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25日,一代名將杜聿明的追悼會在北京舉行。
追悼會地點在政協大禮堂,辦得很隆重,規格也很高,不少領導都來參加了。而對其遺孀曹秀清來說,最讓她感到欣慰的是悼詞。
這份悼詞由開國上將肖克親自念出,並很快就登了報,其中“我國著名的愛國人士”這9個字,讓曹秀清激動不已。她知道,這是國家和人民沒有忘記丈夫在抗日戰場上的貢獻。她也知道,這將會是對丈夫的蓋棺定論。
追悼會和悼詞都讓曹秀清很欣慰,但這並不代表她心裡沒有遺憾。
事實上,杜聿明是在5月7日病逝的,按理來說追悼會早就該辦了,遺體也早就該下葬了,但曹秀清卻一直在等中國臺灣方面的一個答覆。
為此,她特意把丈夫的遺體轉移到一家高級的醫院,因為那裡保存遺體的設備更好。遺憾的是,18天過去了,她始終沒有得到任何答覆,於是她才不得不帶著遺憾舉辦了追悼會。
而對於蔣經國的冷漠,杜聿明的老友鄭洞國更是氣憤不已。他仗義執言,對蔣經國進行了公開譴責。
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曹秀清到底在等什麼答覆?鄭洞國又為何憤怒不已?本期,魂說要跟大家說的,就是這段塵封往事。
一:杜聿明和鄭洞國先後兵敗
說起來,在國軍將領裏,杜聿明跟鄭洞國無論是從性格還是經歷上來看,都有很多相似之處:
其一,兩人來自黃埔一期,都是後來得到蔣介石重用的“黃埔系”骨幹。國軍內部一直鬥得很厲害,互相傾軋打小報告是常有的事。誰跟誰是一路人,决定了太多事情。
其二,兩人的都屬於想幹實事的那一類人,只可惜跟錯了人。早在解放戰場時期,杜聿明早早地就意識到國軍內部的腐敗不堪,他曾無比焦慮地跟鄭洞國討論過該怎麼辦。然而,早就失了民心、爛到了根上的國軍,豈是他們倆能挽回得了的。
其三,兩人都曾經是蔣介石的“死忠”。跟著老蔣的日子裏,兩人幾乎是唯命是從。1946年,杜聿明已病得不輕,3月份還把左腎都切了。但蔣介石一道命令下來,他便馬上帶病趕到前線。而鄭洞國對蔣介石也是一片忠心,是老蔣的“12門徒”之一。他認為自己能當上將軍,要感謝蔣介石的提攜之恩。
因為有著這麼多相似之處,杜聿明和鄭洞國的感情一直很好。雖然不一定能無話不說,但至少能做到關鍵時候相互拉一把。
比如1946年2月,擔任東北警衛司令長官的杜聿明病重,眼見東北局勢不好,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鄭洞國。於是,一封急電就發了過去:請鄭老兄來東北代我主持軍務。
當時,鄭洞國在京滬警備副總司令位置上幹得挺好,既風光又安全,完全沒必要蹚這趟渾水,就因為杜聿明的這封急電,他便匆匆趕到東北。兩人的感情之好,由此可見一斑。
都說“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鄭洞國跟杜聿明雖不是親兄弟,在戰場上的默契度肯定是有的。但當這兩個好兄弟遇到人民子弟兵時,便註定都會失敗。
不過,雖說都是戰敗,但兩人的情况卻大有不同:杜聿明是戰敗被俘,而鄭洞國卻算是投誠將領。
先說鄭洞國。
1948年秋,鄭洞國被革命军困在了長春,已是山窮水盡。當時,蔣介石對他下了死命令,要求他决不能投降,一定要想辦法突圍。然而,他已無能為力。
關鍵時候,杜聿明沒忘記他,他特意去求蔣介石,讓他一定要想想辦法。此後,杜聿明還給鄭洞國去了一封電報,告訴他一定要堅持,不久便會有直升機接他出來。
鄭洞國收到電報後很欣慰,也很感動,但同時他也深知這是不可能的,便回電杜聿明:
現在已經來不及了,况亦不忍拋離部屬而去,只有以死報命!
