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GDP第一城竟然是新疆這個地方,遠超北京上海等一線都市

新疆 93℃ 0
摘要:中國人均GDP排名第一的都市,不是北上廣深,也壓根不在東部沿海,而是位於北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克拉瑪依,一座因石油而生的都市。2020年,克拉瑪依的GDP總量高達887億元,人均GDP達到18萬元,是上海的1.2倍、武漢的1.4倍、成都的雙倍。克拉瑪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萬元,遠超我國平均3.2萬元的人均水準。這座只有64年建城史的都市,隨著石油化工產業的發展,居民從戈壁灘地窩子搬進了高樓大廈和別墅,他們不必為房價而焦慮。

中國人均GDP排名第一的都市,不是北上廣深,也壓根不在東部沿海,而是位於北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克拉瑪依,一座因石油而生的都市。

准葛爾盆地中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天地蒼茫,礫石漫生,搖曳的紅柳和梭梭草為這由黃沙黑石構成的世界,增添了僅有的生機。直到成片的“磕頭機”開始出現,才讓人意識到這裡並不是沒有人烟的荒野。走向戈壁更深處,成片的別墅群映入眼簾,更是令人感慨:不愧是克拉瑪依!

2020年,克拉瑪依的GDP總量高達887億元,人均GDP達到18萬元,是上海的1.2倍、武漢的1.4倍、成都的雙倍。克拉瑪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萬元,遠超我國平均3.2萬元的人均水準。這座只有64年建城史的都市,隨著石油化工產業的發展,居民從戈壁灘地窩子搬進了高樓大廈和別墅,他們不必為房價而焦慮。

住別墅的不必是土豪

近年來,到北疆遊玩的內地遊客越來越多。尹秀秀是烏魯木齊人,從事導遊工作已經十餘年,每當她帶著遊客駛近克拉瑪依的戈壁灘,耳中會傳來遊客的感慨:“沙漠戈壁裏竟然有別墅?土豪啊!”

尹秀秀就會驕傲地向遊客們介紹起克拉瑪依,在過去30年間,它常常站上全國人均GDP第一名的位置,“克拉瑪依是全疆最富裕的都市,能住上別墅的也不算土豪呢。”

李曉溪是土生土長的90後克拉瑪依女孩,父親在石油系統,成長環境屬於當地典型的小康之家。在李曉溪的記憶裏,克拉瑪依的生活是安逸寧靜的,90年代全家就住在八九十平方米的樓房裏,為父母的組織福利分房,樓梯房,一共6層。最近十幾年,克拉瑪依的住宅也商品化了,高層電梯社區樓盤拔地而起,李曉溪父母又買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高層新房。她表示,在當地住聯排別墅、獨棟別墅也並不稀奇,價格不貴,“有個朋友家買了獨棟別墅,空閒時可以去附近的戈壁跑步”。

在安居客網站上,克拉瑪依市區普通住宅的價格在4000-5000元/平方米,一套上百平米的房子只需要四五十萬就能全款買下;區位較好的豪宅別墅價格在7000-10000元/平方米,一套兩三百平方米的別墅,價格一般為200萬元上下。

“克拉瑪依地廣人稀,買別墅還帶很大的院子和土地。”李曉溪介紹稱,別墅帶大院子、帶獨立車庫,甚至還有帶觀賞魚塘、帶私家泳池的,這些都是當地別墅的賣點。

買房不是讓克拉瑪依人焦慮的事兒。

克拉瑪依是因石油而建的都市,現時採取一種特殊的行政制度,即克拉瑪依市與新疆油田公司為一個黨委、一套班子,同時行使克拉瑪依市委和新疆油田公司黨委兩種職權,克拉瑪依市人民政府與新疆油田公司政企機构分設。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克拉瑪依人口接近50萬。大部分戶籍人口,都有穩定的工作和不錯的收入。

尹秀秀說,那些穿著中石油制服的小夥子,過去常被老百姓稱為“石油鬼子”,這個稱呼也被石油人用來自嘲。由於石油工人工作環境艱苦,老是蓬頭垢面,所以起初“石油鬼子”稱呼暗含貶義,但隨著石油系統待遇提升,“石油鬼子”又成了香餑餑,“20年前,很多人搶著要把女兒嫁給‘石油鬼子’”。雖然現在當地石油系統的福利已經不比20年前,但收入仍保持較高水準,吸引了不少大學生落戶。

石油工人平時奮戰在環境艱苦的油田裏,妻子帶著孩子生活在克拉瑪依城區,遇到難得的假期,石油工人才能坐著班車回到家中團聚,這成了幾代克拉瑪依石油人的生活模式。

和百里油田那種一片荒凉的景象完全不一樣,克拉瑪依人把他們的家園、孩子自小成長的地方,建設成了綠色宜居的都市,流水潺潺,樹木葱鬱。人工引水的克拉瑪依河兩岸,是賞心悅目的綠色長廊,噴泉、公園、社區、體育場所在市區遍佈,人均綠化面積達到12平方米。

如果不瞭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根本無法將眼前的綠色之城和亘古戈壁聯系起來。

石油人的“地窩子”記憶

“啊克拉瑪依,我不願意走進你,你沒有草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上世紀50年代,著名音樂家呂遠在《克拉瑪依之歌》中寫道。

