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三國的實力,許多人都覺得魏國强大,吳國次之,蜀漢最弱。後來魏國滅蜀、晉國滅吳都好像是理所應當的。而如果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三分天下”之策,劉備似乎是很有希望克復中原,復興漢室的,歷史上,劉備確實有機會北伐曹操,爭取一統天下的主動權,可是卻最終失去了。那麼,劉備是如何失去一統天下的最好機會的呢?
建安十九年(214),劉備佔領成都,進而得到益州全境。此時,他手中還有赤壁之戰後從孫吳那裡借來的大半個荊州。一時間,劉備的勢力橫跨荊、益,旗下文臣有諸葛亮、法正等,武將更是同時擁有被後世並列為“五虎上將”的歇業馬黃趙,除此之外,還有諸如魏延、李嚴等才能過人的將領。
這時的劉備,已經很接近諸葛亮提出的“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設想了,那麼理想的情况下,只要“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那麼“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宏偉藍圖就能實現了。不幸的是,此時一比特不速之客驚醒了劉備的美夢。
這位不速之客,便是孫權派來的使者。孫權見劉備已經得到了益州,便來索要曾經被劉備借走安身的荊州諸郡。可眼看著大業將成的劉備當然不願意放過物產豐饒、戰畧意義重要的荊州,於是推脫道:“須得凉州,當以荊州相與。”聲稱要得到凉州後再歸還荊州之地。
孫權聽到這個答覆當然是勃然大怒,於是他一邊痛斥劉備言而無信,一邊派出呂蒙攻打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為了保住荊州,劉備不惜撕碎與孫權的盟約,“引兵五萬下警察,令關羽入益陽。”眼看著一場戰爭在所難免。可就在雙方劍拔弩張之際,北方傳來曹操已經攻下漢中的消息,本想用漢中張魯作為抵擋曹操的屏障,爭取時間與東吳爭鬥的劉備不想落入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只好向孫權求和,先歸還了江夏、長沙、桂陽。
與孫權平分荊州後,劉備的勢力範圍有所縮減,不過仍然在荊州保留了一些實力,由關羽統領。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的第二次一統天下的絕佳機會來臨。這一年春天,劉備兵發漢中,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並在曹操親自率領援軍到來時堅守不出。夏天,曹操領兵撤退,劉備於是得到了位置非常關鍵的漢中。
還是這一年,關羽北伐,到了秋季:“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操剛剛丟掉漢中,又失了樊城,而關羽則一時間風頭無兩,眼看著關羽這位“上將”已經“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而劉備佔領漢中後,也隨時可以“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達成《隆中對》的構想,來自東邊的不速之客卻又一次讓劉備的夢想破滅了。
同樣是這一年,孫權從背後偷襲,拿下荊州,誅殺關羽。兩年後,劉備為給關羽復仇掀起夷陵之戰,失敗後退守白帝城,不久病逝,而蜀漢此時只剩下益州一地,劉備和他的蜀漢再也沒有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劉備曾經擁有兩次絕好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兩次都因為東吳而失去。第一次,東吳索要原本便是自己領地的荊州,倒也無可厚非;第二次襲殺關羽則實屬無道之舉。如果東吳沒有背棄盟約,倘若劉備抓住機會,克復中原,三國也許會走入一個完全不同的結局,然而歷史已經發生,我們所能做的也只剩暢想和惋惜。
評論留言