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名片
李為民,1964年生於四川省營山縣,教育部長江特崗學者,教育部疾病分子網絡前沿科學中心主任。現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臨床醫學院院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健康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三届全國人大代表。一直致力於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主要方向為肺癌及肺部感染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李為民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教授李為民團隊研究的“肺癌早期精准診斷關鍵技術的建立與臨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項成果凝聚了李為民團隊20多年的心血,建立了肺癌早治早症的科技體系,顯著提升了肺癌早期患者的生存率。
醫生、院長、科學家是李為民的三個身份。他如何把三個身份都做到極致?
李為民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醫生李為民:
做一名優秀的醫生,是他最樸實的想法
11月9日,星期二。李為民每週固定上門診的時間。
早上7點30分,他已到辦公室,而正常的醫院上班時間是8點。辦公室外已有三兩個科室主任、研究生等著他,在依次和他們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李為民抽空扒拉了幾口粥。7點55分,他起身離開行政樓,前往馬路對面的門診大樓。
一個上午,李為民要接診20名患者,很多都是輾轉多家醫院後慕名而來,來時,手裡都拽著一堆檢查報告。李為民常說,每一個門診號的背後,都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一名60多歲的大爺,每隔半年就會到李為民的門診做一次複查,他時常對親朋感歎,幸虧遇到了李醫生。幾年前,這名患者帶著一摞其他醫院的診斷報告來求醫,其右下肺呈現6毫米的玻璃結節,多張報告上顯示考慮炎性結節。但不規則的結節邊緣引起了李為民的重視,他發現結節“實性成分”稍微增多,同時根據三維重建發現,相比患者五年前的體檢數據來看,結節的體積在緩慢長大。“考慮腫瘤,建議手術。”李為民給出了診斷結論。患者術後經過病例活檢,確認為早期浸潤腺癌,由於手術及時,患者的病灶切除,預後良好。從患者的病情中發現“蛛絲馬跡”,並將病灶“扼殺”在萌芽狀態,李為民總能出奇制勝。他說,“只要患者掛上了你的門診號,住進了你管理的病房,就應該兢兢業業地為患者治療。”
做醫生是李為民從小的夢想。他出生於一個中醫世家,父親、祖父都是南充當地有名的中醫大夫,他八歲那年,跟隨祖父到10多公里之外的一農戶家中,親眼目睹祖父救活了一名奄奄一息的患者。李為民說:“小時候耳濡目染父輩幫助患者解除病痛,換來醫者的滿足和喜悅,贏得老百姓的感謝與尊重,這些都在我心中埋下了學醫的種子。”
1995年,李為民從華西醫科大學博士畢業,當時呼吸領域的博士鳳毛麟角,上海一家大型醫院願意為他解决戶口,但他選擇了留在華西醫院。幾年後,李為民又放弃了加拿大的綠卡,選擇到華西醫院擔任呼吸內科醫生。“華西醫院是一家大型綜合醫院,患者數量多,病種量大,這是一名醫生的職業成長所需求的,在這裡我能够更好成長。”李為民說。
幾十年的刻苦鑽研、幾十年的兢兢業業,如今李為民在業界十分受人尊崇,2020年四川省確診的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就是由他親自會診並提出治療方案的。他對肺部疾病的診斷基本上等於“標準答案”。
做一名讓病人信賴的醫生、讓同行認可的醫生,這是李為民從醫的人生信條。
李為民說,醫生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憑經驗行醫,不去研究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的醫生只是醫匠;在經驗上憑臨床證據行醫,這樣的醫生可以叫作醫師;只有不斷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尋求解决路徑並最終尋找到答案,形成臨床共識,才是醫學科學家的作為。
李為民(左二)在醫聯體醫院調研。受訪者供圖
院長李為民:
高位求進,讓華西醫院保持全國高位
從臨床醫生到科室主任,再到醫院院長。李為民不斷適應著新的身份,“作為一家大型教學醫院的院長,除了應該是優秀的醫生、優秀的科學家之外,還應該具備豐富的管理經驗。”對李為民來說,時間很寶貴,他用80%的時間做管理,20%的時間做臨床,業餘時間做科研。
“不可否認,院長這份職業异常辛苦,根本沒有‘八小時工作制’的概念。華西醫院要成為行業的引領者,在臨床、科研方面需要不斷創新。”這是李為民對華西醫院、對自己的定位。
明年,華西醫院將迎來130周歲生日,這所中國現代醫學教育的發源地之一的醫院,被網友們稱為“鎮川之寶”、“生之希望”。業內公信力很强的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佈的醫院排行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連續十二年名列第二。而實際上,華西醫院在地理位置、人才吸引方面,相比沿海城市並不占優,它是如何一直保持著全國醫院的高位呢?
