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戰役,解放全國大陸的最後一戰,革命军僅傷亡114人

西藏 72℃ 0
摘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昌都成為西藏的門戶,也是藏東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因為其戰畧地位重要,西藏地方政府在昌都設定了邊事總署,並置重兵駐守。負責昌都地區軍政事務的總管,通常由噶倫兼任。9月13日,第18軍黨委發佈昌都戰役政治命令,要求部隊嚴格遵守政策紀律,團結西藏人民,發揚吃大苦精神,恪守糧食制度,在解放昌都中,“為西藏人民立下第一功”。

這是西藏的門戶

昌都地區位於西藏東部橫斷山脈、三江流域的中上游,南北寬約445公里,東西長約527公里,幅員10.86萬平方公里,東以金沙江為界,與四川甘孜隔江相望,東南與雲南迪慶接壤,西南、西北分別與西藏林芝和那曲毗鄰,北與青海玉樹交界。該地區扼青、康、滇、藏交通要道,和內地有金沙江、瀾滄江阻隔。整個地區高山連綿、河流縱橫,交通極為不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昌都成為西藏的門戶,也是藏東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因為其戰畧地位重要,西藏地方政府在昌都設定了邊事總署,並置重兵駐守。負責昌都地區軍政事務的總管,通常由噶倫兼任。1950年6月,時任總管拉魯提出任期將滿,西藏地方政府遂將擔任知本的阿沛阿旺晋美擢升為增額噶倫,於8月28日到達昌都接替拉魯。

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反動勢力,在帝國主義的支持和策劃下,不僅拒絕中央提出的和平談判,反而繼續進行背叛祖國的活動,更加積極地擴軍備戰,將總兵力的2/3,計7個代本(相當於小團,即營)的全部和3個代本的一部4500人,以及土兵(西藏民間武裝,歸土司頭人掌握)、僧兵3500人共8000餘人,統歸昌都邊使總署總管指揮,部署在昌都周圍及金沙江西岸的廣闊地區,組織起了以昌都為樞紐,以昌都至國的方向為重點,南起鹽井,北至國的這一狹長地帶的分區防禦,企圖利用金沙江、瀾滄江、橫斷山脈天險,扼守入藏的咽喉要道,以軍事力量封锁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

其具體部署是:以第8代本全部、第7代本大部和第2、第6代本各一部及噶倫衛隊集結於昌都;以第7代本另一部位於類烏齊:以第3代本和真伯拉代本位於生達、果德地區;以第10代本位於崗托、同普、江達地區;以第9代本位於寧靜,鹽井地區;以第4代本位於丁青地區;其餘3500名土兵、僧兵配屬各代本分散配寘於上述地區。

藏軍是清朝乾隆時期準予組建的西藏地方正規武裝。代本主官均由貴族擔任,他們中間有的人雖然接受過外國人的軍事訓練,但是實戰經驗少,指揮能力差。阿兵哥按崗服役,世代沿襲,年齡偏大,家庭拖累多。藏軍內部等級森嚴,官兵關係不甚密切。其裝備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英式武器,火力差,通信手段落後(整個昌都地區只有兩部電臺)。但藏軍多數是職業兵,射擊科技較好,生活也簡便,適應高原環境,有時以馬代步,行動較為迅速。土兵、僧兵這樣的民兵組織為官府下令組建的臨時武裝,自帶武器,未經訓練,戰鬥力更差。長處在於熟悉地理環境,部分人射擊科技較好,如果採取分散遊擊的打法,也能起到騷擾和牽制的作用。

堅決全殲昌都之敵

為了排除進藏障礙,打通和平解放西藏的道路,西南局於1950年8月20日致電毛主席,提出了以第18軍遂行昌都戰役的實施計畫。8月23日,毛主席回電指出:“如我軍能於十月佔領昌都,有可能促使西藏代表團來京談判.求得和平解决(當然也有別種可能)。”“這對於爭取西藏政治變化及明年進軍拉薩是有利的。”據此,西南軍區於8月26日下達《昌都戰役的基本命令》,决定發起昌都戰役,“殲滅藏敵主力於昌都及其以西之恩達、類烏齊地區,佔領昌都”,為來年進軍拉薩,解放西藏打下堅實的基礎。