當地人都說,失去水的土地,草原上的鷹不飛去,哈薩克人的牛羊也不會去。

黑色的石油改變了這片荒野的命運。1955年,由8個民族、36人組成的青年鑽井隊,帶著簡單的工具,成功讓黑油山一號井噴出工業性油流,宣告了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被發現。

出於當時複雜的形勢考慮,這個消息直到次年才被新華社報導出來。當音樂家呂遠看到這則新聞時,他很想為克拉瑪依寫一首歌,但是他對克拉瑪依近乎一無所知,地圖上找不到克拉瑪依,也查不到資料。通過翻看蘇聯紀錄片以及到蘭州體驗勞動,呂遠最終通過想像和他人的口述,在歌中寫出了克拉瑪依的惡劣自然環境以及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接下來兩三年時間,4萬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石油人聚集到克拉瑪依開展生產。夏天,他們要忍受零上40攝氏度的酷暑;冬天,克拉瑪依則處於零下40攝氏度的極端嚴寒中。當首批工人來到克拉瑪依,面對荒灘戈壁時,他們揮動鐵鍬,挖出了一片片“地窩子”,這就是克拉瑪依人最早的住房形式。

地窩子起源於新疆,歷代軍民屯墾戍邊最初就以地窩子為家。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職工居住在清一色的地窩子裏,幾年後,來到克拉瑪依的石油人也是如此。

地窩子,顧名思義,就是從平地向下挖出的土坑,體積不大,一般深兩米多,形狀四四方方,四周用土坯壘起半米的矮牆,用泥巴和草葉蓋頂。

在沙漠地區,當十級大風來襲,便會晴空突變、飛沙走石、昏天暗地,這時候居民們就躲進地窩子裏。地窩子建造成本極低,能够抗風,而且冬暖夏涼,缺點就是面積狹小、通風差、衛生條件差。

現在,在克拉瑪依市區准葛爾路22號的礦史陳列館裏,還保留著地窖宿舍實景,裡面都是當年石油工人使用的實物,十幾張簡陋的床鋪排成一行,沒有取暖設施,數九寒冬工人們相互偎依取暖。

到了1962年,克拉瑪依還有四分之一的石油職工住在地窩子裡面。更多的工人,則開始努力改善居住環境,建起了土坯平房,家裡添置了煤氣、爐子、火牆等生火取暖設施,克拉瑪依人在土坯平房周圍移栽上梭梭草,以减少被風吹入屋內的黃沙。

上世紀70-80年代,樓房在克拉瑪依出現,工人新村式的住房逐漸普及,1990年代,福利分房的住房條件進一步提升。到了2000年以後,商品房開始出現,克拉瑪依人擁有了多種多樣的選擇,包括高層社區、聯排別墅、獨棟院子等。

尹秀秀說,和外地遊客腦中想像的石油城不同,克拉瑪依如今已經是一座宜居宜業的都市,曾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以及國家環保模範都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克拉瑪依市容整潔乾淨,空氣品質經常排在全國城市前列,不少跟李曉溪一般年紀的90後青年,在去一線都市讀書後,仍然非常懷念家鄉小城的居住環境。

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嘗試

克拉瑪依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從歷史發展來看,資源型城市的樓市較難有長遠的發展,這不僅是地廣人稀造成的。產業結構單一的資源型城市,很難擺脫“因油而興、油竭而亡”的“資源詛咒”。

比如甘肅玉門,幾十年前曾經佔據全國原油產量的半壁江山,但隨著資源枯竭,玉門原油產量急劇下降,人口迅速流失,玉門成了一座空城。現在玉門市裏廢棄的住宅、電影院、商鋪,成了青甘大環線上一處拍照打卡點,只有驢友會去獵奇。

克拉瑪依也面臨類似風險。2020年,克拉瑪依原油產量為1320萬噸,瓦斯產量36.3億立方米,現時克拉瑪依的產業結構中,石油化工產業佔據90%的工業產值,結構仍然失衡。

但“資源詛咒”並不是無解。阿聯酋的迪拜,也在沙漠中建城,靠出產原油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迪拜探明的石油儲量只有40億桶,在上世紀80年代,迪拜人就意識到靠單一資源型經濟難以為繼,開啟了轉型之路,建設了棕櫚島、七星級帆船酒店等地標,現時支柱產業已經包括旅遊、金融、貿易、房地產等。近年來,迪拜進行數位化轉型,號稱要砸錢打造全球最智慧的都市,吸引了科技和資本,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高地。

近年來,富裕起來的克拉瑪依也在全力推進“非油”產業發展,比如和迪拜類似的數位化產業轉型已經在推進中。這類資源型城市非常適合發展云計算等產業,因為土地資源豐富、能源價格低廉。此外,克拉瑪依還在發展旅遊、商貿、物流、金融等產業。

克拉瑪依還積極發展教育,2015年,克拉瑪依市歷史上第一所本科院校——中國石油大學克拉瑪依校區獲教育部批復設立,從此我國蘭州以西地區,有了第一所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依託這所高校,克拉瑪依引進了一批博士、碩士人才。

克拉瑪依過去的64年歷史,展現了與惡劣生存環境搏鬥的濃墨重彩。從地窩子到別墅,克拉瑪依人解决了住房難題,實現了小康生活。這座人均GDP第一的石油城的居民,不必為房價焦慮。然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座城市命運背後所深藏的,是長久的轉型探索。

(應受訪者要求,文字尹秀秀、李曉溪為化名)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