“創新”是李為民口中的一個高頻詞。在全國率先建立醫聯體,長期致力於讓醫聯體提檔陞級,以惠及全省、全國更多老百姓,是李為民一直為之努力的事業,也是他眾多管理創新中的一項突出成就。
多年以前,由於有限的優勢醫療資源難以滿足龐大患者群體的需求,那些不遠千里來到華西醫院尋醫問藥的患者,常遇“等待再等待”的煎熬。早在2001年,華西醫院就在全國率先創新探索醫聯體組織模式,醫生通過遠端會診系統支援基層醫院診治疑難雜症。醫聯體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讓醫療資源欠發達地區的患者享受到了華西醫院的優質資源。
在此基礎上,華西醫院繼續創新,現在已建成了以一體化運營管理模式為覈心的華西都市醫療集團2個;醫聯體12個;學科聯盟33個;城市社區聯盟2個;覆蓋我國西部地區為主的25個省市自治區的遠程聯盟機构686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在家門口就能够看到好醫生”的目標。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李為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建立嵌合式醫聯體”的建議:把三級醫院的專家、管理、醫療質量水准嵌入到醫療資源欠發達地區的基層醫院,形成統一的財務管理,統一資源調配,統一薪酬體系,統一業務管理。從根本上解决醫院“造血功能”弱、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嵌合式醫聯體在樂山市馬邊縣人民醫院、凉山州昭覺縣人民醫院得到實施,經過三年的運行,兩家醫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華西醫院的專家的實地指導下,馬邊縣人民醫院已經成為“大小凉山”老百姓看病的重要選擇,而昭覺縣人民醫院則新建了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及內鏡中心、腎臟內科及透析中心等,極大地方便了當地羣衆就醫。
李為民說,華西之所以能高位求進,持續保持全國的高位,這和歷代華西人打下堅實基礎分不開,和華西醫院近130年在人才、科技、文化方面的深厚積澱分不開,和華西文化中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基因分不開。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川觀新聞記者肖雨楊攝
科學家李為民:
為肺癌早期篩查提供科技支撐
11月3日,李為民在人民大會堂參加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勵大會。他率領團隊研究的“肺癌早期精准診斷關鍵技術的建立與臨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項榮譽的背後,凝聚著李為民多年的心血。“肺癌早期診斷”研究的初衷,源於李為民20多年前接診的一比特患者,其肺部長了一個包塊,因錯過手術時間,儘管接受了放化療、靶向藥物治療,但也很快去世了。“很多肺癌一經發現就是晚期,治療效果不好,死亡率高。”李為民便思考,能不能將肺癌的篩查埠前移,還沒有出現症狀的時就發現端倪。按照國外的經驗,一般年齡超過55歲、有重度吸烟史的人群需要每年接受低劑量螺旋CT檢查。但是國外的經驗到了中國是否會出現“水土不服”,李為民經過大量的臨床病例分析發現,很多肺癌患者不到50歲,且從來沒有吸烟的人群依然患上了肺癌。其原因在於中國肺癌患者具有特异性的分子特徵。囙此他通過研究提出,凡是超過40歲、有吸烟史、有家族遺傳史、有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應該每年做肺部低劑量螺旋CT。
2018年李為民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後,連續幾年提交了“將低劑量螺旋CT肺癌篩查納入醫保”的建議。他認為,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一,而肺癌診斷的早晚與預後直接相關。目前我國早期肺癌的診斷率相對較低,囙此重視肺癌篩查刻不容緩。通過多年的呼籲,如今,很多大型醫院都已將低劑量螺旋CT納入了常規體檢的範疇。
李為民下决心極力推動人工智慧在CT讀片中的運用,源於一比特漏診誤診患者。2013年,一名40來歲的女性患者在當地醫院體檢時發現肺部有一個2.5毫米的結節,醫生未作處理;第二年複查,結節已長至7毫米,醫生診斷為炎症;2015年,結節長到了2.7釐米,醫生為其做了手術並確診為肺癌,兩年後,患者來到李為民的門診,但此時雙肺腫瘤已經轉移,2019年,患者不幸去世。
李為民說,漏診誤診的原因,是醫生閱片能力的不足,由於影像學上沒有明顯的提示,囙此給醫生的診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尤其是診斷能力相對欠缺的基層醫院。在這樣的現狀下,李為民和團隊對龐大的CT數據進行“標準化”,建立了包含40000多例樣本的肺癌臨床智慧病種庫。在此過程中,由於臨床上診斷並實施了手術的大多是肺癌,而良性數據較為缺乏,數據組間不平衡。如何讓人工智慧“見識更廣”?團隊開發出一種深度神經網路技術成功解决了該問題。隨後,進一步挖掘CT影像數位資訊,構建基於影像組學的非侵入性肺癌診斷預測模型,顯著提高了閱片準確性,减少了因人為因素而造成的誤差。
這項研究在臨床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使早期肺癌的診斷率得到了明顯提升。在華西醫院,小肺癌早期診斷率提高了10倍;能够有手術機會的肺癌,也從過去的26%提高到了60%。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明顯提升。
來源丨川觀新聞記者李寰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