根據藏軍部署的特點及其常採用的戰術,西南軍區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鄧小平、參謀長李達等首長估計,戰役開始後,藏軍的行動可能有三種變化:1、收縮兵力,扼守若干要點與我作戰。2、就地分散打遊擊。3、發現我力量强大不可抗禦時,除以一部扼守要點,結合土兵遊擊襲擾,阻我前進外,主力則分路迅速後退,以保存實力。以第三種可能性為最大。其退路可能有二:一是經恩達、類烏齊西退拉薩;二是經邦達、八宿在西向拉薩或沿河谷南下退往察隅地區,以第一種退路可能性為最大。在戰術上,藏軍可能大舉破路,阻我前進,以主力實行側擊或抄襲我之後路及補給線,並可能以騎兵部隊進行遠距離的偷襲。其土兵都自備有武器,地形熟悉,射擊準確,擊散後可能散伏於樹林山嶺,以冷槍滾木擂石阻擊我軍。

基於上述分析判斷,西南軍區首長訓示第18軍在戰役指導上,正面兵力不宜過多,而重在使用主力部隊進行翼側的迂回,務求先切斷敵之退路,分割包圍而殲滅之。據此,第18軍軍長張國華决心採取正面攻擊與翼側迂回相結合的方針,各作戰組織分路進擊,互相協同,佔領昌都,以求將敵會殲於金沙江以西、瀾滄江以東及類烏齊、恩達地區。在作戰部署上,區分為南、北兩個作戰集團,並以北集團為主要作戰方向。

北集團:以第52師、軍直炮兵營、偵察營、工兵營、第54師炮兵連及西北軍區青海騎兵支隊組成,分為左、中、右三路,由第52師師長吳忠率前指統一指揮。各路的編成和任務是:右路由師副政委陰法唐、參謀長李明指揮,以第52師第154團、青海騎兵支隊及第52師騎兵連、偵察連、炮兵連組成,從右翼迂回敵人,切斷敵之退路,配合正面部隊割殲敵人。為了達成迂回包圍、斷敵退路之目的,在運動途中,應不受小股敵人和土兵僧兵的阻撓與糾纏,晝夜兼程迅速勇猛地向預定目標昌都側後進擊;中路由師長吳忠、副師長陳子植、政治部主任周家鼎率領,以第52師師直、第155團、第156團及軍炮兵營組成,擔任正面攻擊,割殲敵人,攻佔昌都,殲滅敵之主力;左路由軍偵察營營長蘇桐卿和軍直屬部隊政治部主任王達選指揮,以軍偵察營、工兵營及第54師炮兵連組成,在分別渡過金沙江以後,首先殲滅崗托地區守敵,而後向西緩進,保持與敵接觸,吸引住敵人,以免過早驚動昌都之敵使之西逃。在接近昌都時,除以主力配合中路聚殲敵人外,以一部兵力迂回至昌都以南地區,防敵南逃。

南集團:以第53師第157團及師炮兵連、工兵連和第14軍第42師第126團(前第3營)及第125團3營組成,分為南、北兩路。各路的編成和任務是:北路由第53師副政委苗丕一率前指指揮,以第53師第157團及師炮兵連、工兵連組成,分渡金沙江以後,主力迅速向西迂回至寧靜以西,斷敵退路,一部兵力從左翼向寧靜進擊,配合主力全殲敵第9代本。達成上述任務後,除留一部兵力控制該區域和清剿散敵外,主力兼程北上向邦達方向急進,斷敵邦達、八宿方向退路;南路由第14軍第42師師長廖運周率前指指揮,以第42師第126團(欠第3營)及第125團3營組成,戰役發起後由德欽從南北兩個方向鉗擊鹽井,門工、碧土之地,同時以一部兵力從左翼插至作戰地區以西,控制各山口、要道,防敵向察隅方向逃竄。

