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由黃變綠,這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其實已多次在山西段發生過。
在今年8月中旬,山西黃河壺口瀑布段出現了驚人一幕:原本渾濁不堪的黃河水變成了濃綠色,一河綠水奔騰不息,眾多網友驚呼“畫風大變”。
事實上,黃河山西段只在特定情况下才會變綠,季節性特徵明顯。2021年8月14日,山西省臨汾市薊縣段的河水變綠,主要原因是上游萬家寨水庫來水减少。萬家寨水庫是一座重要的調水調沙水庫,同時還承擔著向准格爾旗、平朔、大同、太原等地供水的任務。
在水庫蓄水攔沙期間,下游河段流量减少,河床裸露,再加上長期乾旱,蒸發量大,下泄水量越發捉襟見肘。到了壺口段,河床底部變成岩石,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這才使河水呈現出水晶般的綠色。
第二種變綠的景象發生在冬季。在2019年1月,山西運城黃河段就因低溫而變綠了,原因是氣溫下降,河面結冰導致水流速度變慢,泥沙自然下沉,水質囙此更加清澈。從航拍照片來看,華北黃河的脈狀網絡一目了然,白綠相間,頗為奇特。
第三種變綠的情况則是水庫庫區內。水壩改變了黃河全年敞泄的水文環境,緩水河段變多,更有利於泥沙下沉。以小浪底水庫為例,粗泥沙淤積在庫尾和庫中,細泥沙則淤積在庫前。蓄水期間上層水變清,排沙期間再變混濁,清水和濁水交替出現。
黃河水變綠引發了眾多媒體的關注,這是生態改善的好苗頭,並且與北方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黃河流域共有4.2億人口,堪稱北方的經濟大動脈。其中,下游流域是北方的製造業基地,中游的平原則是重要的糧食產區,河西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再往上游則是蘭州、西寧城市群區。囙此,黃河沿線產業齊全,資源豐富,發展潜力巨大。一切的關鍵就是要保護好黃河的生態,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2000年以來,黃河的“好水”明顯變多了。根據《黃河水資源公報》,2000~2018年黃河III類水以上河段的占比不斷提高,從原先的38.7%升高到了73.8%,治理效果顯著。同時,IV類水以下河段的占比也在明顯減少,由原來的61%下降到了26%。
如今,黃河幹流已經初步擺脫了“污染病”,劣V類水體已全面消除。下一步的目標有兩方面,第一是將黃河幹流的IV類水提升至III類水,提高好水河段的比例;第二則是加强治理支流,汾河幹流、涑水河、石川河、清澗河等污染依然嚴重,近十年水質持續為劣V類。中游支流的污染治理已被納入我國“三區一廊道”的治理規劃,水質變好也只是時間問題。
相比之下,真正需要擔心的是黃河的漁業資源。雖說黃河的水質正在變清,有時甚至會變綠,但漁業資源並未囙此步入巔峰,很多魚類反而越來越少了。
先說魚類多樣性。根據上世紀80年代的黃河資源大調查,黃河共發現有191種魚類(包括亞種),但2000年以來形勢卻急轉直下,僅統計到82種魚類,相比减少了57%。從調查結果來看,黃河現存的魚類資源衰退嚴重,生物多樣性大不如前,黃河鴿子魚、黃河刀魚乃至是黃河鯉魚都已大幅减少。
再說說漁業產量。黃河泥沙量多,水質濁,論漁業生產力自然是比不上長江。但是要知道,黃河的平均天然流量高達580億m³,占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2%,漁業產量曾位於全國大河前列,是北方漁民的重要魚庫。
但是據統計,黃河的漁獲總量已經不到5萬噸,即便有人工放流的助力也難掩頹勢。短短30年內,黃河漁獲量的降幅已超過80%,沿線老漁民很難再像上個世紀一樣“船船爆倉”,個大肉肥的黃河鯉魚、蘭州鯰魚越來越少見。這些曾經的優勢物種在寧夏段已無法形成捕撈產量,不少漁民為之“勸退”。
不可否認,當今的黃河正面臨著和長江一樣的嚴峻形勢,生物多樣性大幅降低,個體化小,低齡化嚴重,珍稀特種魚在多數河段已經絕跡。
外來物種的入侵給黃河生態帶來了新的挑戰。黃河上游是本土魚類的大本營,但入侵的物種也更多,大銀魚、池沼公魚等小型魚類已實現自然繁殖,虹鱒魚也成了強勢的“攪局者”。虹鱒魚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成年後的個體能長到120公分,體側具有豔麗的彩虹樣條紋,還被列進了世界上100種最具威脅性的入侵物種名錄。
文獻資料和釣捕案例均表明,虹鱒魚已經成功侵入了黃河上游自然水域,最初來自於水庫中的養殖網箱。有釣友反映稱,曾多次在貴德段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釣獲虹鱒,大的已經長到10~20斤重。這些“漏網之魚”對土著魚產生的威脅急需評估,隱患不容忽視。
總結
總體而言,黃河的水質確實正在變好,而漁業資源較上個世紀也確實明顯縮水,兩者之間看似衝突,但實際上都有各自的深層原因。
黃河水質變好,一方面得益於上游黃土高原的植樹造林、水土保持工作。據黃委統計,黃河的年均輸沙量已經不足3億噸,與原先統計的16億噸相比降幅超過8成,“水少沙多”的格局正在發生改變(“水少沙也少”)。
另一方面則要歸功於我國對黃河的污染治理,一些高污染的企業受到嚴懲,有效控制了污染源。黃河“三區一廊道”生態建設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畧的高度上,未來的黃河必將越來越美好。
至於漁獲量不斷减少,原因也有很多。過度捕撈、水質污染只是次要因素,水利工程帶來的影響更甚一籌。但黃河畢竟是條多沙河流,水庫建設總體還是利大於弊,為上下游减淤、行洪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問題的難點是如何在不影響水庫功能的情况下讓黃河的魚重新多起來。有專家指出,可以在小浪底等庫區的庫灣、庫汊處放流“保魚”,這些庫灣是天然的生態屏障,即便在調水調沙期間也能留住魚蝦,重振漁業大有可為。
事實上,黃河的支流和湖泊也是天然的庇護所,在這些水域加大放流不僅能彌補黃河幹流魚類資源的匱乏,同時又不影響水庫調度,值得試點、推廣。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