當時的鄭洞國,已經打算以死向那個所謂的“党國”盡忠,他甚至已經把手槍藏在了枕頭底下。幸虧警衛們盡時奪槍,他才沒在最後一刻自戕。
後來,指揮部被革命军包圍,不願部下再無辜喪命的鄭洞國,才在眾人勸說下放下武器,不再抵抗。既然是自己放下武器,又避免了更多的流血犧牲,那鄭洞國自然算是投誠將領。囙此,後來他沒有像多數國軍將領一樣被送到功德林接受改造。
再說杜聿明。
在淮海戰役中的杜聿明,原本也是有機會全身而退的,只是因為那份“愚忠”,讓他一次次决定服從老蔣的命令,頑固抵抗。1949年1月,他用盡了各種方法,皆無法成功突圍。最後在10日淩晨,被革命军活捉。
二:戰敗後的殊途同歸
既然一個是戰俘,一個是投誠將領,那二人在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生活和經歷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兩人最終都殊途同歸了。
先說杜聿明。
被俘後的杜聿明,一開始並不願意配合改造。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忠勇”的人,是老蔣的“孤臣”,要為蔣家流幹最後一滴血。囙此,被關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時,很多人都叫他“花崗岩腦袋”。
但人心都是肉長的,後來發生的很多事,都讓杜聿明對新中國、對我黨完全改觀了。剛開始進去時,他病得很重,肺、腎等沒有一處是健康的。管理所的工作人員見他不舒服,好心問他,但一心求死的他卻自稱沒什麼事。
後來,還是細心的工作人員發現异常,才給他做了全面檢查。此後,為了給他治病,管理所是天天給他“開小灶”,每天給他吃的都是新鮮肉類和牛奶。看著工作人員吃的,再看看自己吃的,杜聿明感慨萬千。
除了被管理所的工作人員感動外,1950年秋天,杜聿明還聽說了一件讓他激動不已的消息:抗美援朝。
杜聿明早年跟美軍將領打過不少交道,對於蔣介石一味地拍美國人馬屁,頗為反感。一聽說人民子弟兵要為國出征,他佩服不已,馬上帶頭在管理所為志願軍炒麵。
從那時候起,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就知道:“花崗岩腦袋”是真的服氣了!果然,此後杜聿明在功德林裏表現一直很好。
再說鄭洞國。
鄭洞國雖然在1948年起義了,但其實內心一直有心結,也一直不願意出山為新中國的建設出力。
當年起義時,他就向我軍提出了3點要求:其一,不廣播,不登報;其二,不參加公開宴會;其三,不想在政府部門任職。
雖然這3點要求有些讓人難以接受,但出於尊重他本人的意願,我軍把他送到了哈爾濱休養。但是,建國後鄭洞國還不到50歲,對軍事理論有很深的研究,文化水准也很高,這樣的人如果長期不用豈非一種浪費?
於是,組織上曾派很多人去勸他“出山”,其中包括打敗他的肖勁光將軍和肖華將軍。但最後,這些邀請都被鄭洞國婉拒了。
1950年,周總理親自出馬,請鄭洞國吃了頓飯。總理是鄭洞國在黃埔軍校時的政治部主任,鄭洞國對他很是欽佩。最後,在周總理的力勸下,鄭洞國這才表示願意“出山”,在水利部任參事一職。
“出山”後的鄭洞國,一直很關心尚在功德林的杜聿明。鄭洞國很瞭解杜聿明,知道他對蔣介石有多“愚忠”,囙此從內心來說,他一直擔心杜聿明無法好好改造。
直到1957年,鄭洞國與張治中將軍等人一起,去了一趟功德林。一見到杜聿明,鄭洞國驚訝得很:
他沒想到,曾經渾身是病的杜老弟身體已經大好,與在東北時期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他也沒想到,現在杜聿明跟他說的,都是志願軍有多勇猛,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對他有多好。
這一切,都讓鄭洞國無比欣喜,他知道:自己這個杜老弟很快就會迎來新生。果然,1959年12月,也就是兩年後,杜聿明便成了第一批被特赦的戰俘,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此後,兩位故友的日子都一天比一天好。杜聿明不但受到了周總理的接見,還被總理安排到文史館工作;而鄭洞國,也對新中國做出了不少貢獻。