10月初,革命军各參戰部隊已分別進至下列地區,完成了戰役展開,並做好一切戰鬥準備:第18軍第52師全部及軍炮兵營位於鄧柯;軍偵察營、工兵營和第54師炮兵連位於德格;第53師第157團及師炮兵連位於巴塘;第14軍第42師之第126團(前第3營)及第125團3營位於德欽,西北軍區青海騎兵支隊位於玉樹。參戰兵力為六個團(含支援司令部的一個工兵團)有三個營和各種勤務保障分隊,共約2萬餘人,各種火炮57門。參戰部隊北起青海玉樹,經西康境內的鄧柯、德格、巴塘,南至雲南德欽,在沿金沙江750公里的寬大正面上,對昌都地區藏軍形成了馬蹄形包圍。

18軍軍長張國華

戰前準備

第18軍按照西南軍區準予的部署報告和有關訓示,進一步加強戰前準備。9月13日,第18軍黨委發佈昌都戰役政治命令,要求部隊嚴格遵守政策紀律,團結西藏人民,發揚吃大苦精神,恪守糧食制度,在解放昌都中,“為西藏人民立下第一功”。15日,軍前指在甘孜召開作戰會議,研究貫徹上級命令訓示,明確了“迂回包圍殲滅藏軍”的作戰思想,進一步修訂了戰役實施方案。會上還明確提出“不怕突不破,就怕包不住,抱住就是勝利”的響亮口號。17日,擔任戰役主攻的52師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張國華軍長、吳忠師長分別就作戰指導思想、組織指揮、行軍管理、後勤保障等方面作了詳盡訓示,提出了具體要求。

中旬,軍後勤部扶廷修副部長率領部分人員,在甘孜以西竹慶開設指揮所,在鄧柯、海子山、德格、巴安等地設立兵站,在甘孜開設野戰醫院,擔負物資轉運和傷病員救治任務。為了保障作戰部隊的物資運輸,西南軍區决定向甘孜以西繼續修築公路,並對已經通車的雅安至甘孜段進行改造完善。由第18軍政委譚冠三任司令員兼政委的支援司令部從9月中旬起,以工兵兩個團又一個營擔負繼續修路任務,另兩個工兵團負責修建橋樑和改善路况。10月2日,甘孜至馬尼干戈100公里建成通車。在金沙江以東,糧食運輸以各型汽車為主,犛牛、騾馬為輔,至戰役開始前,已經運到近20萬公斤。過江之後的運輸,則主要由部隊背負及犛牛、騾馬馱運。犛牛的需求量為最大,部隊一方面通過德格、玉隆的土司頭人,組織了上萬頭犛牛運輸;一方面也從石渠等地購買了一萬五千頭犛牛,其中一部分分散給各參戰部隊,隨部隊跟進運輸;其餘的組成犛牛運輸隊,集中向前運輸。參戰部隊指戰員除了武器彈藥之外,都儘量背負糧食,包括代食粉、餅乾、牛肉幹等方便食品,每人攜帶十天用量,戰士平均負重35公斤,連的幹部也有15公斤左右。

18軍政委譚冠三

多路出擊

10月3日,第18軍軍長張國華、政治部主任劉振國從甘孜到達玉隆,在檢查落實了向金沙江以西的犛牛運輸任務後,張軍長定下戰役發起時間,並上報西南軍區。10月6日,西南軍區發佈命令:“决於10月7日開始全線渡江,執行昌都戰役”。各參戰部隊尊令即於6日開始行動,從各個渡口陸續渡江,拉開了昌都戰役的序幕。

鹽井戰鬥

為了掩護主要方向的行動,南集團南路第126團(欠第3營)及第125團3營,於10月5日就發起了戰鬥。由於正面部隊動作過早,未等迂回部隊趕到預定地點即發起進攻,僅僅俘敵數人,其餘敵人逃跑。部隊當即從左右兩翼實施平行追擊,同時以一部兵力插至鹽井西側,防敵西逃。11日,將門工北逃之敵土兵400餘人追殲於杜梁地區。12日,又分兩路鉗擊鹽井之敵,殲敵100餘人,向北逃竄的殘敵被第53師第157團截殲。鹽井戰鬥至此結束,計殲敵約500餘人。

