時,本市擁有備案博物館、美術館近250家,平均不到10萬人就有一座,每年舉辦展覽約2000場,湧現出上海玻璃博物館、西岸美術館、上海天文館、浦東美術館等一批熱門打卡場館,培育出上海雙年展、上海藝術博覽會等一批優質展覽品牌,推出了蓬皮杜中心典藏展、泰特美術館珍藏展等一批國際合作專案。

市民羣衆對於各類文化場館的需求不斷陞級,折射出的是都市軟實力的持續提升。“十四五”時期,上海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從最有條件、最有優勢的地方出發,充分發揮這座城市在人文藝術方面的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制度優勢,强化對全球文博美術資源的配寘能力,鍛造最具競爭力的城市文化軟實力。

具體安排上,上海將建成一批市、區兩級重大文化設施項目,保護一批具有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新增一批城市文化景觀,營造更加濃厚的城市文化氛圍。完成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等標誌性重大文化設施建設改造。除了這些“高大上”的文化設施外,還將打造一批“小清新”的公共文化空間,既豐富、有趣、新鮮,又充滿烟火氣息。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都市將更加宜居、宜業、宜遊,市民也會切身感受到:“原來詩和遠方,就在身邊,就在眼前。”

作者:史博臻

編輯:範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