平時沒事時,杜聿明和鄭洞國等黃埔校友,經常聚在一塊兒打打牌。提起昔日時光,兩人都感慨萬千。雖然經歷了那麼多,但最後能殊途同歸走上正道,兩人都無比珍惜眼前的生活。
三:杜聿明的妻兒
雖然物質生活過得不錯,在新中國也得到了同事們的尊重,但被特赦後的杜聿明仍然是孤獨的,他渴望著能與失散多年的家人相見,特別是在美國生活的妻子曹秀清,更是讓他思念不已。
說起來,出身名門的曹秀清也確實是個奇女子。
曹秀清比杜聿明大兩歲,父親是陝西當地的一個富商。嫁給杜聿明後,曹秀清成了賢內助,不但為丈夫生下了3兒3女,還在方方面面都助力丈夫。
當時很多國軍將領都在外“金屋藏嬌”,杜聿明卻獨愛妻子一人,夫妻倆的恩愛成為一時美談。
1949年1月,杜聿明戰敗,生死不明。想到丈夫出征前已病得不輕,這個很有膽色的奇女子,還特意跑到蔣介石的“總統府”大鬧了一場。
那天,站在“總統府”門口,47歲的曹秀清毫不畏懼。她拿出3000美金,要還給蔣介石,讓他把丈夫還給自己。
數日前,杜聿明母親70歲大壽,為了收買人心,蔣介石特意讓人送去3000美金禮金。這筆錢,曹秀清一分都沒動過,因為當時杜聿明已經病得不輕,她始終認為蔣介石不該在這時候讓丈夫去送死。
現在,丈夫生死未蔔,蔣介石卻一句話都不說。曹秀清站在“總統府”門口,大聲喊蔣介石的名字,讓他出來相見。她沖著圍觀的人群邊哭邊喊:他已經病得要死了,你們還要他去賣命……
圍觀的人,無不為眼前這位婦人動容。但那位“蔣大總統”卻遲遲不敢出來,是怕當眾出醜、還是沒臉見、亦或是覺得杜聿明一家沒有再拉攏的必要了,我們不得而知。
幾個月後,曹秀清跟當時很多國軍家眷一樣,帶著兒女和婆婆去了中國臺灣。當時的她,還以為丈夫早就死在了沙場。
初到臺灣,曹秀清還抱著一絲希望:以為蔣介石會念舊情,照顧一下他們母子。畢竟從大陸撤離時,老蔣曾跟遺屬們承諾過。
但沒過多久,曹秀清便死心了,蔣介石給的那點兒補助根本不够生活,全家甚至連一個大點的住處都沒有。雖然她曾多次去找蔣介石和宋美齡,希望能得到照顧,但人家根本就懶得見她。為了活下去,曹秀清不得不出去做幫工,什麼髒活、累活她都幹過。
如果僅是苦點、累點也就罷了,更讓曹秀清寒心的是長子杜致仁的死。杜家兒女們成績都很好,長女杜致禮和長子杜致仁都先後去美國留學。
長女杜致禮是杜聿明兵敗前去的,有父親的支持,再加上自己勤工儉學,囙此得以正常完成業。長子杜致仁則是在1953年考上哈佛的,這時曹秀清根本沒錢給他念書。但孩子成績這麼好,又不可能不讓他讀。
於是,曹秀清不得不向臺灣銀行貸款交學費,杜致仁這才去了美國。這孩子也算懂事,生活費全靠自己賺,勉强讀到了大三。
一日,曹秀清收到杜致仁的電報,希望母親能想辦法幫自己交一下最後一年學費。只需交完這次,他便能順利畢業了。
但當時,銀行不願意再貸款給他們母子,曹秀清只能去求蔣介石。她並非求老蔣給自己錢,而是希望他能讓自己能順利貸款。遺憾的是,蔣介石只願意讓杜家貸1000,還要分兩次給。收到母親寄來的錢,杜致仁絕望了。不久,22歲的他服安眠藥自盡。
痛失長子,讓曹秀清傷心不已。想起當年婆婆過70歲大壽,蔣介石隨手就是3000美金,她真的寒心了。
曹秀清原以為自己這輩子,再也難與“幸福”二字扯上關係。直到1957年,她意外得知一個消息:丈夫杜聿明還活著。此後,曹秀清一直在尋找離開中國臺灣的機會。
1958年,這個機會終於來了。
那天,曹秀清和往常一樣在家裡幹活,一輛高級轎車突然出現在她家門口:原來,是宋美齡特意派車來請她。
宋美齡為何會突然對自己這麼客氣?曹秀清完全無法理解。直到見到宋美齡,她才明白:原來,自己的女婿楊振寧拿了諾貝爾獎。
雖然已經許久沒跟在美國生活的長女見面,但對於女兒結婚的事,曹秀清是知道的。1950年,女兒杜致禮在學校遇到了楊振寧,不久便在美國結婚了。誰能想到,曾經默默無聞的大女婿,居然是個“天才科學家”,還拿下了諾貝爾獎。
這一點,不止曹秀清沒想到,宋美齡和蔣介石也想不到。不然,他們早前也不會那麼對曹秀清一家。不過,他們認為一切都還能彌補,這才趕緊把曹秀清請了過來。
寒暄了幾句話,宋美齡提出讓曹秀清去美國看看女兒、女婿,並告訴她:“希望你從美國回來時,把楊振寧也帶回臺灣!”