寧靜戰鬥

南集團北路第53師所部,於7、8日在巴塘以西分批渡過金沙江。守敵發覺革命军行動之後,當即向寧靜方向退逃,僅捕殲土兵一部。第53師隨即以一部兵力沿右翼為敵攻擊前進,同時以主力向寧靜西北猛插。各路部隊於12日拂曉先後進抵寧靜城郊,守敵懾於革命军强大聲威,經過政治爭取,第9代本格桑旺堆率所部400餘人投誠(西南軍區給予起義名義)。15日,部隊向邦達、八宿方向急進,堵截可能由昌都南逃之藏軍。

崗托戰鬥

6日晚,北集團左路部隊首先以兩個連自崗托北側偷渡金沙江成功後,徑直向敵後實施迂回,正面部隊於7日晨在炮火掩護下渡江,登上江岸後,由於與迂回分隊失去聯繫,加上指揮不力,火力與運動脫節,過江部隊在不利的地形上與敵對戰竟日,主力遲至深夜才全部過江,僅斃傷俘敵30餘人,自身亦傷亡和翻船淹亡30餘人。

覺雍戰鬥

崗托戰鬥後,藏軍經同蒲賽撤,與江達守軍會合,革命军追擊部隊於13日進至江達,當即對該敵實施兩翼包圍,但敵人一觸即退,快速向昌都方向逃竄。當敵人退到覺雍以西45公里處時已是疲憊不堪,認為已經擺脫了革命军的圍追,於是就地宿營,革命军追擊部隊幹16日黃昏進抵覺雍,查明敵情後.即以迅猛動作奔襲該敵。戰鬥在當日深夜發起,經過一小時激戰,殲敵111名,殘敵向西潰逃。

生大戰鬥

北集團中路第52師主力從7日開始由鄧柯渡江,由於船隻小且少,直到10日中午才全部渡完。第156團第1營於11日黃昏在國德地區與敵真伯拉代本接觸後,以一部兵力控制制高點,並從左右兩翼鉗擊該敵;敵人兩次反衝擊被擊退,便轉而向西南潰逃。13日上午,第155團第3營進抵生達附近遭敵阻擊,由於地形不利(藏軍陣前有一條流速很快的小河,河底多為鹅卵石,很滑),加上火力組織不嚴密,形成對峙。因為主力尚未趕到,也未能大膽割殲敵人,致使該敵利用夜暗掩護向南撤退,僅殺傷敵人一部,未能大量殲敵有生力量

類烏齊戰鬥

16日夜,北集團右路第154團先頭進到類烏齊以北之甲藏卡橋時,發現有敵第7代本一部依河駐守,由於水深不能徒涉,迂回未能成功,從正面向敵發起攻擊後,敵不戰而逃。17日,騎兵支隊與駐類烏齊之敵接觸,由於敵人分散配寘於山地、林區,僅殲敵20餘人,其餘敵人隱蔽逃散。

戰役第一階段,革命军各參戰部隊共殲敵1300餘人,南線之敵主力已悉數被殲,北線之敵遭到多次打擊後節節敗退,逐步向昌都收縮。至18日,北集團騎兵支隊和第154團已分別進至恩達、類烏齊地區,切斷了昌都之敵西撤拉薩的主要退路,有正面進擊的部隊則迅速向昌都逼近。此時,除昌都以南的邦達還可以作為敵人的退路之外,其他各主要退路均已為革命军控制。

大獲全勝

南線第126團(前第3營)及第125團3營於鹽井戰鬥結束後,即在鹽井、門工、德欽一帶待機。第53師第157團及師炮兵連在結束寧靜戰鬥後,主力於15日由寧靜北上,21日進抵屯多,晝夜兼程向邦達、八宿方向急進。

北線第18軍偵察營、工兵營及第54師炮兵連於覺雍戰鬥後乘勝向西進擊,沿途殲滅了部分潰散敵人,於19日黃昏迫近昌都。生大方向革命军主力第155團、第156團、軍炮兵營及第52師師直各分隊在向南推進中,僅在小烏拉山、洞洞竹卡等地與敵一般性抵抗,也於19日黃昏抵昌都近郊。右翼迂回部隊第154團與青海騎兵支隊,於18日佔領類烏齊、恩達各山口要道後,除繼續向東逼近外,騎兵支隊主力及第154團一部,於19日開始向昌都以南機動。

各部隊進入戰役縱深地區後,不斷爬高山涉激流,道路更加艱險,最大的困難則是糧食越來越少。各個黨支部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及時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路上,鼓勵指戰員們發揚吃大苦耐大勞的優良作風,堅決克服重重困難抓住敵人,從而保證了軍“迅速前進”命令的實現。

在革命军不顧疲勞,勇猛追擊,迅速迫近的形勢下,昌都邊使總署陷入一片混亂,大小官員隨即决定弃城逃跑。當時在昌都的40名官員後來在給噶厦的信中寫道:“7日(藏曆,即17日,下同)淩晨,漢軍已佔領昌都附近的一個驛站(指恰榮),我方堅守無望。當時我等在昌都之所有官員對採取投降或是後撤的問題,認真商討後,大家一致同意後撤。8日淩晨,大部分人員放弃財物,隻身後逃。”昌都邊使總管於18日晨率第2、3、4、7代本及其總署機關、衛隊放弃昌都,開始是朝恩達、類烏齊方向往西退卻,當發現退路已經被革命军切斷後,被迫轉而向南,往邦達、八宿方向撤退。

19日20時,第156團先遣營及軍偵察營、工兵營先後進入昌都,俘敵200餘人。.當夜,除以一部兵力擔任警備及蒐索殘敵外,其餘部隊則連夜對南逃之敵實施追擊。此時,由昌都向西北方向逃竄之敵第7代本殘部120餘人,在類烏齊繳械投降。在發現昌都之敵向南逃竄的同時,右翼的青海騎兵支隊迅疾向南迂回,於20日晨佔領昌都以南、邦達以北的宗驛山地區,控制了山埡口和道路。軍偵察營從左翼向宗驛山迂回並同騎兵支隊會師,至此,完全切斷了昌都逃敵南下的道路。率部撤退到這一地區竹閣寺的昌都邊使總管阿沛阿旺晋美,在走投無路的情况下,派人與騎兵支隊先頭分隊聯系,稱願意停止抵抗,聽候處置。經過商洽之後,阿沛於21日下令所部2700餘人全部繳械投降。

此後,北集團主力轉入分區清剿,先後於23日在恩達東南、24日在昌都西南和察雅等地區搜剿殘敵,共殲敵1100餘人。至此,昌都戰役勝利結束。

結語

昌都戰役歷時18天,進行大小戰鬥21次,共殲滅昌都邊使總署及藏軍第3、第7、第8、第10、真伯拉等六個代本(第3代本包括牟暇和嘎窮巴兩個代本)全部和第2、第4、第6等三個代表本各一部以及部分土兵、僧兵,爭取了第9代本投誠,共計5737人,其中代本以上高級官員20餘人,俘獲在西藏地方軍中服務的英國人福特、柏爾及印度人2名;繳獲山炮3門,重機槍9挺、輕機槍48挺、其他長短槍3200餘支,子彈58700餘發,電臺2部,戰馬2000匹。革命军傷亡114人(含溺亡人數)。

昌都戰役的勝利,打開了進軍西藏的門戶,擴大了黨和革命军的政治影響,加强了漢藏的民族團結,粉碎了中外反動勢力封锁革命军進藏的圖謀,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統治集團內部的分化,為和平解放西藏和繼續進軍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也是解放全國大陸的最後一次戰役。