聽完這句話,曹秀清才明白了對方的意圖,原來:杜家人對他們來說,又有了新的“利用價值”!不久,曹秀清便登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
只是,讓蔣介石夫妻倆沒想到的是:從一開始,曹秀清就沒打算勸女兒女婿去臺灣。她只不過是借機先到美國,再想辦法與丈夫聯系。
當然,老蔣也不傻,為了防止曹秀清不回臺,他並沒有讓她帶另幾個孩子同往。他們認為,只要仍有孩子在臺,對曹秀清就是一種牽制。
此後,在楊振寧的安排下,曹秀清辦了長久居住證,一直在美國生活。1963年,在確認中國臺灣的那幾個孩子都長大成人後,曹秀清才從美國飛回大陸,與丈夫相聚。
一別14年,夫妻情誼不减半分。得妻如此,是杜聿明之幸。
四:鄭洞國因杜聿明的事,氣憤不已
杜聿明夫妻的分離和重聚,鄭洞國都看在眼裡,他是真心為老友晚年能有髮妻相伴而高興。而杜聿明也經常帶著妻子,去鄭洞國家作客。
鄭洞國的孫子鄭建邦,提到祖父跟杜聿明一家的交往時,曾回憶了這樣一個場景:
杜聿明老兩口打牌時,老是愛“耍賴”。我祖父總說:“他是我的老長官,老朋友,所以我也不好意思糾正!”但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則在一旁說:“爸,你不要耍賴!”
有老友相伴,有賢妻在側,晚年的杜聿明雖然身體越來越差,臉上卻總是掛著笑容。而他唯一的遺憾就是:始終無法見到在中國臺灣的那4個孩子。
當時,中國臺灣方面早就對杜家的4個孩子下了禁令,也就是所謂的“杜門不准出”。不但他們自己無法離開臺灣,就連下一代都是如此。
1981年,杜聿明病危,經常處於半清醒狀態。長女杜致禮發現:父親醒來時,總是下意識地用目光四處找人。杜致禮知道,在臺灣的弟弟妹妹們是父親最後的牽掛。
事實上,在數日前,杜致禮就已經想了自己能想的所有辦法。她托在香港的朋友轉告,希望弟弟妹妹們能回來見爸爸最後一面。而弟弟妹妹們也很懂事,還特意問帶話人父親的情况。只是,回與不回顯然不是他們能做决定的事。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病逝,享年77歲。
杜致禮和母親曹秀清還是不肯放弃,她們想到了一個情急之策:給蔣經國發電報。
當杜致禮把這一想法,告訴了前來慰問的我黨領導們時,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領導們都勸她不要有什麼顧慮,這是人之常情,沒什麼不妥的。
與此同時,杜家母女也找到鄭洞國,希望他能幫幫杜家。鄭洞國沒有絲毫推脫,想盡辦法聯系在臺灣的黃埔校友,希望他們能去找蔣經國說說情。鄭洞國畢竟是黃埔一期出來的名將,他的話在中國臺灣的老戰友們那裡,顯然是有一定作用的。
原本,所有人都覺得此事應該能達成。畢竟,杜聿明在臺灣的這些孩子只是普通老百姓,他們回來不會對中國臺灣當局有任何威脅。
為了配合杜家母女和鄭洞國,政協的領導們還特事特辦,幫他們聯系了一家一流的醫院,把杜聿明的遺體保存得很好。就這樣,一等就是半個多月的時間。直到5月25日,也就是杜聿明病逝18天后,追悼會才舉行。
蔣經國的冷漠,讓曹秀清母女寒心。40多年前,蔣經國的生母毛福梅在日本人的轟炸下,不幸生亡。蔣經國聽說後,放下手裡一切大小事務,日夜兼程趕回家送母親最後一程。
後來,他更是跪在母親墳前,寫下“以血洗血”的石碑。這件事傳開後,蔣經國成了有名的孝子。既然自己對母親如此孝順,為何不能給別人一個為父奔喪的機會?
這件事,也讓鄭洞國氣憤不已。在他看來,好友杜聿明為蔣家人賣命那麼多年,落下了一身病。就算最後走的道路不同,畢竟人死為大,怎麼也不該如此對他。此事過後,鄭洞國和曹秀清母女都對臺灣方面的冷漠,予以了公開的譴責。
1991年,鄭洞國也病逝於北京。晚年的他為祖國統一四處奔走,臨終前他一直對兒孫們說:只可惜沒看到祖國統一。如今,杜聿明將軍已離世40年了,我們相信:祖國終將統一。到那一天,杜將軍的後人們,必會齊齊整整地站在他的墓前。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