採取大縱深戰役迂回戰法,是作戰勝利的根本原因。

根據昌都地形、藏軍兵力部署及作戰特點,為了達成殲滅其主力的目的,第18軍確定了多路進攻,向心攻擊,並以精幹兵力自翼側作遠距離大縱深戰役迂回的部署。戰役部署的重點放在兩翼迂回,特別是北集團右路的迂回上,以求得首先斷敵退路,而後加以聚殲。同時要求正面攻擊部隊也能實施戰術層面的迂回包圍,穿插分割敵人,一股一股地捕捉殲滅。特別強調在查明敵人退卻時,應不顧疲勞,迅速勇猛追殲。一方面要求部隊要以勇往直前,排除萬難的精神去完成任務,為戰役的勝利做出貢獻;一方面要求指揮員决不能因為大量馬匹倒斃,大批人員掉隊,部隊缺糧斷炊而動搖决心,姑息遷就,戰役意圖和部署必須堅決予以貫徹。

在實施過程中,迂回部隊從右翼千里迂回,繞過敵人,先敵搶佔向西南的退路,隨後又不顧疲勞繼續南下,適時切斷敵人向南的退路.這種堅毅靈活的動作,對完成戰役任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追擊部隊的迅速勇猛迫殲,又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這次戰役,雖然藏軍利用其地形熟悉,以騎代步機動較快等有利條件,加之我軍部分部隊存在指揮上的失誤以及行動上的遲緩,在多次戰鬥中避免了被圍、被殲,但始終未能跳出我軍的戰役包圍圈,最後在退路全部被切斷,走投無路的情况下,不得不放下武器,繳械投降。

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我軍寬待俘虜政策,對西藏的和平解放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戰地區地廣人稀,交通閉塞,加上宗教統治和反動勢力的文宣,廣大藏族人民和僧侶不可能瞭解黨和軍隊的政策。囙此嚴格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此役我軍所到之處,首先是廣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團結當地土司頭人,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黨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價格政策,尊重藏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保護寺廟和上層愛國僧侶的財產,從而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援。

為了擴大政治影響,揭穿帝國主義者、國民黨特務分子和西藏地方反動分子污蔑我軍殺害俘虜的謠言,這次戰役在對藏軍戰俘的處理中,嚴格執行了寬待俘虜的政策。對傷俘一律治癒後釋放,敵屍一般動員當地人民或喇嘛按西藏人民風俗習慣安葬。戰俘釋放前,集中進行形式教育和文宣我黨民族政策,對藏軍軍官,還著重講解中央人民政府號召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意義。釋放時,給藏軍阿兵哥發放銀元作為路費,繳獲的私人物品一律歸還,短缺者還予以補發。此外,對五品官員每人發騾馬一匹,四品以上官員每人發騾馬兩匹。這些措施贏得了廣大藏軍官兵的信任,也教育了當地藏族羣衆。被釋放的官兵,在回歸途中和到家之後,積極向羣衆文宣黨的少數民族政策和軍隊嚴明的紀律。所有這些都為後來我軍向全西藏和平進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周密進行戰前準備工作,是作戰勝利的重要保障。

進軍西藏,能否適應在高原地形上的行軍作戰,是一個重要的前提。為了解决這個問題,部隊指戰員前抓緊進行了適應西藏高原特點的分班露營食宿、負重行軍和射擊訓練,以及生活管理教育;進行了進軍西藏、解放西藏重大意義的教育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通過這些訓練教育,部隊政治和戰鬥情緒始終飽滿,體力也得到了保障。

在後勤保障方面,西南軍區組織了强大的補給運輸機构,並在各個方向設立了倉庫和兵站,全面保障部隊的補給和運輸。在武器裝備與軍需物資方面,為適應西藏高原山地、叢林、高寒、缺氧等特殊條件,也進行了補充和改善。對就地採購物資所需的黃金、白銀,都於事前下發部隊。此外,還抽調了部分部隊參加搶修公路,抽調大批騾馬組成受力支援運輸隊。這些措施不僅保障了物質上的需要,也給全體指戰員精神上以極大的鼓舞,對此次戰役的順利進行起了重要作用。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